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祈愿文:
稀有光明此灯烛 ,供献贤劫千佛等。
无余广大十方境, 师尊空行护法众。
坛城圣众尽奉献 ,父母为首有情众。
此生以及各所生 ,皆能亲见佛净土。
愿与佛陀合为一 ,三宝三根众谛力 。
吾等如此所发愿, 祈请加倍速得成 。
稀有光明此灯烛 ,爹雅他 班赞支雅 ,
阿哇波达 ,拿耶梭哈。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解深密经的第一品,主要是补充众成就品,也就是本经当中的诸位大菩萨,进行一个补充。我们在上一节课呢,主要学的是声闻众,声闻众讲完了,我们今天晚上就学习菩萨众。 这一段经文,在没有讲述诸大菩萨的名字的时候,首先开篇来阐述诸大菩萨的境界,修行状态,这属于科判的第二个,菩萨众。因为前面,我们所了解的是声闻众,所以我们现在学习菩萨众。复,是承上而言,这是我们古典文学当中,文体的一种,是一种体材,一种文体,承接上文而言,用复。那么对于依次类推的呢,比如讲第二个,第三个,是次,用次。这个复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呢,是承接上文而言。 经文说,还有无量菩萨摩诃萨众,菩萨摩诃萨,这个不用讲了,这是大菩萨的意思。经文[从种种佛土而来集会],那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这些菩萨,有的是在他方佛土,就已经成佛,示现菩萨之身,来助佛弘化。有的是他方佛土,菩萨来此土称扬赞叹佛陀的无量功德,所以说,还有无量的诸菩萨众,从他方佛土赶来集会。那么这些菩萨是什么状态呢?在下面经文里面说,皆住大乘,游大乘法,於诸众生其心平等,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那么这些大菩萨,具有种种无量的功德,那么根据清光菩萨的解释有十种功德,以十大来摄十地经,以十地来解释这十句经文,主要是解释,来诠释这些诸大菩萨的种种德行。菩萨十大功德,第一个,是精进大;第二个,是因大;第三个,是所缘大;第四个,是实大;第五个,是无染大;第六个,是作意大;第七个,住持大;第八个,是清净大;第九个,是证得大;第十个是业大。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菩萨十大功德,我们依次来讲解,首先我们看第一句经文,皆住大乘,皆住大乘,大菩萨发大乘心,修精进道,以精进,力求诸佛妙理自利,救度苦恼众生,令其远诸漏而得于利他。皆住大乘,这个住大乘,严格的来讲,是安止于大乘,所以在这个地方,出现大乘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感觉就相应的来讲,要复杂一些,严格的来讲,佛陀所说的法,没有大小乘之区别,那么我们就是现在来讲的话呢,对于修学佛法的人,外面的人,对我们佛教的认为,就分大小乘,外面的人曾经有很多的人来问我,说,师父,佛法哪个是大乘?哪个是小乘?我笑一笑,没有回答,乃至于我们佛教内部的人,也在问,说我要修大乘,我不修小乘,所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到,从宗教信仰,从迷信依赖的角度,也没有必要来问大小乘的问题,因为你只是宗教信仰或者是迷信依赖,那和大小乘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那么从这个问题来谈的话,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认识,我们自己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来根本对治我们的烦恼妄想和分别以及无明的,等到无明烦恼断完了,这个法也就不需要了,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超越法相上的执着,这时候我们勉强的把一开始有修有证的这个状态,属于一个有修有证的状态,把它假名为小乘法,那么到进一步的时候,是无法无我的究竟状态,我们假名它为大乘法。其实,佛陀严格的来讲,并没有刻意的去说小乘或者是说大乘,因为佛陀是根据众生的需要来说法的,那么比如你对一个小偷来讲的话,你让他能够不去偷东西,对于他来讲,都是属于大乘法。那么相对小偷来讲,对于一个五浊恶世的烦恼众生,他能够有厌离心,他都是大乘法,当然了,那么他还要渐次往上修,所以说我们这个时候,刻意的去分别大乘法和小乘法,其实这是对于佛教的不了解,那么说句实在话,那你到菩萨境界的话,你稍微有一个动念,你都是属于不究竟,所以我们在这个里面说,菩萨发大乘心,那么,假名,菩萨发大乘心。菩萨发大乘心,如果是简单的把它总结下来,也就是说,具备了自利利他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所以这些菩萨,皆住大乘,这个指的是菩萨修行境界位次上的一个高等级状态。 