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田怪味鸭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南召县城为何要从云阳迁到李青店?

2019年4月1日 阅读 2613 分享 16

南召县城从云阳迁到李青店,已经有些年头了。参与迁县的当事人大都作古,历史文献记载也颇为简略,给后来人留下了诸多疑团。笔者经常听到有人问:当年为什么要迁县?为什么要放弃具有2000多年建制史,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发达的老县城云阳,而迁到条件相对较差的小镇李青店?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当年迁县是一个错误决定。对迁县一事,笔者同样一度疑惑不解,一直想弄清原委,还历史本来面目。现草拟一文,试图还原历史,并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判断迁县的得与失。此乃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南召县志》关于迁县的记载

《南召县志》(1995版)关于迁县的记载十分简略:“(1947年11月)17日,为适应战时需要,中共南召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决定,将县城迁至全县中心地带李青店,原县城改为云阳镇。”

从中可读出的信息有,迁县具体时间为1947年11月17日,也就是南召县城(云阳)解放(11月3日)刚刚半月,就做出的迁县决定。做出决定的是“中共南召县委、县人民民主政府”,这是按照决策等级明示的决定者,实际上一个县的县城迁址不是小事,绝非县委、县政府一家就能决定,这个事后面再分析。迁县原因明说是“为适应战时需要”,还有一个暗含的原因是新县城位于“全县中心地带”。这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全县中心地带”是“适应战时需要”的最重要条件。

二、迁县的原因分析

既然迁县是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那么,必须从当时所处的战时形势,以及新老县城在战时需要的差异性上来分析,才能找出迁县的具体原因。

(一)当时南召所处的形势十分独特,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党和我军在南阳和整个伏牛山区的前进基地和战略支点。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中共中央毅然作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

7月19日,陈赓到中共中央的住地——陕北靖边县小河村,接受毛主席亲自作出的以四纵、九纵、三十八军组成陈谢兵团,挺进豫西,配合主力作战的部署。8月下旬,陈谢兵团于三门峡附近强渡黄河,挺进豫西。于11月3日自鲁山疾进南召,4日凌晨1时解放南召县城(云阳)。

南召县城解放后,成为陈谢兵团指挥部所在地。8日在县城附近的南召店,陈赓司令员主持召开兵团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对尾追而来的国民党李铁军兵团实施“豫西牵牛”作战计划,并决定在南召开辟豫陕鄂边区第六分区根据地。11日,中共南召县委、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县城宣告成立。

南召在南阳率先解放和根据地的建立,使南召成为我党我军在南阳和整个伏牛山区的前进基地和战略支点,为豫陕鄂根据地的创建以及南阳地区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迁县李青店是为了避敌锋芒,配合我军巩固根据地,扩大解放区,保住胜利果实,完成豫西牵牛作战的战时需要。

一是避敌锋芒,调动、牵制、消灭敌人。按照国民党特别计较一城一池得失的尿性,必定要从我军手中夺回南召县城。事实不出所料,在县城迁址当日,国民党军就开始反攻并占领了老县城云阳。至于是我方听说敌军攻城才迁县,还是敌军听说我方迁县才攻城,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方利用老县城调动并牵制了敌人,于四天后即21日实施反攻,全歼云阳守敌,击毙50余人,生俘270余人,从此瓦解了国民党在南召的统治。

二是腾出战场,为我军发起宛东战役做准备。云阳地处宛北宛东结合部,又处在宛洛大道的咽喉位置,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陈赓司令员计划在1948年上半年发动宛东战役,云阳必然要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战场之一。新生的县政权如果继续呆在云阳,就要冒着战火的危险。而李青店位于解放区中心,远离交通要道和宛东战场,更容易得到防护。

三是迁县为宛西北根据地建设发展找一个稳定的临时政治中心。

县城迁到李青店后,先后在此成立了中共豫陕鄂第六地委、六专署和六军区(相当于南阳洛阳禹州边区)、白河县(相当于内乡、嵩县)、镇平县、沙南县(相当于鲁山(南)县)等政权机关,在南河店建立了南阳(北)县政权机关。李青店因其相对稳定的军事、政治环境,不仅成为新县城,还成为这么多地县级政权的所在地,成为指挥宛西北根据地建设的临时政治中心。

