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岳州青瓷 继湖湘传承(19)
2019-4-21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 唐 李白
五代时期并未因盛唐的灭亡与战争的频仍而使唐代茶文化中断。相反,正因局势动荡,文人生活迁徙多变,使中原及长江流域发源的茶艺得以向南北扩展。 文人“汤社”开始对茶的品质竞赛评比,这不仅开宋代“斗茶”的先河,一直影响到现代茶行业专家们的品评会。 五代人继唐人之风,多著茶书,补充了唐代的茶艺和茶学理论。 五代好茶者多“穷酸”文士,继续保持了唐人茶文化的朴实。 是故,五代时期岳州窑茶具产业兴盛,各式各类品种繁多,造型古朴中见风雅,釉色温润中寄鸿愿。正如下图所见:五代岳州窑藏品——黄釉大茶罐
藏品:黄釉大茶罐 编号:041 年代:五代(约公元907年一960年) 通高:31㎝ 口径:11㎝ 底径:14㎝ 窑址:湖南湘阴城关窑出土 质地:白胎

此黄釉大茶罐产于五代十国时期,先人们主要用于烧茶煮水备饮品,小撇口,短颈,长肩直斜,鼓腹,下腹斜敛,浅圈足,颈丶肩丶腹部均匀刻划弦纹,罐内同样刻划弦纹,线条律动,气韵流畅,工艺不凡。

罐口一侧造设为流,沿口曲卷,荷叶折状,流口天成,胎体轻薄,既造型别致,曲意美奂,又轻巧实用,方便施茶。 另一侧置连于口、肩之间的曲柄,小弓挽张,如意在握,既得力受用,且美观大方。 该罐整体器型如梨形状,上长下短,上小下粗,中腹突鼓,初看大器威武,健硕豪放,细观则制作精致,儒雅有范,可说是大中有小丶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充分表现了唐和五代岳州窑风格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五代时期岳州窑多施青釉,施青黄釉器少,而施鳝黄釉的器物则少之又少,极为罕见。 鳝黄釉色,亦称“鳝皮黄釉”。釉料中含铁和硅酸,高温氧化焰烧成。釉层稍薄,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有如鳝鱼色,故名。 罐内外及足内满施鳝鱼黄釉,采用醮釉方法施釉,上釉略有不均,浓淡或有不一,形成一种装饰效果,一般都放青瓷窑中烧制,釉面开细碎片纹,曲柄根部积釉处产生窑变现象。 罐下腹有明显柴烧变黑痕迹,说明此罐千百年来碾转民间,历尽沧桑,现在还能这么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