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3月24日 2019

佛相庄严·禅行妙好

— 原创 —

下面,我们要来了解,这些僧团他们具体的修行状态和修行境界,这些大声闻众。下面的经文是,一切调顺,皆是佛子。一切调顺,这是声闻众十三种功德之一。调顺,是已断除一切烦恼,心得自在,所以名为调顺。所谓调,就是调节,调节什么?调节我们的心性。那么要想得到自在,我们首先要调节好我们的心,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之所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心,没有调伏好,没有降服好。所以我们在整个学习佛法和修行过程当中,调伏自己的妄想,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也是所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平时的念佛,参禅,持咒,打坐,守持戒律,其根本目的,就是在调伏自心,降服自心,所以金刚经云,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菩提心,降伏其心,发菩提心,要随应调和,所以这个是一个和因果的问题,因发圆满菩提成佛之心,所以要调伏妄想之心,降伏妄想之心。降伏妄想之心,方可堪称发圆满无上菩提之心,所以云何应住,指的是心性的调和状态。云何降伏其心指的是对妄想的降伏状态,所以一切调顺,指的是身心的调和,也就是说,大声闻众已把心调好,所以过得安详自在。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其实所谓的修行就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省,对自心的一种降伏,对自心的一种调节,所以我们从我们佛教修行的角度来谈,反观内照,自降其心,这个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我们这个方法,如果用好了,我们的修行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好,如果只是为了获取而去念佛,去念咒,去做这样,做那样,没有从调伏自己开始,那么我们所学习的"法"有可能会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甚至成了跟别人去争论的工具,所以在这个方面呢,我觉得每一个佛陀的弟子,都应该生起警省,以降伏其心,调服其心作为修行的根本,如果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做到一心不乱,清净的念佛,用持咒的方法,精进的持咒,来调伏自己的心,这样我认为我们的修行速度是特别快的,修行境界和修行状态都会在短时间之内,获得很大的提升,当下能调服,当下降伏自己,才可以当下悟道进入圆顿教。那么如果我们不明白呢,不用修行的方法来降伏自己,反而在执着妄想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争强好胜,想用另外的一种法成为争执状态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修行,其实就是停滞状态,甚至可以说是烦恼状态,因为世间的种种争执和佛法里面的争执,从表面现相来看呢,不太一样,但是从争执的本身来看,是我执所产生的一种嗔恨心态,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不论你在争执佛法,还是在争执世法世间法,那你的争执性质没有改变,只不过是从争执桌子转入争执茶杯的状态而已,所以争执在我们佛教里面是特别不可取的,就是动心思,逞强意,生嗔恨,落烦恼,所以第一句经文,叫做一切调顺,这就是心善于调心,而使自己能够在安详,轻松,自在的状态当中,完成对自己修行的一种状态,所以说一切调顺。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我们现在可以反观一下自己,看是否达到了一切调顺的状态,但是有没有调顺你自己最清楚。你学会了方法以后你就对自己状态有了正确的判断,比如还动不动心?还有没有多疑?还有没有烦恼?还有没有妄想?你就很清楚的来判断自己的清净状态,无为状态和你争执的状态,你动念的状态。   如果你总是让师父来判断你的修行状态,师父在没有他心通之前是感觉不出来的,所以最有把握,最能够感觉出来,最能正确判断自己是心净状态还是心染状态,自己是最清楚的。   但是前题是你要明确知道,什么是心净?什么是心染?什么是我执?什么是自在?这些概念你要搞清楚,你才能够善护其心,善护其意,善护其行。    所以《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但是我们能否做到善护是关键的,但是没有正确的方法,对于我们的身心进行正确的约束,就很困难了。所以从调顺的这个角度来讲,调好了,它才能顺,顺了就是调好了。那么我们现在时时刻刻被五欲六尘所转,时时刻刻对烦恼妄想动心,这就是很明显的我们并没有调好它,也没有调顺它。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一句,绍隆佛种功德,也就是皆是佛子的功德,那么这些大声闻众,一共有十三种功德。第一个功德,就是一切调顺,属于心善,心性调顺功德;第二个功德,是绍隆佛种功德,皆是佛子。 什么是佛子呢?佛子,不只是一个名称的问题。佛子,他具有一种责任和义务,能够把佛陀的教法以正确的方式和理念,进行正确弘扬的人,他才能称为是佛子,否则,就不可以称为是佛子。 佛子有两种人,一种人是随佛出家,闻法得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也就是长时间随佛修行,听佛教化。那么佛法从佛陀的口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那么这一类从佛化生,接受佛陀的法化,这一类僧人中,大声闻众成就了道业,称为是圣道。圣道是从佛陀的教法,从四胜谛法,从三法印中产生,所以他们是佛子。 第二是菩萨,因为菩萨也能成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助佛弘化,那到果位的时候,也可以成就究竟圆满的涅槃,所以说菩萨,他能够助佛弘化。 那么经文当所说的佛子,咱们本经当中所说的佛子,在这一段经文当中指的是这些大声闻众,他们能够听佛教化,回小向大,来继承如来的家业,他们现的是出家相,也是现的解脱相,所以能够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能够传承佛陀的道业,这些皆可称佛子。所以说我们大家仔细的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特别是我们今天的各位出家的法师,你是否能够做到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以四圣谛的方式,断除烦恼,以三法印的方式,来验证真理,所以说啊,对于能够绍隆佛种的,我们称他为是佛子,这是声闻众的第二个功德。