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扫街】东椿树胡同这一片 在北京扫街,走的最多的还是家门口东椿树胡同这一带。巧了,这还是北京宣南挺有传统、挺有说头的一片胡同。 一、 东椿树这一带胡同最早形成于金代,因广植椿树而得名,是北京以树命名最早的胡同。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近年来,对金中都城考古勘察发现,今北京宣武区的故金中都城东部,即宣武门外大街及其东部的一些南北方向的胡同,如椿树胡同、北柳巷、南柳巷、魏染胡同、果子巷等,均为金中都遗留至今的街道和胡同。清时的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随着琉璃厂的兴起,大量外官、举子纷纷住到琉璃厂附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天下典籍汇聚京城。翰林院的大臣们,每天把所校勘的古籍中,应考证的内容,详细列出书目,到琉璃厂的书店里去寻找资料,椿树胡同自然成为首选居处。清代椿树地区会馆多,至少有15家。初来北京赶考的贡生大多住会馆,赴京城当官的人在椿树地区居住,清末民初,富有的文人艺人纷纷在椿树地区购房置业,云集在前门外的名伶也纷纷向椿树转移。 一时间,椿树地区热闹非凡,仅有的三条椿树胡同已无法承受众多住房要求。于是扩充出大、小椿树胡同,还在椿树一、二、三条胡同的基础上,延伸为上和下三条胡同。到光绪年间,椿树已从三条扩充到八条胡同。即东椿树胡同以西为西椿树胡同。两胡同之间东西走向的小巷有椿树上头条、二条、三条。贯通这三条小巷有南北小巷椿树横胡同。西椿树胡同以西至永光西街之间的三条胡同,称椿树下头条、二条、三条。而现如今,只剩下东椿树胡同一条了。其他的那些以椿树命名的胡同呢,什么上三条下三条之类的,现在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称为椿树园小区。 东椿树胡同,呈南北走向,北起前青厂胡同与西琉璃厂交界处,南至西草厂街与原棉花片交界处,长280米,宽3米。正好是紧挨我们椿树园小区东墙的一段胡同。如今的东椿树胡同一年四季是如下这个样子:






二、 东椿树胡同的南端原来是棉花片的胡同,现在早已拆迁。“棉花”之所以称“片”,因为它不是由一条胡同组成,是个胡同群,位于西草厂南侧,四周紧临琉璃厂、椿树、菜市口、广安大街等地。之所以叫“棉花”,与明末的一位女将秦良玉有关。 崇祯三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告警。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 秦良玉从四川日夜兼程北上,马未解鞍,立即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因为秦良玉是四川人,她入京后的驻军地至今还叫“四川营”,附近就是如今的“棉花”胡同群。因为秦良玉的部队不属于明代国家常备军,国家不负责兵饷,只能靠纺棉织布自筹军衣,也有可能就地出售充做饷银。因此她在驻扎期间,曾令部下与女眷纺棉织布,故而附近的一些胡同就被后人称之为“棉花胡同”。 棉花胡同分头条、上二、下二、、下三、上四、下四、五条、上六条、下六条、上七、下七条、八条、九条共十三条胡同,相对排列,完全是兵营营房格式。有人猜测,秦良玉的子弟兵连家眷估计住满十三条胡同,约近上万人,“纺声”轰鸣,如果再形成市场,当时一定非常热闹。列入“棉花片”范围的还有附近的四川营、山西街、西草厂、裘家街、教佳等胡同。 从秦良玉驻军(崇桢三年即1630年)到现在300多年过去,这些胡同经历了多个朝代的风风雨雨,已经显露苍老,曾经的热闹与繁华早已不再,昔日的会馆和名宅大部分已经变成大杂院式的民居。 12年多以前的2007年春天,听说棉花片要拆迁,我怀着对京城胡同的眷恋之情,背着相机在住所附近的京南宣外的胡同里转悠,拍下了西草场棉花片区胡同拆迁前的情景,看到的是老房墙上满眼的“拆”字,有的正在拆除,只剩下残墙断壁。有的已经拆完,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如今这些胡同已经踪迹全无,我的这些照片已成绝版。













这里的每一家住户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棉花片的胡同里溜达,走到棉花胡同九条11号,正在门口的一个中年男子主动邀请我们到他家里看看。 进得屋来,主人又是端茶又是倒水,听说我们就住旁边的椿树园,更觉亲切,不觉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家姓王,是解放初期搬到这里来的。他本人是同仁堂的职工,祖辈三代都在同仁堂,到他这儿是第四代了,至今院里还摆放着一个同仁堂的大缸,屋子里吊着个不知是什么野兽的爪子,是他的同事到西藏搞药材带回来的。此外,家里还有不少早年的老物件儿,处处透出老北京的气息。屋里有镂雕的屏风,房子外墙上有精美的砖雕,桌上摆着老北京叫“瓷溜儿”的座钟,说这可能值一万左右,拿出一个碗来上面印着“读毛主席的书”字样,说明距今也有几十年了。就连大门背后用来顶门的门杠,也是王先生打小就见,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此时,屋里已经热热闹闹。原来这一天是清明节期间,这个时候一家人一起去八宝山扫墓,归来后哥哥、姐姐,全家十几口,都回老屋聚聚,这是家里的老规矩。问到这是不是最后一次在这儿聚会了,王先生说:“说不好,明年这个时候,这个屋还在不在了?难说。”






转眼12年过去了,正如那位王先生所说,不仅他们那个屋不在了,整片胡同都不在了,代之以名叫“四合上院”的高档住宅小区。面对这些林立的高楼大厦,很难想象出原来“棉花片”的模样。

三、 东椿树胡同的北端,往北是新开发的“国安府”和庄胜二期两个小区,往东是京城著名的琉璃厂。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修建紫禁城,于是在北京城内城外建了五个原材料加工厂,制作琉璃瓦的地方是“琉璃厂”,加工宫殿基座的地方就叫做“台基厂”, 还有 “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等,都是当年修建故宫的时候的工厂。琉璃厂即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后来紫禁城建造完成,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曾几何时,这里沾染上了书香气,成为古文化一条街。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这里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当属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其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




幸亏如今的琉璃厂被定为古文化保护区,东西琉璃厂和附近的一片胡同得以保留,禁止盖高层建筑,于是我家的视野也沾了琉璃厂的光。从我家东面窗口望去,从琉璃厂到天安门、前门一览无余,成为我家独有的一道特别的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