可能我们那年去的黎巴嫩太美好,以至于影片的镜头刚出现的那一幕,我以为是开罗。中东地区的贫穷也许是现实以为的想象世界不可能的境况,穷人竭尽所能地繁衍下一代,只为了给家庭增添劳动力或贩卖掉女孩后可以得到基本生存的需求,孩子是什么时候出生不重要,孩子是不是人不重要,孩子能不能变成金钱很重要。
叙利亚难民事件莫过于在2016年的一张在沙滩被淹死的孩童带给全世界的震惊,人们开始关注中东战乱,欧洲开始涌入大量的难民。这个在剧中饰演黎巴嫩孩童Zain本身就是叙利亚难民,演技自然,没有一丝可以挑剔的,生活本身给他的羞辱令他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他就是在演绎自己。
电影的翻译并不是很到位,中文字幕翻译不到阿语本身的那种特殊味道而令到整部戏的煽情部分大打折扣。至于为什么整部戏获奖,能理解的原因是电影节对这些贫穷国家自揭疮疤的癖好自始至终不曾改变。至于夸赞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的慧眼在破烂的贫民窟看到灿烂的星空,在我看来,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带来的感受更深刻一些。或许我是她,我不会穿金戴银的出现在首映礼,因为穿一双新鞋都会让人面对自己的创作有点不知所措应该放在哪里的不安。至于这部戏为何制造出这么大的动静,我更好奇的是后者。
可能在中东地区生活太久了,像Zain这样的孩子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勃勃充斥着穷人的社会,他们或她们都不比一双鞋子值钱。也许没有亲眼见到过几十只苍蝇叮在同样也是上帝鬼斧神功给的天真脸孔,也许没有亲耳听到过那里父母们朝着自己的孩子扔过去一只破拖鞋时大喊一声“滚开,破鞋”,这部戏或许就是导演给你的全部吧。
小时候我天真的以为只要我在生日的时候许愿“世界和平”世界就会和平,在若干年后的现在才发现年少的无知比白纸还要干净。
生活是儿戏,当周遭都是一张又一张虚假的面孔呈现在面前,唯一的区别是腐肉还是肥肉的不同。
最喜欢的是结局的一幕,当Zain在给自己的身份证明文件拍照时,摄影师说“你笑一笑,这是身份证照,你还没有死去,不要板着一张死人的脸”,他笑了。那是一张知道自己会成为挪威公民的笑容。
立夏是个草长莺飞的好日子,奈何外面的风呼呼地欢快着,一部电影一个遥远的世界已经给平稳的地方制造不出什么大的动静,人们茶余饭后竟然不记得自己曾经吃过些什么的阿尔兹海默着。
我不轻易流眼泪,可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诉说着自己是无辜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