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般流淌的旋律 掠过底色尤存的家园 在古梦边缘的侗乡 追随祖先走过的足迹 大山寂静无言 流水捎走四季 关于自然和人的故事 正悄悄流传
当我再次登上驶往榕江的高铁,已经时隔四年。上一次是因为寻觅侗族大歌,而这一次,是为了心心念念的“萨玛节”。 自打2021年夏天,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山中世界的多姿与生命力,艰难与奋进,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四年间,偶然翻起当时的照片,天籁般的侗歌仿佛又在耳边萦绕。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精工妙纹的民族服饰,质朴勤劳的侗乡人家,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里回放。 与四年前不同,如今的榕江已经爆火,不仅是“村超”“村T”带来的流量加持,更是一场文化反差与情感共鸣的深度共振。 如同一次返璞归真的精神逃离,榕江用一种永恒而仁厚的安宁,在山水与烟火中,重构慢生活的“时间疗愈”。 而我,则以“萨玛节”为轴,从千里之外循声而归,在从山而颂的自然生境中,再次融入侗乡苗家的无穷动人里。
融汇共生的民族万花筒
榕江位于“古苗疆走廊”以南“生苗”地界,于苗岭山脉雷公山与月亮山、清水江与都柳江之沟壑纵横的山系间,生活着苗、侗、水、瑶等众多少数民族及部族支系。
榕江的世居民族以侗苗两族为主,固有“苗侗文化祖源地”之誉。各民族融合共生,就像一个如石榴籽一般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如果说“多彩民族风”让贵州迎得长足发展的机遇,那么榕江县的原生态景观与文化资源,就更显稀缺和珍贵。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乡土风俗。

海阔天空中,仿佛万物同源,这样的形态,也与中华多民族大融合相呼应。

若非“萨玛节”的集中展示,我至今仍不知每个部族还有纷繁复杂的支系,而每个支系风俗迥异、不尽相同。

四年前在宰荡侗寨时,我曾片面的以为侗族人家的服饰都一个样。知识积累的欠缺带来的认知空白,着实令人惭愧!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榕江民族支系的繁多和血脉交融。

比如:侗族除了宰荡侗寨,还有乐里、晚寨等数个支系。而苗族还有摆贝、空申等诸多支系。

人潮汹涌中,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女孩,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不知道这是什么族系。

这支族系的帽子特别好看,盲猜是瑶族,不敢确定,希望知道的朋友能告诉我。

如果单以民俗“浓度”论,那么榕江一定当之无愧!一个县城的民族多元化程度竟如此丰富。

侗族大歌的旋律、苗族银饰的视觉冲击,以多感官体验唤醒都市人麻木的感官,缓解“情感钝化”症状。

在侗寨听大歌、参与祭祀,在苗家听芦笙、穿戴银饰,通过行为代入形成“共情记忆”,将文化符号转化为个人情感符号。

时光流转传承 ,不变的是民族底蕴。群山可以阻隔聚居的地理空间,却挡不住各民族融汇共生的感应和灵犀。

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延续着苍劲深沉的非凡智慧,凝聚着蓬勃新生的精神追求。

传承千年的非遗盛典
民族多,节日就多。从年初到年尾,榕江有极其丰富且各具特色的民俗节日,比如:青蛙节、知新节……不一而足。

三宝侗寨的“萨玛节”,是榕江县众多民俗节日中的一个。每年农历正月和二月期间,侗家人就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萨玛节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侗族人民缅怀母系社会祖先、祈福驱邪的重要仪式。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

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

关于萨的故事,最多的版本就是婢奔——她是为侗乡人们抗争带来幸福的女英雄。

其他民族的女神负责美,而侗族人的女神负责帅,驱邪斗恶、战力非凡。这个传承了千年的祭萨仪式,藏着侗族人最硬核的浪漫。

仪式庄严肃穆,女性盛装祈福,场面震撼到屏住呼吸。

成百上千人手拉手围成圈,跟着芦笙的节奏边唱边跳“多耶舞”。可惜我没有无人机,无法以上帝视角记录下这些震撼心人的场面,属实有些遗憾。

身着华丽,手持烟斗,头戴礼帽,时髦感十足的老人,悠闲惬意的坐在被四人用竹竿抬起的轿椅上面。据说,只有当地德高望重的老祖母才有实力享受着这等四抬大轿!