游大乘法,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游,作为行来讲,也就是说,菩萨在修大乘的六度,修大乘的四摄,在因地当中,广集福慧和资粮,首先接触大乘,这是起点高,游大乘法,这是因地的发心大,所以说我们把接触大乘,游大乘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精进大,一个是因大。那么我们从这个根本的角度来谈,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没有大小乘之区别。能够产生分别的是我们的妄想,佛陀是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设置不同方便的法门,而如果我们去分别,分别大小乘,其实这是我们内心的不究竟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心,在取舍当中,而且这种取舍是以妄想作为根本,从这个地方来看,菩萨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他具备自利利他的特点和自己究竟一切究竟的要义,在这两个方面来谈,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第一个说以精进力,求佛妙理,自利。救度苦恼众生,自利利他。那么自利利他的这个就是度生上的勇猛精进,所以我们称为第一个,接触大乘,这就是精进大。游大乘法,那么这是自己的修为上,修为上也是以自利利他为根本,这是因上大。那么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是什么状态呢?於诸众生,其心平等,这是所缘大。为什么平等才属于大呢?平等是无分别,平等是无取舍,无差别相,所以说於诸众生,其心平等,大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皆以平等心而对待,不对众生取种种的分别。菩萨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同体大悲,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身体,那么众生有困难的时候,众生有痛苦的时候,菩萨就会感觉到就像自己有痛苦,有困难一样的而去救度。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第二个是无缘大,那无缘大是什么?做这个事情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交换。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哦,他对我好,我就对他好,其实这是一个交换关系。还不属于慈悲,因为是相互的需要。相互的需要,它只是一个交换关系。无缘大的主题思想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展现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像我们世间的事情,必须要有条件,有亲因和有缘分,我们才去做,这就是展示菩萨的一种广大圆满的状态。菩萨是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没有任何条件的去帮助需要帮助,需要解救,需要救助的人,这叫所缘大。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第四个是实大,什么叫实啊?离诸分别,不分别种种分别,菩萨们不仅远离了分别,同时又远离了不分别,又能做到种种分别,这就是说明了大菩萨能够做到虽然分别又不分别,虽不分别又能做到时时分别,这就是菩萨不住不著的境界。对于这一句话,可能大家会对于师父的解释不是那么认可,为什么这么说呢?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怎么去解释这一段话,首先是离一切分别,这个我们能够接受,离一切分别,就是说,这是我们以平等性的方式,通达一切法,圆融一切法,这是离诸分别。 说及不分别,又离不分别,那这个问题呢,离开不分别是不是分别的状态?其实这个不分别,离开不分别,其实是一种妙有状态。离诸分别,分别心是我们执着的根本,我们一定要远离它,它是以无明妄想的假我为根本,以我执无明为根本的造作,把自己内心固定的模式,分别种种法相,所以我们要离一切分别,也就是说,没有对错,没有长短,没有黑白,但是呢,这个离一切分别并不是我们进入一个傻瓜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又要离不分别。 什么叫不离不分别呢?如理抉择。那什么叫如理抉择呢?也就是说我们即于诸法,不产生分别,但是我们又要通达如理作义和抉择。什么叫如理作义和抉择?