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声闻众的第三个功德,就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心和慧放在一起,称为是心慧解脱功德。 什么是心慧解脱呢?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心善解脱,其次来看,什么是慧善解。心善于解脱,心已经解脱了,心不取于诸相,主观意识上没有污染,不生一切法,这个时候,才称为是心善解脱。所以这个心善解脱,相对于不解脱的角度来谈,我们如果出家,内心依然放不下,从俗尘当中的争执,来到了我们空门当中,你还争执,这样的话,我们都属于心不善,也还没有得到解脱,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没有得到解脱呢?我们形体上的出家,就是剃须发,穿染衣,遁入空门,但是我们的心,真正的放下了没有?放下了世间的名闻利养了没有?如果没有放下,那么空门亦是红尘。如果放下了,红尘亦是空门,所以这是从心性的调顺和解脱上来谈。 如果我们没放下,进了寺院以后,小心还是会有争执,还是会有妄想。如果我们心放下了,住茅屋亦稳,吃菜根也香啊,所以我们这里面讲,心善解晚脱。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凡夫的心,在没有得到解脱的时候,凡夫就会有种种的烦恼。烦恼的根本含义是什么?就是扰乱清净的意思,它能够扰乱内心的宁静,这就叫烦恼。 烦恼这一个词语的意思在经文里面有多种解释,它又叫盖,又叫垢,又叫缠,又叫缚,也叫障。因为烦恼众生的心性,本性是清净光明的,但是被烦恼所盖的时候,那么清净不显,那么清净没有了,光明也就显现不出来了,所以叫盖。第二个名称叫垢,烦恼也就是不干净,垢的意思呢,就是染污的意思。心性本来干净,但是不净的烦恼,把它遮住了,那就成了垢的状态显示了,也是垢的状态,也叫缠,也就是说,由于绳索的捆绑,使我们不得解脱,所以说烦恼也叫缠,那么也叫系缚,所以说啊,这个里面心善解脱,指的是这些大声闻众,已经没有了种种烦恼,对于身心的盖垢染缠。我们达到了没有盖垢染缠的状态,这个时候,才能称为是心善解脱。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什么是慧善解脱呢?慧,在这里面指的是知见,思想,理念。 一个人在没有学佛前的思想,往往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的知见很多,总的来说是五种。一个是身见;二者,边见;三者,邪见;四者,见取见;五者,戒禁取见。 这五种不正确的见解方式都掩盖了我们智慧的妙用,所以慧善解脱,首先他要去掉不正确的见解,才能够进入慧善解脱,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我执如果没有去掉的话,我们是很难达到慧善解脱的。 我们就比如第一个身见,执身为我。那么执身为我,这个时候,我们大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往往是以五蕴假合,四大皆空的这种色身概念,执为是我身,这个身体是不是我?一直有着一个巨大的争论,我们最珍惜的也是自己的这个身体,其实我们不知道,身体只是一个由物质和思想结合出来的一个假体。但是,我们却固执的认为,假体是我,所以一般的人,执着于身体是我,虽说有,所以一般人的一生啊,为了这个身体,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个就我,我体,假色身为我,这个就是身见。 假色身为我,这是身见的基础,依照我的这个概念,产生了很多的我认为,这个我认为,有我本身就是离于空相的一种错误,就是说,我们远离了空的状态,有我就是实在的假我状态,以这个假我,做出种种我执上的判断,我相上的认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这个假我状态,就变成了一个错误,烦恼的根本,所以说身见不除,我们的修行就很难了。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第二个错误见解叫做边见,执常执断偏执一边皆称为是边见。认为事物都是实有的,永恒不变的,这个叫常见。认为事物皆属定数,属于断见。诸外道,要么就是执着于常见,不生不死,认为自己的这个身体是原本就有,它是永远恒长存在的,所以有很多人的修行,为了身体的长快不死而修行,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为什么呢?要知道身心是四大假合,五蕴皆空,所以说呢,那么一旦执著身见则会出现断常的边见,就会产生错误的认为,色身永恒,此为执常。要么就会认为,色身断灭,此为执断。但是永恒和断灭,都是属于常断的偏执见解,所以说都不能取,那么把这种偏执的见解,在我们佛教里面,称它为什么呢,称它为边见,所以这个边见啊,在我们的思想状态当中,就要去除断常等等的边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第三个,邪见,邪见是什么?认为没有因果,拨无因果,好事也好,坏事也好,做了就算了,这就是邪见。那么邪见,顾名思义,也就是错误邪知上的见解。这个见解,我们也一定要去除。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一个见呢是见取见,什么叫见取见呢?把前面几种错误的见解,认为是正确的,把错误的见解认为是正确的,于错误的见上取于见,这个叫见取见,就是知见生知见,认为这个知见也是正确的,这个叫见取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再一个就是戒禁取见,这是外道的一种修行方法,也就是说,把不正确的戒律,当成戒律而守持。 比如在古代的印度,有很多外道的修行,他们的方法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现在就从这个见取见一直延伸到现在来讲,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在见取见上发生了戒禁取见,为什么说呢?那么为什么就是说在戒禁取见上产生了错误的见解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戒,是戒律。禁,是禁止。这个戒禁取,取的是什么?不正确的戒律,比如在古时候印度,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学牛,有的学狗,就认为那是完美了,其实这不是啊,他们认为那样就能够生天了,所以他们学牛吃草,学狗吃屎,他们认为这样就是修行了,认为这样就是能够成就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把错误的这种戒律,当成了自己的戒律来守持,这是不对的。 