当芦笙吹响萨坛,裙摆甩出星辰轨迹,歌师开嗓瞬间,山风都自动和声……

仪式结束后的宴席,共享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共同的愉悦。情感随着宴席流动,且歌且饮间,尽显“吃百家饭,联百家心”的东方共餐哲学。

如今的萨玛节,已经由过去只能由已婚妇女和少数男性寨老参加的祭祀活动,变成了宾主同乐的隆重节日。

除了祭萨,侗家人还在这个节日舞稻草龙…

赛琵琶歌…

赛芦笙…

演侗戏…

行歌坐月…

盛装巡游……

古老的萨玛传说和世代传承的祭萨仪式,如同一场敬拜先祖的视听盛宴,充满了鲜活真实的民族记忆。

这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带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也被称作侗族的妇女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她蕴含的不仅是一个族群的世界观,更承载着民族的信仰和历史。

这是养育勇者,也塑造勇者的土地,不屈的精神力量深埋在女性铿锵的脉络间,柔软与刚强,融汇成为一种真实的平衡。

当侗鼓敲出第一声响,萨玛的祝福已穿透千年。女子不是月亮,也勿需借光,她们生来是烧荒的火、破土的雷、养万物的雨。致敬守护所有族人的侗族祖母,与正在成为萨玛的女性们。

一寨一世界的文化千岛
大山对外界的阻隔,令榕江成为文化孤岛。大山对内部的切割,又令榕江形成文化千岛。

散落在黔东南群山里的村寨,一面承载着侗家人自远古年代累积而成的族群记忆,另一面则紧密联结着每个个体的世俗人生。

仿佛世界的另一面向,以相对的独立性,发展出各异而独特的技艺、审美、习俗。

走近这些村寨,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文化的脉络上,内心总能涌起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情。

比如,举办“萨玛节”的三宝侗寨,以最高、最大、楼层最多的特点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

以琵琶歌出圈的晚寨侗寨,则以哀婉动人的谜样调式,开创了女子弹琵琶的先例。

芦笙舞,是边吹奏芦笙边舞动的独特集体性舞蹈。

侗族女子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及腰长发,故有“侗女头发当帽戴”的说法。

浪漫的侗族婚礼,新郎带领众多亲朋敲锣放炮去迎新娘,新娘和姐妹们在寨门摆好拦门酒。要想迎娶新娘,须得对歌、饮酒,过完姑娘们的重重关卡才可以。

送亲队伍十分壮观,村落里的亲朋好友,七姑八姨都会出动,欢歌笑语中迎接着美丽的新娘,场面温馨热闹!

新人郎才女貌,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遵循着古老的习俗,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既是独属侗寨的浪漫,也是一次文化的传承。

重重叠叠的群山,仿佛保护文化的重盾,令大小村寨躲过了工业化浪潮的洗礼,维系着各自的祖先遗制与面貌,并未陷入现代社会千城一面的命运。

侗锦经纬中编织出的绚烂,在巧手穿梭与岁月沉淀里,感受关于“岁月、智慧”的传奇。

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祈求祖先保佑村寨平安兴旺、族人幸福安康。

盘着发插着羽毛的妇女。

男人朴素的青衣。

寨子里的琵琶歌。

花田里载歌载舞的女孩。

看见陌生人会热情招呼或羞涩跑开的孩子……

侗乡苗家的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或者门阀紧闭的。相反,恰如一条流淌的河,是近在眼前的、是平易近人的、是你想就可随意跳入的、且是余音绕梁的。

一如“萨玛节”那个晚霞漫天的傍晚,手忙脚乱忙着拍摄的我,被热情的侗族朋友叫住,不管青红皂白,拉上桌一起干饭吃酒,不问你叫什么,是干什么的,来者都是客,玩的兴起,大歌一首接一首的唱......这段美妙的经历让我时时回味:是的!我不仅听过侗族大歌,而且是包场听,边干饭边在身边唱的那种……

闻名世界的侗族大歌
今年爆火的电影《哪吒2》配乐里,多处运用了侗族大歌,明亮、内敛且不失空灵的天籁之音,让我想起了2021年夏天在宰荡侗寨的日子。

对于侗族大歌的历史、传承与美妙,我在2021年的旅行纪实里作了详细记录,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一言概之,作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世界级非遗,侗族大歌从第一声开始,就在持续脑腔共鸣,这种感受,是颅内的共振,是任何拾音器材无法捕捉的沉浸体验。

天人合一的唱腔,模仿自然的流水、蛙叫、蝉鸣,多声部合唱,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在中外民间音乐中实为罕见。

侗家人通过唱歌,抒发情感,陶冶性情,表达对生活、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歌声不只是旋律,更是岁月的沉淀与传承的坚守。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好,田间地头也罢,有朋自远方来,歌就可以唱上三天三夜,最后在推杯换盏的醉意朦胧中迎接黎明。

世代“穿”承的厚重史诗
榕江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是历史、自然与万物有灵的外化。

在这里,时装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以一种更有机的形态回归身体和地方。

乡土时尚美学的重新定义,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火花。

“针代笔,线为墨”,这些仿佛从远古缓缓走来的民族服饰,宛如一场指尖上的梦幻叙事,每一针每一线都勾勒出东方历史的熠熠星河。

侗布上染着蓝靛草的自然色泽…

苗绣里缝着外婆的牵挂…

农具变身时尚单品…

岁月摩挲出的包浆、祖先留下的记忆,都藏在层层褶皱里,这是时光沉淀的智慧结晶。

一旦深入探究服饰纹理与寓意,榕江儿女山水间迁徙的浩荡长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如梦如幻,直击心灵。