离一切相不生分别,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就像一个傻瓜一样不知道什么是对错长短的状态,所以这个离一切分别和离一切不分别,它显示的是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我们既不取诸相,又要如理抉择,即不分别诸相,又要如理作义,即不取诸相,又要修一切善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意识形态。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既然让我们离分别,我们就是好像自己什么事情,眼睛一闭啥都不管了,不是,我们还要如理的完成一切善行,当然这个善行也包括制止恶行,也包括努力行善,但是善也好,恶也好,成就他人也好,还是制止别人作恶也好,在我们内心当中,不留任何影像,这叫离诸分别。又能够圆满无礙的做好一切的善行,这叫离不分别,所以说,即要离分别又要离不分别,同时呢又能够完成种种的妙行。 后面这个种种分别,指的是如理作义。如理作义,这个如理作义,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如理作义是和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的公共道德,法律法规,毫不违反,这是如理作义。在如理作义的基础上,还要完成不取诸相,不生一法的清净状态,这是内心的如理作义,所以说呢,这个是离种种分别,离种种不分别,还要达到种种分别,其实这三句话,显示的是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要完成好,又要超越好,又要完成好,又不取诸相,这才是离种种分别。 那么离种种分别的同时,他还要做到,离开不分别,离开不分别的时候,还要完成种种的妙行,所以这些大菩萨,我们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他们现众生相来这个世间,虽说是菩萨身显示,但是呢,他们又不取诸相,不执着于诸相,他们又把事情做得特别完美,所以说这些大菩萨,在他们的这个本土当中,都是属于比较优秀的人,德行高尚,行为典范,学问高深,修行超杰,那么达到这几种境界,所以这些大菩萨,他们就是具备这种功能和修行的状态,所以叫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这总的来显示呢,是菩萨不着的境界,不着一切的境界。 那么我们可以说凡夫,声闻,菩萨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凡夫呢,是在分别执着,在分别同时呢,他又产生执着,分别之后,对好的东西呢,他又产生贪心,对坏的东西呢,他又产生拒绝和嗔恨,所以凡夫就有了种种的分别,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恶业,种种的流转生死,这是凡夫的特点。在二乘当中,声闻乘呢,又不分别不执着,但是为了自己能证得涅槃,为了使自己能证得涅槃,对一切法相都不分别,因为不分别,所以就没有执着,那么就是说我们二乘,声闻乘的菩萨呢,虽然说他们不分别,但是呢,他有一种灰滞状态,也就是说,需要进一步的要加强他们的提升。菩萨呢,菩萨有分别不执着,因为菩萨要度众生,不但要精通佛法,他还要精通世间法,所以菩萨要从五明处学,但是又不能执着于自己所学习的东西,假如他有分别,那就是凡夫,如果着于不分别的二乘的灰身灭智状态,他又是属于声闻,所以说菩萨有分别又不执着,一种不住的表现,分别之后又不取于分别,这个时候,他才成就菩萨的状态。 佛,菩萨,众生,皆有分别,不同点就只是在于是否执着。但众生呢,执着于分别,声闻执着于不分别,佛菩萨呢,他能够不分别,又能够通达一切法,圆融一切法,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菩萨虽然能分别事情的长短好坏,但不会产生半点的执着,这就是菩萨离诸分别及不分别种种分别的微妙境界。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到第五个部分,就是无染大。摧伏一切众魔怨敌,摧,就是摧毁。伏,是降伏。魔,指的是能够扰乱身心的一种状态,这里面即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那么这个时候,外面的现相和内心的概念,都可能会扰乱我们自己。但是凡是能让我们动心的,我们皆称为魔。怨,就是怨家。敌,就是敌人。那么菩萨对于众魔怨家敌人,都能摧毁和降伏他们,并且都能够用无量的智慧,感化他们,降伏他们。其实呢,这是一个转念的过程,为什么称为是一个转念的过程?这里面的摧伏,摧毁,降伏啊,大家不要认为是用武力的方式,不是,魔之所以能够成为魔,是我们的身心被他的执着状态困扰。