所以学习佛法的人,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知见。那么在八正道里面,第一部分提出来的就是正见,所有的修行,都必须在正见的指导下,才能够完成,修成正果。 我们在这一段经文,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心善解脱,心应该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一个慧善解脱,我们的智慧,如何去如理的取舍?如理的守持?如理的修行,完成如理的证悟?那么这些大声闻众,他们已经善于调顺降伏自己的心,已经能用正确的思想体系来支配自己的思维状态,这就是慧善,所以说获得了心的调顺和降伏,拥有了智慧的辨明和了别,这个时候,他们就不会在犯错误了,我们称它为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趣求法乐,那么法乐是对于真理安静的一种体验,我们本经当中的大声闻众所追求的佛法的快乐,是对于真理的体验和证悟;是对于安宁的体验和证悟;是对于清净的体验和证悟;他不是像我们平常人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这个是以物质现象作为自己获得的基础,这些大声闻众呢,他们已经去掉了财色名食睡,安详的专注于,享受在保存着一种清净,安宁,详和的状态,所以说法乐状态。 我们出家人应该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人世间的这些攀比,这些名闻利养的攀比,住多大的房子,坐多好的车子,用什么样的电话,噢,今天吃的什么,获得多少人的什么称赞 ,溜须拍马,这些跟我们出家人没有半点的关系,因为那是红尘里面五欲六尘的一种追逐。而我们是什么呢?我们是在安详当中,去体验真理的状态;是在平静当中体验清净的状态,所以说此求非他求也。 那么这个求和其他的求不一样,所 以说出家人他所追求的是对于名闻利养的远离,离开种种骄傲的名闻利养的渴求,我们就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法喜,所以说求法之乐,实为啊是求法的功德。 那么你能够体会到法喜的状态,清净的状态,能获得特别清净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才算是属于享受自己生命当中最完美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出家人要注意这个问题喽,如果出家一次,即没有真正获得法喜的充满,也没有求好世间五蕴的所谓的乐,这个时候,我们是很不合算的,所以呢在出家人的这个围墙当中,如果你还想着世间的名闻利养,那你活得就很痛苦了,因为又要以自己好像都没有修行来妆典自己,妆扮自己,内心里面又有一种极度对于名闻利养的煎熬,那么这个时候你说你痛苦不,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也没有说在红尘当中去做点事情,也没有在清净当中证悟清净,我们两面都失去了,这样就真的对不起自己喽,毕竟出家因缘是很难得的,出家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出家人,当努力勤学修持,趣求法乐,早点证悟佛陀殊胜的教法。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这些大声闻众第六个功德叫,闻持积集功德,也叫多闻闻持,其闻积集,这是从学法的因上来谈。闻,就是听闻,听闻就是不止一次,两次,三四五次的听闻,而是常常的那么受到真理它的熏陶,所以说,叫常闻,叫多闻。多闻以后还要做到什么呢?还要受持,就是说从理上了解了这些修行方法,我们从行上,还要完全的安抚,受持,这个受持就是接受和保持,听了不忘,听了能用,能起作用,所以长时间的熏修听闻,并且能够受持,这才是属于闻持的功德。 积集呢,把这些好的东西啊,那么越积累越多,把佛法的真理越听越多,在思想上,在理念上,形成了一个正确的力量,随时的能够指导我们,把佛陀的世界观,变成自己的世界观。把佛法的人生观,变成自己的人生观。以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那么进一步就能够做到佛法就是我,我就是佛法,我的行为完全稳合于佛法,我的行为就是代表着佛法,那么达到这个状态以后,我们才是属于以身示法,以自己的行为完成对佛法的弘扬,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全部都改掉,这样才属于其闻积集啊。 其实啊,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就是对于心性改变的一个过程,就是烦恼和清净斗争的一个过程。 学习佛法,我们是断掉一切恶的根源,自己不在,在在有漏的三界当中受生,经过佛法的多闻熏习,成就无漏,终止有漏的现行,那它就会变成一个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远离有漏的烦恼。那么把有漏的烦恼妄想和执着全部都改掉,这就完成了自我的修行的转换,所以啊,我们有时候,我们要从根本上来认识自己,学习佛法,其根本就是改变自己,当你改变自己,你会发现,学佛真的是一个很殊胜,很轻松的事情。所以啊,我们大家在这个地方要认识清楚,多闻,闻持,其闻积集是一个修行的重要基础,因为多闻能知法,多闻晓无义,多闻得涅槃。 那么我们的佛法从哪儿来啊?以我们自己目前的善根和福德因缘,看到现相我们也感悟不出真理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就要去听闻,那么殊胜第一的就是能够听闻佛法。殊胜的第二就是听闻以后能够受持佛法,能够把闻法积集起来,合理的来对照自己,指导自己,这叫多闻闻持,其闻积集。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呢,就讲到第六个功德,多闻闻持,其闻积集的功德,也叫闻持积集的功德,很感恩各位同学的分享,谢谢大家,我们今晚就学习到这个地方,下课。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解深密经,这部经典呢,是唯识宗的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在阐述上,特别稳合佛法的大乘思想。 严格的来说,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治过程,对治什么?对治我们的无明妄想和种种烦恼的状态。那么当无明尽,则般若菩提生;当无明有,我们则被妄想所转。 所谓修心,他就是一个对治的过程。佛陀在经典里面,给我们阐述了凡夫的心理状态,无明的种种假相。当我们能远离无明的时候,我们就自然证得了自己的究竟菩提。 证悟究竟菩提,并不遥远,以修行的角度来谈,所谓的修行,就是一个对治自己烦恼和无明的过程。所以说修行不神密,也不是那么高深,它其实很平常,很简单。 