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莫要听人讲真理和道德 文/冯天林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最好的学生准备带着老师“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的教诲去救治卫国。 子曰:“嘻!若殆往去刑耳!”意思是:颜回,瓜怂,这不是去送死吗? 向一个残暴,年壮,轻用其国,不见其过,轻用民死的国君讲道理,对自己不公平,对国君也不公平。你讲的他听不懂,用仁义的处世标准,自己心中的所谓真理和道德在暴君面前有言语来炫耀,这不就是坑人坑己么。 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觉得卫国国君是权力导致其昏庸的草包。他能“乘人而斗其捷”,也能让博士刚毕业的颜回聪明被聪明误,没准会电视上认罪。 我们学习儒家的孔孟,常常会被下面两条真理似的言论鼓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义亦我所欲,生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自从有了这思想,多少士以天下为己任,为这个真理和大义足不旋踵。可是,社会依然走着它轨道,统治者依然巧取豪夺,争城略地,百姓生灵涂炭,士人依旧万人墨面。 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真理和道德以及正义基本上迟到没准时过。我们只好说它们会迟到但也会来。心里是多么的呵呵…… 社会能凭讲真理和道德改变了么? 庄子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况且,这里有个需深入了解的问题。儒家把道德视为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这道德的价值要靠别人的认可获得,“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即使在世不求名,死后渴求“留取丹心照汗青。” 庄子在《人间世》中举例道 :“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在庄子笔下,这些儒家的暴君明君都不过是好名争实者,名者,名誉,虚荣之欲;实者,利益,利欲也。“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名实之好,只有一个结果。孔子慨叹:“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尧禹如此,你凭什么改变呢? 对这点,福柯认为:人们并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也不是为了纯粹真理。而是为了获取权力,排除他者。人间社会的多少纷争由此开始。王先谦总结《人间世》曰:人间世,谓当世也。事暴君,处污世,出与人接,无争其名,而晦其德,此善全之道。 自己知道的真理,学到的知识,修养的道德能否救世?如何处理存诸己和存诸人之间的予盾。庄子认为:“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要关注社会环境,内心也要和谐,迁就但不流合污,心和但不能“为声为名而为妖为孽。” 庄子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我们会理解他为何远离政治中心。庄周假托于儒家鼻祖孔夫子说出此番话,乃讽刺儒家的入世之说,是周的幽默,幽默是一种隐喻。 对于庄子的《人间世》这篇,钱穆先生总结的很好:人间世,内篇之四。郭象曰:“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变故,世世异宜,惟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陈于廷曰:“庄子拯世,非忘世。其为书,求入世,非求出世也。”王夫之曰:“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释德清曰:“真人无心游世,以实庖丁解牛之譬,以见养生主之效也。篇虽各别,而意实贯。”又曰:“孔子乃用世之圣人,颜子乃圣门之高第,故借以为重,使其信然。”这一篇之深邃是无可言喻的。上面诸贤的看法似乎未完全入庄子之心,我以一言喻之,大概可说明庄子将此篇称为“人间世”的苦心孤诣。在我看来庄子此“人间世”三字,就庄子要解的“牛”。此篇紧联上文《养生主》,正是一个养心、用心、修心的次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