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记忆——大同博物馆
2025-11-19大同博物馆虽然不大,只有四个历史展厅,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藏品也没有那么丰富,但是整个参观路线非常流畅,布展非常有艺术,再加上独特的民族融合风格,体验感很不错。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出行图”为蓝本创作,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王朝是由鲜卑拓跋族建立的,他们从大兴安岭一路向西西征,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定都大同,历时97年之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大同是见证北魏发展到鼎盛的地方,1500年前壁画上的内容在大同街头随处可见。
按照时间顺序先参观了大同恐龙专题展厅,在距今2.86亿年至3.6亿年前的石炭纪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时代,煤炭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2.35亿年前恐龙在地球上出现,0.65亿年前灭绝,在地球上生活了1.7亿年之久,这一时期的大同是恐龙的乐园,当时这里应属于亚热带气候,环境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天镇甲龙是我的好朋友晓岑老家的,距今0.73亿年,是体型较小的温顺的食植物性恐龙,体长约5米,体重约2吨,就是它们最后变成了煤炭吧。
还记得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吗?在这条古老的河流两岸,先民们择水而居,斯土斯民,初见文献于春秋,被称为“代”。此时,“戎狄”之代国已与晋国赵氏联姻,故其历史应当更为久远。自兹而后,赵襄子越夏屋灭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代郡,秦朝沿为36郡之一。汉高祖刘邦平城伐叛而有白登之围,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也。
整个二楼是最好看的魏都平城展厅,司马金龙墓是大同博物馆的北魏瑰宝,司马金龙的父亲司马楚之是东晋的宗室,娶了北魏的公主,被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是鲜卑和汉族的混血儿,地位权势显赫无双。现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便是司马金龙漆画屏风,以汉代人物画、魏晋河西画的画风为底色,吸收六朝以来江南绘画的手法,又融合西域绘画的色彩视觉风格,是胡汉文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深度结合;漆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细节、场景构图等,兼有汉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反映了南北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原件不适合展出,我们只能通过这件复制品来感受。
浩浩荡荡的出行军阵立于斜坡之上,前侧导骑俑着鸡冠帽窄袖衣,整装待发;中间步兵仪卫俑戴垂裙风帽,神情肃穆,簇拥两侧;后方甲骑具装俑,头戴兜鏊,人马披甲,威武雄壮,护卫后方,威风凛凛。
两件镇墓武士均头戴兜鍪,突目,高鼻;身穿铠甲,上用黑彩绘出鱼鳞纹代表甲片。相对而视,威严肃穆。一个武士左手握兵器(已不存),面向右侧,另一个左手执盾,右手抚于脑后,面向左侧。武士塑型夸张、别具风姿。
在北魏时期,玻璃器是贵族生活的奢侈品,虽历经岁月侵蚀略有残缺,但其独特的蓝色依旧亮眼夺目,被誉为“北魏蓝”。它融合了最早的莫兰迪色审美潮流,柔和优雅的颜色搭配通透晶莹的质感,尽显古人大气的审美格调。
鲜卑女性用什么饰品呢?这条由6000多颗米粒大小的玻璃珠串联而成的北魏项链惊艳了我,玻璃现在可能不值钱,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这条项链上的玻璃珠比金珠、珍珠更珍贵。这条项链的体量与精细度,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惊叹的奇迹。6000余颗玻璃珠每一颗都仅有米粒大小,直径不足一毫米,孔内径更是细至0.1-0.15厘米,与缝纫用的钢针孔径相差无几。如此微小的珠粒,却能做到大小均匀、圆润光滑,串联起来后整条项链疏密有致、灵动飘逸,佩戴于颈间既显华贵又不失雅致。
这件金耳坠乍一看很精美,再仔细看上面有个人!这个人只有半身胸像,人两侧分别是两条龙,别说这个卷发、深目、高鼻不是我国人,就是以人像为装饰元素的风格也很不中国,这个耳坠很可能是直接进口的。这么一个小小的耳饰上还镶嵌有珍珠、绿松石珠、玛瑙珠、紫水晶,可谓极其奢华了。
展厅中还有一支陶俑军阵,陶俑数量仅次于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它们出土于幽州刺史敦煌公宋绍祖夫妇墓,与司马金龙墓胡汉混编的仪仗不同,宋绍祖的170件陶俑是纯粹的军事阵列:具装骑兵马匹披甲重量超过20公斤,与《魏书》记载“人马皆被铠”的北魏铁骑完全吻合。这里的陈列观感做得非常妙,这些出土的俑阵排布成从沙漠策马而来的队形。这或许正是宋绍祖的写照:作为被朝廷既重用又猜忌的“西来之将”,他必须在战场上证明忠诚,在朝堂上经营人脉,在文化上表演归化。