那么我们这部解深密经呢,从多方面的来阐述我们无明妄想所产生的种种错误,到后面的经文里面讲到一切法的时候,讲到了这个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以及去掉依他起遍计执,所证悟的一个圆成实相,以及我们内心里面攀缘于色尘诸法的妄识行为,以及闻法的增上慢行为,都作了很详细的解释,所以说呢,这部经典,对于认识我们自己很重要,因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认识自己,我们是很麻烦的,修行是无从下手的,因为既然是改变错误,那不知道错误在哪个地方,我们从何而改呢?所以啊,同学们对这部经典啊,一定要重视,不能忽略它。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上一节课讲完了闻持功德,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是三业随治功德。三业随治功德,指的是,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这个思,指的是思维的意思。说,在这里面指的是阐述的意思。作,指的是行为的意思。我们要来学习下面的经文,那么这三句话,它叫三业随治功德。思,是意业。说,是口业。作,是行业。在我们修行的各个法门当中,对于我们心理活动,语言和行为,所作出的要求。各个宗派,都提出了要求,那这个要求,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那么我们身体所具备的这三种行业,又以意业为主题,意业可以支配身体和语言,所以在这个地方,说于会的大众,他们要做到什么状态呢?要做到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的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什么叫善思维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谈善思维。第一个善思维,属于事相上的,在事相上能够通达佛所说的三法印,能够通达缘起性空的真理,能够了解本具究竟的般若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从事相上,他的思维方式完全按照佛陀的这个思维方式来行,这是属于事相上的善思所思。 那么从理性上的善思所思呢?就是无思,它是在善思正确稳合佛陀思维,然后在思维上的一种超越,这才叫无思考的状态,远离思的状态,不取于相的状态,于一切法不生执着的状态,达到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理上的善思。 在这个地方的善,它不是局限于自利利他的道德行为,在这个地方的善,他所提出的理念,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要稳合佛陀提出的要求,合乎于中道第一义谛,合乎于出世间智,稳合于无所着,无为法的根本精神,这个才叫善思。 那么我们现在的思维善思吗?基于我们现在的思维,那么一旦心意识,一接触五根的根门,攀缘于六尘状态,心停留在十二处,十八界当中,作出无明妄想的判断和依据,这个时候,都属于非清净的思维状态。那么这个状态,是属于什么状态?是属于非善思的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进入善思以后,还有善作,主观意识的不正确,怎么能够去指导正确的行为呢?所以说啊,善思所思,也就是说,从根本的概念思想上要吻合佛陀所提出的究竟要求,这是事相上的善思所思。 如果从修行究竟的角度来讲,一尘不染,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就是完全内心达到清净无挂碍的状态,才是第二个理上的善思所思。吻合佛陀究竟要义,要求的是事相上的善思所思。但是达到清净无挂礙,它也需要用事相上的善思所思作为基础,才能够完成理上的究竟证悟,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谈,三十七道品当中,我们的八正道里面的正思维,就是事相上的要求,那么它也就是如理作意的意思,也就是是说,我们的学习和修行,要如理,什么叫如理呢?如于佛陀的真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了佛法,能够真实的通达佛陀根本要求,真正领会了佛陀的根本密意,没有曲解,没有妄执,没有把佛教当成宗教的膜拜和迷信的依赖,这个时候的思维,才能够勉强的称为是如理思维。   在修学佛法当中,如理思维很重要,所以啊,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弟子,首先对自己提出要求,就是真正的领悟佛陀对我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搞清楚,佛陀证悟了什么?佛陀弘扬的是什么?了解了这两个以后,我们才能够领会和对自己提出一个如何吻合佛陀的证悟状态的正确思维,这个才叫如理思维。如理思维也就是依正确的知见,而去思考,吻合佛陀伟大的真理,而不是用攀缘心胡思乱想,这样的思维才能够叫如理思维,所以说叫善思所思。我们在这三句话当中善思所思,是属于意业,也就是根本心意识的活动内容。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一句善说所说,善说所说是属于口业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在说话的这方面,要符合佛法,利益众生,这是一个方面,不能够凭着自己个人的感情好恶,个人的私心,那就不叫善说了。这个善说,它同时还有一个要求,叫善于说,那什么叫善于说呢?可以这样说,佛法很美好,但是佛法需要你善于去弘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如理施教,对于我们各位法师来讲,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们准备要说法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去观察对方,他是什么状态?适合不适合,而不是去凭着一种激情,去勉强自己和勉强对方。在勉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候,会有一种失望的感觉,这个时候,失望也是属于烦恼。勉强别人的时候,达到了空无功用,甚至你一见了人就让他吃素,一见人就让他念阿弥陀佛,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啊他有可能对你保持距离,这些都不是善于说法。所以说这个善说很重要。    在我们的法华经里面说,佛以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的善于说法,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不像我们有一些法师,就是很勉强,勉强其实不是一种善于说法的体现,这里面有激情内容的存在。