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挥刀,焉知牛不是舞台的主角 ——读庄子感悟之十 文/冯天林 “如土委地”的主语可能是牛,也可能是庖丁的心。无论是谁,都不影响牛成为《庖丁解牛》中的主角。 如果主语是牛,当牛面对庖丁,有尊严无痛苦卸去沉重的形体,让灵魂走向自由时,它就完成了一次超越生命的变化。在现实中普通的老牛力尽会刀尖丧。经历一生勤劳的付出最后还要含泪面对一刀之苦。人们吃牛肉的时候也不会谈及牛受到的苦难。 那些被千挑万选进入祭祀名单的牛日子就好过么?《庄子·杂篇》中写道: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然而,牛一旦被选中,这个命运就无法改变。这时,完成人生仅有的一次完美谢幕,有尊严的离开不自得之境遇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试着想一下:牛愿意选择一场血淋淋的被宰的日常操作,还是与庖丁进行一场神会之后的最后的又尊严的生命之舞。然后如尘归尘土归土。 如果是这样,牛就是主角,庖丁就是《逍遥游》中所说的“所待”之物。用来做牺牲牛的形体的丰饶和庖丁本性的富饶在一起完成了灵魂摆脱肉体的仪式。庄子写道: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没有庖丁,我们看不到活牛脱离束缚自己的形体的完美演出。 当牛的人生和命运无法选择时,这种结局不是最好的么?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解读能否符合庄子养生的想法呢? 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生命如土芥,“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幸福感比羽毛还轻,血肉筑成的形体又能承载什么呢?如果真的有灵魂,还不如让它进入广阔自然空间,在天地间寻求逍遥的至福。牛无为祭品的虚名,无为屠戮的近刑,也算善而终吧。 如果“如土委地”的主语是庖丁,他的“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善行”后的心安。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从这个角度看庖丁是道家思想的真正践行者之一。 在天地的舞台,弱势群体和个体的命运最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是公平、正义和自由的镜子。 在《庖丁解牛》所有的角色中,牛就是这样的弱势群体的代表。牛的命运最能体现庄子的悲悯意识。在黑暗乱世下,个人穷困遭遇与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高尚情操之间的矛盾无法达成妥协。我们看到想在在面对悲剧性现实采取行动和解,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只能用“安之若命”的心态来“安时顺命”。 读《庖丁解牛》,我们处处能读出一种意图解救而不得的凄怆之感。庄子的心境也许与后世鲁迅先生有某种契合:“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