三、迁县在当时是一个高层谋划、深思熟虑、选择恰当、意义重大的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通过迁县把李青店当作一个临时性政治中心,决不是一时动议,也不是南召县委、县政府的一家决定,而是以陈赓司令员为首的陈谢兵团与中共豫陕鄂边区特委,根据战时形势的需要,为开展“豫西牵牛”作战计划和开辟豫陕鄂第六分区,以及解放南阳全境和湖北北部作准备的一个完全正确的举措。因此,至少在当时,不能说这个决策是错误的。

四、迁县对后来南召县发展的影响

1947年的迁县看似一个战时举措,对南召县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县城从此就设在了李青店,一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形成,对全县的影响是长期性、全局性和颠覆性的。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云阳。迁县后,云阳自此失去了从置县开始延续了2000多年的县城地位,云阳的发展必然受到了制约性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抛开云阳本位思想,迁县总体还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说,李青店处于全县中心,迁县于此有利于拉动西半县开发,而南召工业、林业、旅游等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半县,西半县兴则全县强。其次,李青店位于全县第一第二大河白河和黄鸭河交汇处,水资源丰富,能够支撑一个人口三十万左右的中心县城需要,而云阳要差一些。尤其越接近现在,水资源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将来更是一个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因素。

回头再解答一些不同的质疑,有不少人认为迁县是错误的,主要集中在,一是云阳周边有相当数量的三属企业,工业基础、人才资源雄厚,如果不迁县,有县城的支撑和凝聚功能,那些三属企业不会在新时期纷纷搬迁到大城市去。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逻辑,迁县在先,三属企业落户云阳在迁县十几年后,错不在当年迁县。三属企业搬出山沟,是全国的大形势,非南召一处如此。即使云阳仍是县城,也不能保证留下它们。

二是部分人认为云阳有焦枝铁路和豫02线过境,是全县交通要道,区位与交通优势均强于李青店,如不迁县将比现在县城建得更好。我不否认这个假设。但是和上个问题一样,仍然有时间先后的逻辑问题。焦枝铁路建设比三属企业更晚,全线通车在1970年国庆节,当时是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基本参与不了铁路线的规划。如果放在现在,焦枝铁路有很大可能会象二广高速和规划中的呼南高铁一样,改走县城李青店。如果呼南高铁如期修建,加上二广高速和207国道,李青店将取代云阳成为新的交通枢纽。因此,区位与交通并不是迁县后不可逆转的负面因素。

三是有人认为云阳有李青店所欠缺的长达2000多年老县城的古镇建筑和历史文化传统,迁县致使这些好东西中断或消亡。那么,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先说古镇建筑,多年来也拆得差不多了,城墙解放前就拆了,老街也面目全非。按几十年来对待老建筑的做法,不迁县城也保不住古镇拆成现在云阳的样子,甚至会拆得更彻底。说到底,云阳比李青店占优的,唯有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两千年老县城的积淀遗韵,不是新县城一时一刹能够炼成的。这是在迁县问题上,笔者能够想到的最大的遗憾。

很多人对老县城的感情很深,这是可以理解并值得尊重的。笔者作为一个在老县城边上长大的孩子,从感情上也认为县城不迁走该多好呀!有一些人很长时间,甚至直到现在,仍想着县城有朝一日能够迁回云阳,这个想法一度还差点实现。这导致新县城的地位长期得不到巩固,城市建设停滞不前,与周边县相比,失去了改革开放后前二十年的宝贵时间。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新县城的正统位置才成为大多数人的统一意志,县城建设一日千里,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五、最后的话

历史不能假设,也不会逆转,后人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历史,才是正道。县城迁址转眼已经70多年,是耶非耶已化为蝴蝶。历史的经验教训总是值得回味,这也是本文一个额外的用意,希望我们大南召在前进的道路上,摆脱历史包袱,坚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催生出更加光辉的明天!

文章来源: 话说南召

作者简介:白河之南,真名李德强,南召土著,喜欢摄影与写作,两者皆随兴而作,无甚可说的成就,喜欢了您就加个关注,不加也说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613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李书田怪味鸭
创作 37 粉丝 7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2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