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是秦岭在西安段的古称,这里自古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因信仰、挫折、顿悟等原因在这里隐居修行,我们今天就要去探访一下隐士的生活。
进得山来,但见山峦叠嶂,绵延不绝,山头云遮雾绕,朦胧飘渺,大山深处想必真是隐居修行的好地方。



都说“桃之妖妖,灼灼其华”,桃花以其娇艳的美丽,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芳容,可山里的桃花不像山外,无人赞美,无人欣赏,它们孤芳自赏,对于前来观赏的人们更是“来不相邀去不留,去留随意两自由”。

小草却争先向前来的游客报告春的气息。



青山满目葱郁,可芦苇还固执的坚守着冬天的色彩,它可能认为只有金色才更能体现它倔犟的性格。

山民用最传统的方式放养的土蜂,蜂箱是用一截圆木锯开掏空,再合上固定,上边再涂上厚厚的的一层泥,就静等蜜满了再打开取蜜即可。


近看,只见蜜蜂后腿裹满黄色的花粉,忙忙碌碌的进出蜂巢,这时我想起一首古诗“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后山桃花开”,这时节应该是山花烂漫时。蜜蜂才会如此忙碌。


转过一个山弯,果然看见零星的桃树,顺着山涧,开着粉红色的花朵,有蜜蜂在其间穿梭飞舞。继续往前走了一会,只见满山的桃花在绿树的映衬之下点缀着山野。



盛开的不仅有桃花,还有各种各样的叫不出名的小花,在幽静的山谷中静静的绽放。




山上看见这种树,有认识的说是漆树,树身人字形的刀痕就是割漆留下的痕迹,原来我一直以为漆树只产南方,原来秦岭北麓也有这种树。


隐士居住的地方都在深山,深山山路崎岖,一条荒废的小路人迹罕见,我们顺着这条小路艰难的前行。


一路上有不少用木头搭成的简易小桥,桥上的木头都已腐朽,走在上边摇摇晃晃十分危险。



进入山中已经走了很远了,这时终于看见隐士的茅庐了,这里实际上是山民搬到山下定居后废弃的房屋,现在有隐士就居住在这里。据说以前隐士都是住在自搭的茅棚或山洞里。



这里是,“门虽设而常关,径通幽而人罕”,环境清静但略显荒凉。

象征性的门上有隐士自撰的楹联“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门横楣上书“简生”二字。字虽一般,意却贴切。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横楣“终南草堂”。

我们找了几处隐士的茅舍,都是屋门紧闭或在门外挂着勿扰的木牌,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隐士看见远处有人到来就关上门或躲到其他地方去,不愿被人打扰。


墙上挂着旧时的农具,这是过去山民遗弃的旧物。

远处看见两个隐士,他们不修边幅,衣着随意,虽然不能说衣衫褴褛却绝说不上是干净。他们沿小路缓缓而行。

看见我们,他俩略作犹豫后就慢慢走来。

经过我们身边,他们与我们没任何语言或眼神上的交流,径直进到院内,随手关上柴门,门上有写着“静修”的牌子。拒我们于柴门之外。

这些隐士中,有事业成功人士,有生活受挫之人,也有为追求清净淡泊生活的人,仅仅看着这院子,就可看出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意境和“采菊东篱下,悠然在南山”的生活心态。 这次虽看到隐士的生活修行居所,但没有交流,对他们来自哪里?为何隐居,吃喝用度如何解决仍是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临走前在隐士居住院内留张影。

下山的路上遇到几个骑车上山的年轻人,看着他们活力四射,对生活充满热情,我们对他们招手致意,心中对他们充满了赞许之意。


今天去的地方是秦岭的小峪,进到山里徒步行走来回二十多公里,海拔高差六百多米,相当疲劳。回到家里小酌几口,边饮边回忆一天的际遇也是一件快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