这一对带有红色条纹的镇墓兽也很特别,兽面高抬,人面俯视,似乎有超能力,防止鬼魅侵犯。从北朝镇墓兽的发展看,是由兽到人的转变,写实性逐渐增强,从形制上看,从早期的站姿到后来的蹲姿卧姿,甚至有胡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民族的融合,这些镇墓兽构思奇特,外形怪诞恐怖,常与镇墓俑组合。
一朝帝都,两代京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之后经过大唐的兴盛,草原上又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崛起,他们就是契丹人。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辽国进逼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割取“燕云十六州”,大同属辽。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女真金朝代辽,西京依旧;蒙古元朝改大同路。近世以来,大同唐代遗存多有发现,这两尊力士像姿态典雅而经典,充满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盛唐气象在这战乱频繁的边城,丝毫不减颜色。
前文说到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琉璃鸱吻收藏在大同博物馆里,这是目前国内能看的为数不多的辽代原物。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顶部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就有了雏形,唐代时鸱尾的形象慢慢向鸱吻转变。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鸱吻也是同一时期的,高度大约3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鸱吻之一。 (故宫太和殿的鸱吻是3.4米高)
在慧泉寺遗址遗址出土的一对金代琉璃犼也很珍贵,元代战乱导致金代琉璃遗存稀少,而这尊琉璃犼保存如此完整堪称罕见。当我们凝视这尊金代琉璃犼,欣赏其造型的威严灵动,惊叹于釉色的千年不褪,也更看到金代特殊的历史文化图景:金灭北宋后,大量中原工匠被迁至北方,推动了琉璃技艺的南北融合。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金代统治者对中原建筑装饰艺术的推崇,使得琉璃这一"皇家与宗教建筑的标志性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形成了兼具草原雄浑与中原精巧的艺术风格。
再往前走是一对元代铁兽,它们是原来大同东城门外御河的镇河神兽,其造型憨萌,与传统威严神兽风格不同,体现了元代工艺的多样性。
几件元代的金饰品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让观者叹为观止,这些是1982年盛夏大同灵丘县曲回寺村农民在山坡上挖出的一个陶罐窖藏,这个窖藏有13件金器、4件银器。虽然数量在出土窖藏中不算多的,但据考证,这是成吉思汗孙女铁木真妹妹元朝公主孛儿只斤•独木干(她的父亲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憨憨的拖雷)对高僧慧明法师的馈赠。这批金饰有金飞天、金蝴蝶、金蜻蜓、金凤凰、牡丹花金耳坠等,制作采用模压、锤打、焊接、卷筒、划刻、掐丝和镶嵌等工艺,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只有皇家贵族才可以拥有这些超高工艺的金饰。遗憾的是部分饰品上原本应该镶了宝石,但年长日久已遗失殆尽,可以想象当初完整之时首饰散发的宝翠珠光。
馆内还完整展出了一座辽代墓室,而且墓室内的壁画还很清晰。壁画布局依其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墓室的穹窿顶,彩绘星宿图。中层为影作的仿木构建筑。下层画面以人物为主,以立柱为框,将画面分成四幅,内容主要描绘墓主人生活起居和鞍马、驼车出行等场面。绘画内容生动,线条流畅,是辽代社会生活场景的再现。
元朝之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城,北元势力依旧强盛,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迄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镇因“屏全晋而拱神京”,位居“九边之首”而名重天下。明代代王府的屋脊上写有天下太平的琉璃构件,四牌楼的柱顶构件都反映出大同宏府。
当我们走出展厅,从窗外就能看到白登之围的地方白登山,向左看时大厅的墙壁上方就是北魏贵胄出行图,辽金时代繁华的西京为我们留下华严寺善化寺等令人惊叹的古建,明清重镇的大同经历过经历过烽火连天、刀兵相接的惨烈战争,也参与了铸剑为犁、商贸交通的和睦往来,更见证了富甲海内、汇通天下的晋商崛起。今天,气势恢宏的长城,地处咽喉的得胜堡,斑驳的兵器火炮,无言地诉说着这个民族融合最前沿之城的所有故事。大同,已然大不同!
晚上到云锦会大同小馆尝了几个山西菜,老大同过油肉是传统晋菜代表,肉质嫩滑咸鲜适口,搭配木耳、葱等配料,口感丰富。黄米凉糕是一道具有当地特色的甜品点心,由黄米制成,软糯香甜,配沙棘酱酸甜解腻,月销量超万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