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川沙名宅内史第的北市街、中市街街口,川沙营造馆设在一座平面布局为三合院的石库门式建筑内。这座约700平方米的建筑,原系川沙中市街丁永泰绸布店店主丁云石于1935年所建,当年被命名为丁家花园,历经80年的沧桑。该宅曾为国民党川沙党部所征用,建国后为川沙县人民政府的首个办公地。改革开放后,曾一度作为商业用房。2014年,匠艺独到的丁家花园重放光芒,被列为浦东新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4年10月22日,在川沙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半年之后,修旧如故的丁家花园,以川沙营造馆的全新面貌,向市民述说着属于川沙的故事。 【本文的解释来自网络,表示感谢】
川沙营造馆由展厅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通过“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浦东鲁班’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筑造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名建筑与营造企业家”等三个部分,以视频、实物、史料等较全面地展示了川沙营造业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在上海市建筑界的地位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一展厅“一把泥刀走天下——川沙营造业溯源”,集中了数十件木锯、木刨、木榔头、木锉刀、泥刀等旧版建筑工具,让人对旧时泥水匠的“吃饭家什”之简朴有了直观了解;而雕刻有“太平有象”“多子多福”“双狮戏球”“步步高升”图案的四块清代银杏木雕,则足以使参观者对营造者技艺之精湛惊叹连连。

事实上,今日川沙古镇范围,只是原川沙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当时隶属于江苏省的川沙县域面积达223平方公里,几乎囊括了整个浦东的东北部。因海而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桥,正位于原川沙县的北首。川沙与高桥这两个有着地缘和亲缘关系的古镇,都是“营造业”相当发达的区域,目前仅在高桥西街,就有仰贤堂、黄氏民宅、凌氏民宅等十多处老宅,而细数缔造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浦东人,就有三分之一是高桥人。可以说,老川沙的营造业在当年的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闻名遐迩的。一部老川沙的营造史,分量之重,绝不局限于今日川沙本地。


这件清代银杏木雕上有很多吉祥物,太平有象(象头)双喜临门(喜鹊)多子多福(石榴)双狮戏球(喜庆)步步高升(桌子)



木工吃饭家生(工具)

泥水匠家生

亨昌里即上海愚园路1376弄,1925年造,有楼房39幢。



木工构件

砖雕


被誉为“浦东鲁班”的一代宗师——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就是川沙人。在第二展厅,报刊、照片、文献、地图等资料,从各个角度展示了杨斯盛的生平与成就。杨斯盛以泥刀起家,1880年创办杨瑞泰营造厂,是上海建筑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1893年,杨瑞泰营造厂运用石头、混凝土、玻璃、钢筋等新型建材,营造了划时代的建筑佳品——外滩江海关关署。









这些当年的建筑工程至今仍在。



这是一件在高桥古镇整修工程中发现的有清朝人物故事的雕刻构件,是川沙营造馆的镇馆之宝。


在这镇馆之宝的玻璃框上有这两张图片《周敦颐爱莲》、《米芾爱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令人费解。

“杨斯盛不仅以自己的长期刻苦努力,打造了上海近代营造业创始人的地位,而且还带出了上海建筑行业中举足轻重的‘浦东帮’。” 在第三展厅内,展示了紧随杨斯盛,顾兰洲、赵增涛、陶桂松、李贵全、张兰堂、谢秉衡、王松云、顾家曾等浦东籍的企业家。而正是他们,共同开创了外滩“外国建筑博览群”的辉煌,成就了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的建筑根基。





祖师爷鲁班


浦东不仅有“一把泥刀走天下”,还有内容更丰富的“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这些浦东的传统手艺,不仅仅是浦东的文脉,也是浦东向世界亮出的一张地域名片。因此,除了业已建成并免费开放的川沙营造馆,川沙印刷博物馆、川沙非遗展示馆、川沙历史陈列馆等一批文化遗产纪念馆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辉煌的川沙营造历史,只是浦东人文荟萃的一个缩影。”仅在川沙营造馆周边,还拥有内史第、陶桂松住宅、连城别墅、川沙天主堂等近20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在这一片区域,一个面积约20公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已经形成。其中,南市街已恢复了明清老街风貌,是特色书画、礼品、古玩一条街;中市街、南市街口修建了“钦奖武功坊”牌楼;乔家弄保留了解放以来建筑改造的特点;北市街、西市街也即将完成保护修缮,特别是西市街上三座明代建筑“城隍庙、关帝庙、仰徳祠”的修复,将重现当年“九庙十三桥”民俗街市的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