这场名叫村T的“草根走秀”,让我看到真正的民族时尚在生长。

这些从大山深处走来的民族服饰,才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时尚基因。

只需一眼,一方绣片的惊鸿掠影,便能让你沉沦,深陷于这片土地的炽热深情之中,无法自拔。

比起奢侈高贵的元素堆叠,“村T”仿佛是一种远超标准化的美的存在。

它的土壤是自由生长的身体,是时光流转后依旧葆有的爱与祝愿。

如同藏在春天里的文明对话。当古老图腾邂逅现代镜头,当古老服饰遇上传承匠心,这也许就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佳注解。

出圈爆火的村超密码
如果说榕江人的节日,是流动的文化盛宴,那么“村超”,就是盛宴的压轴硬菜。

很难想象,一个人口只有三十来万的小县城,是如何通过一项“村味十足”的足球赛事火爆出圈,获得千亿级的流量加持。

在这之前,我对“村超”的了解仅限于网络。如果不是在一个“超级星期六”的晚上亲身体验,很难直观感受到那种肆意张扬的激情、酣畅淋漓的痛快!

“村超”只需预约,不要门票、停车免费、出入自由。参赛球员也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代表各自村寨的“草根巨星”,在村民和游客的注目下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尽管球场不算豪华,教练和裁判也并不专业,但不管什么时候,场上球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满场飞奔,全力以赴,神仙球技频频出现,受伤倒地亦是常事,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

正所谓球技有高低,热爱无大小。球员们白天搬砖晚上比赛,有的活动经费是靠全村团结拼凑,赢得的奖励也许只是两个猪蹄,但就是这帮喜欢吃折耳根可亲可敬的乡亲们,凭着满腔热爱踢出了世界杯的火辣,让世界再次看见了中国足球。

这几年,“村超”一次又一次被顶上热搜: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发推特大赞、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真诚发出前往贵州心声,巴西球星卡卡亲赴现场参赛,英国球星欧文拍视频大力夸赞,范志毅率队在榕江相约,香港明星队不远万里开展友谊赛,撒贝宁、韩乔生、黄健翔、贺炜等一众名嘴甘当“热场嘉宾”……

“村超”用一次次看似“不可能”,反复证明着一种“可能”:乡村不是文化荒漠,而是文化宝库。唱好唱响乡村里的大戏,就得靠群众自己,只有让群众由“文化看客”变为“文化主角”,基层的文化活动才能“枝繁叶茂”。

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全民嘉年华,“村超”不仅是一个以乡村为单元的草根足球赛事,更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健身、全村共创的民族文化大聚会。

比赛间隙,不仅可以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自发表演,还有各兄弟民族的倾情献艺,最炫民族风说炫就炫。

我去的那天,就有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联谊展演,顶碗、呼麦、《酒歌》等民俗表演让现场一次次沸腾,各民族之间天然的淳朴友谊和团结热情,让我深深震撼!

除了贯穿其间的民族歌舞表演,最出彩的,当属身着特色民族服饰的各村啦啦队,他们不遗余力、歇斯底里的呐喊助威,把国人对足球最真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村超”的吸引力,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反差带来的心理代偿。天南海北的游客与村民共同呐喊、歌舞互动,通过参与互动打破社交孤立,满足“爱与归属”需求,让旅行回归真实性。

这些都并非刻意安排,而是乡村生活的自然流露,在某些乡村文化落后土气的个人成见下,“村超”却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民心所向和推陈出新的无限可能。

榕江,这个黔东南州最后脱贫的县份,凭借着上下同欲、群策群力,靠足球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美食、淳朴民风等融合创新而出圈,使商品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达成协调,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文化自信。就像村超的口号一样:人生就该有追求!

如今,榕江又在全球整活,官宣2028要搞“村超世界杯”,专收全地球草根队,联合国官方盖戳认证,这波扶贫操作简直绝绝子!从“文化洼地”到“自信输出”,榕江用足球打破了歪果仁对农村的刻板印象。

可以说,“村超”不仅把“流量”变成“留量”,而且正从“爆红”走向“长红”。始于最纯粹的足球,而又不止于足球,也许这才是“村超”的意义、足球的意义。

皎洁的月光下,为全村荣誉而奋力一战的草根球员,或许一辈子都打不上职业联赛;穿着民族服饰的乡亲们,或许也难以走出国门甚至大山。但他们却用那份最纯粹真挚的草根劲儿,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喝彩。而全世界的人,也正向他们走来。

后记: 如果相机可以留住时光,那按下快门的一瞬,也是我与榕江四年一会的人生一瞬。 从2500多年历史的侗歌传唱,再到如今一个足球,一个T台,引爆一个区域,开创一个赛道,这不是一个星火燎原的故事,而是一颗叫“乡村振兴”的种子成长为森林的现实。 生命之间的守护与尊重,在季节的更替中融合。一代代榕江人耕耘着这块在群山之间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传承历史,也创造历史。 今日之榕江,早已完成“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的华丽转身和“追则能达,其梦必圆”的时代蝶变。这座处处有故事的小县城,必将热气腾腾,继续人来人往。 愿时间停留此处,让我们足够了解民族文化的流动的方向,共勉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