如果我们的身心,对于这个事物,所有的事物,能够看破和放下,他也就不是魔了,不但不是魔,我们内心转换以后,他也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大家不要说,总是想着一帆风顺的修行,说这样是最好的,不要这样想,因为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障碍,你如何去对待这些障碍,这个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持戒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欲望和戒律,戒体作抗争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斗争的状态。发脾气和忍住的,它也是一个斗争的状态。那么内心的争强好胜和别人在自己跟前的显摆,也是一个斗争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看不惯,想不通,为什么,种种的事相出现,那么这些看不惯,想不通,为什么就促使着我们内心的无明妄想开始爆发?一但身口意业的行为开始妄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造业,所以说这个摧伏一切众魔怨敌,我们首先要看破他,看破他的时候,还要有看破我。那么有时候,我们大家要知道,看破他,我们还能勉强用道理来征服自己,但看破我的这种想法,我们就需要巨大的这个力量来使自己安静下来,所以说有时候,那么有很多的菩萨,还有很多的师父给我说,师父,我知道这个道理,我忍不住,那就是功夫的问题了。你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你忍不住,那已经跟师父没关系了,不明白道理,师父可以讲解,明白道理,那么师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因为后面是你自己的事情了,所以说这个摧伏一切众魔怨敌,其实是自己的定力,自己的智慧和功夫。 你定力强,智慧广,功夫深,众魔怨敌对你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他反而成了你的助道因缘。即使是魔王,也是你度化的对象。不管是天魔也好,病魔也好,五蕴魔也好,这些所有的魔,其实只是我们内心如何去对待的东西,所以说啊,我们所说的这个,为什么叫摧伏一切众魔怨敌是无染大?因为我们的心,不会因为任何的原因产生妄动,安止在清净状态,这自然就是无染了嘛。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菩萨的第六个功德呢,是作义大,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作义,在这个地方呢,强调的是菩萨回小向大的状态。那菩萨的作义是什么作义呢?离开声闻二乘的作义,所以远离一切声闻独觉所有的作义,这就说明了菩萨的思想观念。声闻乘的观念是证涅槃,了脱生死,修苦空无常无我,努力的让自己进入灰身灭智的状态。独觉呢是观十二因缘,得悟真理。那菩萨的作义是什么呢?菩萨的作义是成佛度众生,利乐有情,同时又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么这是三个概念。 为什么就是说,佛陀呵斥小乘,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会三归一,主要是声闻乘呢,他停留在一个灰身灭智的状态,也就是说他没有积极的往上走,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小乘,也就是说,但求自利,不求利他,停留在这个状态,当然我用挥身灭志这个词语呢,不是那么恰当,但是呢其实这是对小乘声闻的一个批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但求自利,不求利他,那么他也是属于焦芽败种,这个在经典里也提到过。当然了在这个地方,对师父来讲的话,连声闻都不是,所以当讲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讲的是胆战心惊的,因为自己啥都不是,但是从经文的角度呢,我们从菩萨的回小向大,还要谈这个问题,同时对于我们自己的修行来讲,也是一个预防,防止我们停留在焦芽败种的状态,停留在独觉的状态。我们现在要说,师父哪,我们自己都还没度呢,怎么去度他,但是这个发心要有,你连发心都没有的话,那你做起来 ,就更不能做大了,是吧,所以为什么在法华经的时候,我们判为圆教思想,所以在这个地方,它主要是讲,菩萨的大行为。 那么菩萨的作义,离开了声闻独觉的作义,进入了利他的状态。离开了声闻独觉的作义,进入了利他的状态,我们在这个地方,是这样讲,并不是说,师父在这地方,呵斥小乘,不是,那么说句实在话,我自己认为我连声闻乘的边都没挨着,但是我们不得不具有菩萨的这种广大法性,否则我们就会停留在自利的状态,而不能使佛法弘扬光大,所以严格的来讲,作义大,指的是发心大。 