所以说善说所说特别重要。怎样才能做到善说所说呢?第一,说的内容是什么?第二,在说的过程当中,要以智慧作为说的基础,才能称为是善说所说。以智慧作为基础,才能完成善说,所以说叫善于说法,普度群萌,善于说法,广化群机,这就是善于的意思。也就是说以智慧为基础,完成对佛法的普及与弘扬。说的内容呢,是积极向上的离尘思想,完成对清净的证悟,所以说叫善说所说。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什么是善作所作呢?其实就是在行为上的要求了。那么这个善作所作,要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我们的语默动静之间,都应该成为众生学习的典范,不能因为自己的放逸而令众生对佛法失去信心。善作所作分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是从相上完成对三宝的弘扬与展示,不管是威仪具足也好,还是清净飘逸也好,还是慈悲喜舍利益众生也好,这都是从行为上完成对佛法的弘扬和展示。   但是这个善作所作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自己修行的状态,那我们自己修行的状态,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才是善作所作呢?即无所住作无所著的无为状态,就像在金刚经里面,我们佛陀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于燃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这几个概念,就充分的显示了在善作上的无所著的无住状态,所以说我们现在要从性相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又有人问过我说,师父,非礼勿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作,这是儒家提出的观点,和我们佛陀所说的清净三业它里面有没有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严格的来讲,儒家提出的这个思想,它是从相上对我们提出的行为上的和语言上的要求。但是在无所住的这方面,它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所以说我们说儒家学做人,道家练修身,佛教讲修心。因为心是语言行为的主宰。从这个观点上来看,心清净,意清净,是一切清净的根本,所以我们说,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一切净。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什么叫修行呢?修行,是指对于我们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的思维状态,进行一种根本的转换,所以修行并不是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拜拜佛,上上早晚殿,过过堂就叫修行了。这些只是修行中的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刹那,每一个须臾,来约束自己,转变自己,净化自己。   所以禅宗提出的思想说,道就在生活当中,并不是说,我们到大殿里面就清净了,在课堂里面就清净了,或者是在闭关房里面就清净了。我们的清净,要求自己在睡梦当中,都是清净的。众处清净,独处也要清净。大众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保持清净,哪怕自己一个人单独处的时候,也要保持清净,这才是究竟清净。所以啊我们的修行,并不是说只在静室里面的修行,所以说道在生活当中,其实,有的人错误的理解了这句话,认为生活,好好的生活就是道,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修行是要把握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同时也是佛法对于清净无间的要求,在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要保持对于心灵的警省,而不能生放逸。既要生活,又要修行,所以说不能够说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所以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就是清净三业。那么在清净三业上,我认为意业呢,特别重要,也就是我们的主观思想状态,特别重要,所以说善说所说,善思所思,善作所作,指的是对三业清净的要求。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下面的一段经文呢,是诸慧差别的功德。我们看经文,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慧,抉择慧,大慧,广慧及无等慧,慧宝成就。这是介绍声闻乘,智慧的特征。 第一个,捷慧,速慧。捷,是敏捷。速,是快速。声闻乘的智慧,在判断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知道马上知道好坏,是非,对错,长短。别人提出问题的时候,能够马上回答对方的提问,这种比较快的就称为是捷慧,速慧。就比如我们每一个出家的人,都是师父,那么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众生对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迅速,快速的去给别人回答,所以说这叫捷慧,速慧。这两个都是属于特别快,而不是说,你等一下,我回去翻翻经书,看看佛是怎么说的,再来告诉别人,这个时候就不行了。 那么利慧,出慧呢,利是锋利。出,指的是离尘的意思,也就是无漏的,远离颠倒梦想轮回的智慧,这叫利慧,出慧,这个利,指的是什么呢?在分柝问题的时候,能以无漏的智慧的这种锋利状态,斩断一切烦恼,仔细恰到好处的分柝出来,令众生当下明了,当下认知,所以说是叫利慧和出慧。 出慧是什么呢?我们在给别人讲述的不是对于世间名闻利养的追求和沉溺于三界的诸种欲望当中,而是让大家能够放弃烦恼,妄想和执着,达到出世根本的究竟,这个叫出慧。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是胜慧,抉择慧。胜,就是殊胜。抉择,指的是合理选择和判断。这个合理的选择和判断和分别心不一样。那么这胜慧,抉择慧,是不是叫差别相呢?大家不能这样认为,因为我们在选择智慧的时候,选择方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选择和佛法吻合的这个方法。