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安南行二十余里,有一镇子名曰韦曲,到韦曲向东折三五里便是杜曲,杜曲北面乃是少陵塬,少陵塬上有一祠堂“杜公祠”。 杜公祠是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明代嘉靖五年修建的。
到了祠堂下,祠堂大门掩隐在树荫之中,隐约可见,有石阶直通祠堂大门,高山仰止,表达人们对诗人杜甫的景仰之情。
进入大门,左右两侧有碑廊,右边是当代名人歌颂杜甫的颂词。左边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杜甫诗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著名作家陈忠实描写杜公祠景致: 岸容带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赞杜甫诗词: 诗传社稷,韵传民声。

祠堂地势高畅,向南远望,终南山隐约可见,向下看去樊水蜿蜒流淌,院内古木参天,花木茂盛,殿阁亭台错落有致,这里是陕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圣堂。坐落在杜公祠内正中位置,殿内供奉着杜甫塑像,杜甫在长安期间就居住在这里,故杜甫也自称是“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殿内两侧有杜甫生平简介和他一生的行迹图。

杜甫在唐天宝五年至天宝十四年在长安居住十年之久。在长安期间举世不第,壮志难酬,后效仿李白云游天下,将自己融入自然,融入人民。 自然赋予了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情。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流传至今的1400余首诗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崇敬。

杜甫面容清癯,眼露忧患,忧国忧民之情跃然显现。

诗圣堂墙壁两侧书有杜甫一生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四首代表作,《望月》《兵车行》《春望》《登高》,

这四首诗贯穿杜甫的一生,使参观者对杜甫其人有总体的了解。


杜甫画像碑。

诗圣堂的游廊。

诗圣堂外山墙上的悬鱼砖雕。

诗圣堂与书房之间嵌有数通历代维修杜公祠碑记的石碑。

西展室。此展室的主题是“杜甫在长安”。 杜甫来到长安参加考试,被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说“野无遗贤”而落榜。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杜甫对黑暗现实的了解进一步的加深,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兵车行”,看到唐玄宗和杨氏姐妹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而天宝十四年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


此时的诗人凭依窗軒,想到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思家忧国,不禁涕泪纵横“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
杜甫执笔沉思,贫困中忧民众之苦,“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是不是就在此时挥就。


书房。书房里藏有大量杜甫和历朝历代的诗书。


东展室。此展室主题是,“杜甫的文化意义”。 此展厅介绍了杜甫诗歌的写作形式和杜甫“人卑不敢忘忧国”的人格魅力。 说起杜甫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诗,想到他忧国忧民的形象,他被后人誉为“诗圣”。杜甫一生身居下位,是一位贫民中的贫民,但他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完成了从贫民到圣人的超越,这也是后人除诗歌以外极力推崇杜甫的原因之一。

东展室有楹联一副“少陵野老吞声哭,杜陵幸有桑麻田”,这幅楹联说的是杜甫祖籍就在这里,虽然杜甫在长安期间生活窘迫,幸好在杜陵这个地方还有祖产田地。(杜甫生在河南巩县,祖籍京兆杜陵,自称杜陵布衣,其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期在长安为官)。

杜甫一生喜欢交友,他交往的朋友一半以上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几个塑像就有李白、王维、岑参、高适,他们是杜甫许多朋友中的几位佼佼者。但就这样,杜甫还是觉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窑洞展厅。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居住形式。窑洞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是因地制宜的完美的建筑形式。


进入展厅,迎面看到的是杜甫行旅图,上有名家书写的大大的《杜甫》二字。

展厅里有两个窑洞,一个里边展出的有三彩唐俑和杜甫的“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深刻的写出了民间疾苦及乱世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困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另外一个窑洞里边展出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流寓夔州时所作,因秋兴起,故曰秋兴,当时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始告结束,此时的杜甫,故旧凋零,生活失去凭依,遂沿长江东下,因病滞留,诗人老病交侵,壮志难酬,面对无边秋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篇名著。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如果说盛唐时期的鼎盛造就了李白,那么中唐时期的逐渐衰落也造就了杜甫,造就了杜甫的诗风“心忧天下,忧悯苍生”。

最后用一首轶名诗人的诗,缅怀伟大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品得苦中味, 方晓诗意长。 一心系民生, 不朽工部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