我们今天晚上,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一节课,我们只能学到这儿,如果有时间,我会尽量的抽时间,因为这一段时间,师父一直是在外地,今天下午,我是提前请假,没有参加公共活动,因为团中央举行的这个活动,我没有去参加,今天下午,我想还是把课讲好,因为下午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儿,感恩各位法师,同学们,大家仔细的如理思维一下,感恩伟大的佛陀,愿一切众生早成正觉,我们今天就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各位法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抽一点时间,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解深密经,请大家一起合掌,志诚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今天晚上,继续学习解深密经的序品,请大家看着经文,[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转地,息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所逼迫地,而现在前。]在这一段经文当中,主要讲的是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指的是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快乐。菩萨体验真理,所得的法味,时时刻刻都在欢喜当中。在这个地方,主要讲的是,菩萨和声闻缘觉,指他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声闻缘觉,停留在小的状态当中,而菩萨呢,是以利生作为自己的究竟,所以在这一段话,主要讲的是,住持大。这个住持大,指的是,他所奉行的根本,原则。平时我们说大菩萨,大菩萨,指的就是发心广大,行持广大,止持广大,作用广大,所以这里面所说的是住持大。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法,就是佛法,广和大,是对于大法的一个强调。那菩萨呢,他能够体验佛法之真如,喜欢在度生当中,去成就自己,利乐一切有情,所以说喜乐所持,广大法味。在这个地方,他不是区别于喜欢和不喜欢,他指的是,菩萨安住于度生之中。菩萨度众生,是没有任何烦恼的,而且特别欢喜的去奉行自己的一切,去奉献自己的一切,所以说这个住持。住持,这个住,指的是圆融无碍的安住,这个持,指的是心无挂碍的保持,所以说啊,就到今天为止,住持,它也是一个修行的境界,它也不是一个官的名称,那么这个住持,住是安住,持是保持,首先自己能够安住于清净当中,保持着佛陀的教诲,保持着自己的清净,这个叫住持。 后来住持,应用在一个寺院的这个名称当中,它有另外一个含义,叫安住于此,持佛法可度众生。就是说你在这个方所,在这个处所,在这个区域之内,你能够用住持的这个名称,令佛法在此保留,保持,不要说多大的地方,最起码能够对于一个寺院的大众,我们去领众熏修,这个是住持的概念。所以说方丈,方丈是方丈之寸间,广演教法。住持,住持是安住于斯,持佛正法。那么这个住持和方丈,不是一个名头,知道吗,方丈和住持,指的是他们的功用,就是功能和作用。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一句经文说,超五怖畏,这个超五怖畏,它主要阐述的是清净大。怖畏,指的是担心和害怕。怖,是恐怖。畏,是畏惧。这些菩萨,超过了五种担心和害怕。 五怖畏,第一个,就是不活畏。活,是生活的活,活,就是生存,这一个人在世间上,生活得怎么样,是否丰足,快乐顺利,能否做到,清吉平安,这是我们人所担心的,人们很担心这个事情,年纪大的人,担心有没有人来赡养,衣食是不是有着落。年轻的人的学业,工作,家庭,人情,事故,操劳,世俗之人总是为这些事情产生担忧和害怕,怕自己活得不如别人,那么这种担心,叫做怖活畏,怖活畏啊,就是我们的挂碍和担心。 第二种,恶名畏。什么叫做恶名畏呢?也就是说,怕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生存的地方,怕别人不称赞自己,所以君子好名,小人好利,一个人的名声好坏,对于一个人很重要,所以名和利,是相辅相成的。名声好,这个人的名利双收,利自然随之而来,名声不好,谁供养你啊,所以说啊,怕自己不好的名声,成为一种担心和害怕。 第三个,就是死畏,也就是说对死亡的畏惧,大多数的人都怕死,没有不怕死的,因为对于生死没有把握,对生死没有透彻的认识,死了以后去哪儿,自己又不知道,所以很怕死。 第四个,就是恶趣畏,那么相信因果,担心自己死后会堕落在三恶道,不敢胡作非为。事实上三恶道确实也很可怕,那就不能去造这些恶业。 第五个,是怯众畏。怯字就是害怕,一个人到公共场合登台讲演,都会感觉到害怕,这就是怯众畏。而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五种怖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泰然自如,无可畏惧,所以说超过这五种怖畏。