对于事物有一个如理的殊胜的判断,不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这个才叫胜抉择慧。这是对于无漏法的一种认识和体证。如果自己没有通达佛法,我们就很少有这种胜慧,殊胜的抉择慧。   无漏智慧,是亲证真如的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智慧,不是世间技巧的世智辨聪,也不是强争狡辩的诡论,它是完成对于出世间法的证悟和选择,所以我们把这个慧,叫作胜抉择慧,殊胜的抉择慧。   什么是殊胜的抉择?也就是说正确吻合佛教真理的选择,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世事纷芸的状态当中,说句实在话,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根本要义,不具备殊胜的抉择智慧,会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比如有求长生不老的,有求升官发财的,甚至有求的是投机取巧的捷径,比如说我这个法门见效很快,我这个法门很殊胜等等。其实不是这样,大家要知道修行路上无投机取巧。如果我们不具备一种殊胜的抉择慧,我们不了解佛法是什么?我们只是把佛法当成神灵一样去崇拜,所以说啊,以贪心为目的,不在自身的改变错误上下功夫,总是想着那么天上会掉馅饼的这种状态,对于一切所产生的一种盲从状态,而使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的修行,这是很危险的。殊胜的抉择慧,就是最起码你要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佛法?什么是迷信活动?什么是邪教状态?什么是宗教狂热?对于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要了解自己的修行,是对于自己错误的转变,而不是用获得的方式,祈求别人给我们什么东西。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谁也给不了你多一点点。烦恼是要靠你自己去去除的,释迦牟尼佛再伟大,他也没有办法能代替谁来改变众生的烦恼,改烦恼是自己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叫殊胜抉择慧,很重要啊!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什么是大慧和广慧呢?这个范围很广,大慧,指的是净智妙慧,为什么叫净智妙慧呢?因为大家对于智慧的了解不一样,智慧分为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究竟智慧。我们不能说把世智辨聪,当成智慧。智慧,不等于聪明,也不等于精明,更不等于奸诈和狡猾,智慧是一种如如的清净状态和殊胜正确选择状态,所以说大慧广慧是要求我们从现有智慧当中的一种提升,它是一种回小向大的一种状态,那这个智慧指的是很广很大超过世间一切智慧故名大慧广慧。   后面的无等慧,就是阿罗汉四果智慧区别,此智慧超过前面三果的智慧,这是究竟四果进入有余涅槃的智慧,所以说叫无等慧,非三果所能等,非三界所能等,它能够进入无漏状态的智慧,故名为无等慧。这是在声闻乘来讲,如果以回小向大菩萨乘来讲的话,可以用净智妙慧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叫净智妙慧呢?这是咱们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内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又能够圆满的完成一切度生事业,对于一切的度生事业又心无所住,这个时候,才能够叫究竟智慧,究竟般若。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是慧宝成就,也就是说,诸声闻乘,已经成就了种种智慧。那么种种智慧,功能不同,所以我们这一个部分的经文,叫诸慧差别功德。比如捷慧,速慧,利慧,出慧。捷慧,速慧,捷,迅捷,猛利。胜抉择慧,如理选择。大慧,广慧,究竟智慧。无等慧,那么指的是三界及三果皆无等者。慧宝成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观察,不管是声闻乘的菩萨,还是圆觉乘的菩萨,那么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必须要以智慧作为基础,离开智慧,都一无是处,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今天学习的很简单,就是前面的一部分,是属于身口意业的清净。后面的这一部分,是对于诸种差别智慧的妙用的一种解释。大家学习了以后,对照一下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诸种智慧是否具备,那么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好,今天我们上午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各位同学的分享,感恩各位法师,各位师父,感恩你们能够出家离尘,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在这一个安静的早晨,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佛陀的教法,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解深密经的序品,主要是在了解声闻众的十三种功德。前面我们讲了八种,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九种功德。现在我请大家一起来看经文:慧宝成就,具足三明,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大忍柔和,成就不减,己善奉行如来圣教。前面讲的是诸慧的差别功德,不管是捷慧,速慧,利慧,出慧,胜抉择慧,大慧,广慧,无等慧,慧宝成就,此基础上,完成了具足三明,声闻众具足三明,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三明者,也就是六通的后三通,因为三明和六通,很有关系,六通前面的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那么这是前面功能的一个状态。三种功能状态,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那么这一段经文,也就是说,声闻大众已经具备了六通,在明的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呢,它和通又略有差别,明,不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所以说具备三明功德,也可以说是具备了六通的功德。