那么超过这五种怖畏以后呢,心里头就没有挂碍,心里没有挂碍呢,心里面才能够得到凊净,所以我们心经里面说,心无罜礙,无罜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远离了这五种怖畏啊,就是清净大。 同时菩萨也一向趣入不退转地,这个趣入,指的是因众念的使然,令其众入菩萨的果位。这个趣入就是因正念而使然,证入了不退转地。不退转,指的是菩萨证得八地以后,就不在退转了,所以八地以后的菩萨,无漏之慧,相续不断,有漏的种子不在现行。大菩萨证果以后,不在退转,所以那么这是证得大。 这个证得大,也就是说,证得究竟,入菩萨位,不在退转,所以说叫一向趣入不退转地,这个一向趣入,就是指菩萨已经进入,证入了不退转,这就是证得大。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息一切众生一切灾横地,而现在前,那么这个指的是什么呢?菩萨利生事业的伟大。菩萨以利他的精神,作出完美的显现,息掉一切众生所有的一切灾横。灾,是什么?灾是灾难。横,是突然到来的不愉快。我们说,飞来的横祸,指的是很突然。很突然是一种不利的现象,不利的结果,不利的状态。那么菩萨在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息灭一切众生的一切灾横。 其实众生在闻听佛菩萨讲法以后,能够自己修行,当然他就息掉了一切的灾横,因为业不作不得,一作不失啊,所以说啊,我们这个就是业大,就是行业大。菩萨能够息掉众生一切烦恼,一切恶业的集积,而不受到一切灾难和飞来的横祸,令诸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 以上所解释的是十大,那么如果以清观菩萨的解释,十地,十度,十愿,来解释菩萨的十德,这样的话就可能太繁琐,大家对于菩萨的种种殊妙行为,可以参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等觉,这也就可以来说明,菩萨种种的殊胜,种种的微妙,我们在这个地方,就不作详细的解释了,请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一下,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那么这段时间前面讲的经文呢,讲的是菩萨的十大功德。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呢是对于这十位菩萨的名称的一个叙述,说其名曰,有解甚深密意菩萨摩诃萨,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法涌菩萨摩诃萨,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广慧菩萨摩诃萨,德本菩萨摩诃萨,胜义生菩萨摩诃萨,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慈氏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等而为上首。这十位菩萨,是本次法会的代表,诸大菩萨的代表。 参加解深密经法会的菩萨,无量无边,众多菩萨当中,这十位菩萨功行超越,德行圆满,他们代表大众,代表大众向佛陀请法,这几位菩萨,在后面都在问佛一些问题,所以把这几位菩萨作为上首,记载下来。那么这几位菩萨呢,在后面的经文,都有一一的提问,请法,佛陀给予解答,所以这十位菩萨,是本次解深密经大法会当中的当机者,主要是显现出一种提问的角色,乞请的角色。 十位菩萨的名字,大家根据菩萨的名称,就可以看到菩萨的德行,我们在这地方呢,不作一一的解释,因为到后面,我们会慢慢的学习,菩萨在提问的时候,我们在作解释。那么简单的解释呢,名具万德,以名诠德,菩萨的名称,那就代表着他的修行和功用状态,比如解甚深密意菩萨,解甚深密意菩萨,我们就从简单的来看,那么就是对于佛陀的无上甚深密法能够通达的状态。 第二个是如理请问菩萨,什么叫如理请问?那这个问题,就是说吻合佛教的要求,吻合对于自觉的究竟状态,吻合佛法的修行之奥义,不是瞎搅胡闹的,这才叫如理请问。你尽问些神啊,仙啊,风来雨来的那种,那个他就不叫如理请问。法涌菩萨啦,善清净慧菩萨,德本菩萨,广慧菩萨,胜义生菩萨,观自在菩萨,大家都知道啦,慈氏菩萨大家也知道,曼殊室利菩萨大家也知道,我们就不在这儿一一的细讲了,总而言之,以名诠德,名具万德,这些菩萨的名称和他自己的优势,优点和德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啊,那么这些大菩萨,他们的修行,在德号上就完全的能够表达出来。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呢,就补充了众成就圆满,那么众成就里面包括声闻,缘觉,独觉,也包括天龙八部,也包括诸大菩萨。这是解深密经的序品,就算是勉强的讲结束了。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