那么当然了,神通啊,不是我们学习佛法所追求的,但是呢,它确实是我们证悟的境界,特别是在六通当中的漏尽通,这个还是比较保险的,如果不证得漏尽通的话,我们依然有轮回的可能,但是当我们证得漏尽通的时候,我们于三界无缘,也就是说,在也不会在三界中轮回受生了,那么大家有可能想,说,那师父,我们还来不来三界呢?来是肯定来,住是不会住,犹如诸佛菩萨,或护持佛教,或弘宗演教,度化众生,这是自己的修行,有了一个导正,所以说具备三明功德。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现法乐住功德,这是下一句经文,说逮得第一现法乐住,大净福田,那么这个逮,指的是得到,证悟的意思。那么生现世,就是现在。法,指佛法。乐,是快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些声闻的大阿罗汉,在现世当中,已经体会到佛法的快乐,说逮得第一,现法乐住,所以这个法乐住啊,就是说在佛法当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解脱的快乐,轻安的快乐,没有烦恼的快乐,我们经常所说的法喜充满,它并不是一句口头禅似的口号,它是在通达佛法的基础上,身心时时的享受着法的欢喜,享受着法的快乐,所以说我们修行佛法的人,不是在来生去享受法的快乐,在来生去享受自己修行的结果,其实在今生,在当下,我们即可享受法的快乐,所以说叫第一现法乐住,当然了这个第一,它指的是在声闻众当中的第一,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和究竟的佛果,在修行的相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说这个第一呢,是在这个地方,是在声闻众当中的第一,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真理,断尽了所有的烦恼,在安详的禅定当中获得的这种快乐,他们只在禅定当中,心无旁物,所以称为是法乐住,这个是声闻大众的一种自行的利益。那么声闻大众,以出家相,游历于三界当中,那么他们又是我们三界中的众生的最殊胜的福田,所以后面的一句经文,就是大净福田。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大净福田,那么什么叫做大净福田呢?大净者,即是彻底的清净,因为这些阿罗汉,已经断尽了烦恼。 大声闻乘,是我们人世当中最好的福田,指的是对于众生,有两个利益的存在,众生于大声闻众当中种福田,第一声闻众游历于三界当中,现出家相,他们是佛法的一个标志性,令众生从相上能够得闻佛法的存在及佛陀的教法的存在,这是第一个利益。 第二个,在娑婆世界,大声闻众是我们众生依止的对象,他们和菩萨略有不同,那么我们佛陀在无量寿经里面,当时去讲授无量寿经的时候,护持的菩萨有很多,不管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以及贤护等十六正士等,那他们护持三宝,最明显的就是护持当时的千二百五十位声闻众,所以说呢声闻众现出家相,能成为众生依止的福田,能成为依止修学的处所,所以说大声闻众具备这两种殊胜的功德。那么所以各位同学,各位出家的同修,各位法师,我们一定要增强我们的心性,我们能够现出家相,已经是难得可贵,我们断烦恼,从性起修,而显示众生的人间福田,并且能化众,导众,令众生出离心,证解脱状态,这也已经是一个很完美的事情,所以说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各位同学,不要被现前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所烦恼,要竖立起我们的信心,我们这些出家人,确实是众生的良福田啊。所以说本经里面说的这些大阿罗汉,他们成为大净福田,指的是断掉所有的烦恼。福田者,田者能生长义,众生欲望重,烦恼多,造作恶业,若没有出家众,显示出真理的现相,形象,那么他们连种福田的机会都没有。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所以在我们佛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婆,家里面很穷,很痛苦她,想自杀,就自杀起来,准确自杀的时候,又感觉到很伤心,她就哭啊,这个时候,我们的尊者,大目犍连过来啦,就问她是什么原因啊,这个老婆婆就把事情的原因告诉他,说,你看我,特别穷,我又特别老,我生存的希望都没有啦,我太痛苦了,我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啊,我们目犍连尊者就说,你可以把你的贫穷卖给我,我可以把福报卖给你,这个老婆婆就说,我什么都没有,我拿什么卖给你我的贫穷啊,目连尊者就说,这是我的钵,钵,我们大家都知道,各位法师我们吃饭的应量器,是吧,目连尊者就把钵拿给她,拿给她以后说,你用我的钵舀一钵水拿给我,我就把你的贫穷全部都收购了,那么老太婆做完这个事情以后,从此就改变了贫穷的命运,所以说啊,声闻大众,以出家相,游历于三界,为众生之良福田,那就是这个意思了。 那么我们出家僧人众,显示出家相,身无长物,需要四事供养,三衣居钵,衣食汤药;那么这个地方呢,我首先阐述我们出家人是可以作为众生的福田,但是,我们去接受应供的时候,也要有一个惭愧的心态,如果我们现出家相,专为应供而去起心动念,众生是把我们的这个地方当成了三界当中的福田,我们却因此而产生了贪心,这个也是特别不好的,所以说各位法师啊,在接受别人供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惭愧心,原始佛教,我们出家人,无隔夜食,比丘身无长物,所以说大家在这个方面,要去警省自己,因为就是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心都要是防贪止过,所以在这个方面,我给大家提醒一下,因为我们佛教,现在也有一种现象,什么现象?从我们出家众的角度来讲,众生在供养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惭愧心,收供养收得心安理得,甚至还有时候,勿今日缺供哦,大菩萨是否能够多供养我一点啊,其实啊,这都和我们的修行是相背离的,所以要防贪止过。那么有时候大家说,师父,我们在你这儿种福田,我有时候很头疼,我说,你们在我这儿种福田,我去哪儿种福田啊?所以内心确实是很惭愧,接受别人的供养。那既然为三界之福田,我们当应有一个正确的心量来衡量福田的这个事情,对于众生来讲,供养三宝,功德无量,对于我们自己的修行来讲,空纳信施,惭愧无比,那么这个就是大净福田。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一句经文说,威仪寂静,无不圆满。威仪寂静,这些声闻大众,他们的行为,形象,威仪特别具足,也就是说阿罗汉把烦恼的因素都断除了,所以表现在外的行为显得很宁静,很安详,行住坐卧之间没有任何的缺陷。说“威仪”这个词语,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它包括我们行住坐卧所外现的一种体相,也能够体现出我们内心的安宁,所以说啊,这个威仪啊,它从外面上来看,不为世间八风所动。那么八风,也是世间八法,在别人毁谤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动。在别人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动。因为毁谤我们,我们动,这是嗔恨于心为体。赞叹我们的时候,我们动,这是贪心,一分为体,有贪一分,嗔恨也就有一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落入了世间的种种状态。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句视,非礼勿说,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对于我们声闻众对外显示形象的一个标准和要求,那么这种对外显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它又是我们内心安静,远离五欲六尘的一个具体的体现,所以啊,威仪后面有一个寂静,这个寂静,它不是安静,它也不是勉强的克制自己的烦恼。寂者寂灭,是不生义。静,是寂为前题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寂,就是不生,一法不生,所以说这个寂静啊,它是在自己修行状态当中的一种完美的展示。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努力的不去看,和本身就不想看,这是两个境界。说努力的不去看,还是一个斗争的过程。但是不想看,他就是一个修行的状态,因为诸法皆空相,不管是辉煌也好,平常也好,世间万相,最终以空相结束,有什么值得我们动心的?既然不需要注意,不值得动心,三界之中,何有留恋之处所呢?所以啊,威仪寂静,其实就是我们修行人现在所享受的一种安宁的空间,一种安宁的享受。这是第十二个功德,威仪寂静功德。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的经文是大忍柔和,成就无减,这是第十三个功德,忍辱柔和的功德。大忍,我们现在这个忍啊,属于初级阶段,是努力的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是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我们的修行呢,就是控制自己的无明妄想,确实这个时候,很痛苦,但是当你明白了,你超越了,法本无生的时侯,这个时候你就已经进入了大忍的状态,无生法忍的状态,这个时候你不动心,就已经不存在忍与不忍的状态了。 证果的圣人,成就了完美忍辱的功德。不管是来自生活的艰苦,环境的优劣,乃至人为的诽谤,我们都必须能够做到泰然处之,因为证果的圣人,他们已经通达了诸法皆空相皆是假相,如果我们为一个假相而动心,那么我们就没有修行了,我们还是被五欲六尘所转,所以这个地方所说的大忍,指的是无生之忍。三界当中,所有的事情,赞誉也好,诽谤也好,艰苦也好,富贵也好,都是属于镜中花,水中月,这个时候,你不动心,方显自在和洒脱。如果你动心了,则为五欲六尘之走使,而成了种种现相的奴隶,这就不合算了。我们出家了,还要成为这些现相的奴隶,那我们就确实太吃亏了,所以忍辱柔和的功德,是由忍辱无生的状态,而使我们心性调柔,所以说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去争什么,其实皆是一个幻象而已,所以我们佛陀的忍辱,达到什么状态?无辱可忍,在金刚经里面,比较明显,佛陀甚至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无众生可度,无法可说的程度,所以说这才叫大忍柔和,成就无减。我们呢在好的位置上,我们也是看破名利,我们在不好的位置上,我们也是解脱自在,就是在寺院里面,扫厕所,看殿堂,蒸饭,煮菜,敲钟,打鼓,其实我感觉到不管是做什么,也都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所以那么这个大忍啊,就是要做到内心的柔顺详和,外现的寂静安详,以内心的柔顺详和,而使外相上安静安详,我们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障碍,带来任何的不顺利。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最后的这句经文说,已善奉行,如来圣教,已,指的是已经;善,在这里不作为善良来讲,这个善,在这个地方指的是很好的完美的善于,那么这些大声闻众,已经能够很好的奉行如来之圣教,这些大阿罗汉,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如实如法的奉行佛陀的教法,那么他们才真正的是佛陀的好弟子。 我们今天呢,就学习完了声闻大众的十三种殊胜的功德,这十三种殊胜的功德,也是我们出家人所具备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声闻大众十三种功德:第一种,就是心善调顺功德; 第二种,是绍隆佛种功德; 第三种是心慧解脱功德; 第四种是戒善清净功德; 第五种,求法乐功德; 第六种,闻持积集功德; 第七种,三业随治功德; 第八种,诸慧差别功德; 第九种,具足三明功德; 第十种,现法乐住功德; 第十一种,胜境福田功德; 第十二种,威仪寂静功德; 第十三种,忍辱柔和功德。在学习完这十三种功德之后,我希望,包括我在内,还有大家这些同学们,还有你们这些法师,也应该如是合理对照自己,合理的要求自己,来完善我们的威仪寂静之行,忍辱柔和的功德。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感恩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一起来学习佛陀的教法,感恩伟大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殊胜经典,谢谢大家,下课!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31 投诉
禅雨洗心尘·闻法意生香
本专集共有 60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诗与远方
诗,在路上……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念珠
创作 155 粉丝 318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4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