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2月4日 2019

佛子禅心·吉祥共生

— 原创 —

六和敬的精神是我们原始僧团里面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框架和规矩,如果失去了六和敬精神,那么整个僧团它会变得四分五裂,所以说呢,在这个地方呢,由于我们今天听课的都是师父们,所以说呢我们可能就要在这个上面就要多讲一点点,当然从六和敬的这个名词相上,大家可能都了解,所以说我在这个地方阐述一下,只是着重讲一下六和敬对于我们出家僧人的一种有利益的方面,因为六和敬的精神本身是佛陀处理僧团的一种基本规矩和约束。六和敬,第一,身和同住;第二,口和无诤;第三,意和同悦;第四是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利合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同住在一起行动一致,在集体活动的时候,统一参加,所以说对于我们汉传佛教里面的寺院里面,每天上殿,过堂,出坡,结夏,安居,布萨,不能参加就犯了一个别重过,就是不和合的表现,所以说不管寺院有什么事情,上至方丈,下至圊头,都应该去参加,不能说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说不参加就不参加了,所以说身和同住。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口和无诤,诤就是吵架,那在一个僧团里面的生活,大家不能吵架,如果在佛法的观点和道理的理解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为一些小事上的事情,小的事情而去争论不休。辩论和讨论,是一回事,那么争论和辩论又是一回事,所以说口和无诤,其实说句最简单的话,当我们通达了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其实争论也是一种戏论。 我们争论跟辩论呢,略有不同,辩论呢是于实际的理体,对于事物的阐述。争吵呢是以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情结,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而完成对自己的观点的维护,所以说争论在我们佛教里面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大家观点相同了,可以了,就可以了,不可以以脾气开始意气用事,这个时候,更好的方法就是选择转身走了,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辩论呢,是以理性的方式对于真理的一种阐述和表达。争论呢是以性格脾气情结的方式对自己观点的我执维护,这两个是不同的。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稍微难理解的就是意和同悦这个方面,意和同悦,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说,我们僧团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干什么?同修共证。那么这个意呢,在这个地方作为思想来解释,就是说我们大家在一个寺院里面修行,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是为了能够证悟无上究竟的佛果,而不是说把僧团,把我们居住的环境作为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所以在意和同悦的这个方面,寺院伽蓝清净处是修道的地方,如果没有道,没有修道了,这个地方就会经常出现矛盾,因为我们的人心,如果不偏向于这个方向,就有可能偏向于另外一个方向,所以说呢,在意和的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它就是有着相同的理想和目标。那么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进行高度的统一,大家相互都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看待和爱护,不能有敌意和恶意,虽然我们大家都是出自于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地,共同聚在一个道场当中去修行,大家首先就要把理想和目标定在一起,大家都是为了无上道,证悟无上道,学习无上道,修行改变自己的烦恼作为根本,这样的话,我们从思想上才能够进入高度统一的状态。如果思想上不统一,大家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挑剔,所以共同的修行,共同的了脱生死,共同的弘扬佛法,共同的广度众生,那么有了这些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存在,这才是我们僧团能够和合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大家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个僧团很难做到高度的和合状态,所以我们可能就要舍弃小我,而圆证大我,了解佛陀的修行方法,学习佛陀的伟大理想和抱负,这样呢才能完成思想上的统一。所以说意,在这个地方,指的是见解,思想,精神理念的状态;和呢,就是高度统一。所以我们的僧团必须进入高度统一的状态,才能完成根本和合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大家出家是为什么?学习佛法是为什么?怎样了生脱死?怎样普度众生?怎样延续佛的慧命?那么达到这个高度,统一状态,我们才能够完成思想的统一,行为的统一,弘法利世的统一状态。 其实真正的出家状态,严格的来讲,出家并不只是离开家庭就叫出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我们出家以后,还要离开一些宗派的观念,师承观念,如果不离开我们的宗派观念,师承观念,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出家。当然了我们不能从自私的方面来体现,因为过去在原始佛教里面,比丘比丘尼都是身无藏物,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呢,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对于这些东西,还要进行看破,否则的话,我们只不过是出了那个家,进了这个家。 在一个出家的过程当中,说我是哪个宗派的,我的师父是谁,谁是我的师兄弟,谁是我的师叔师伯,其实这时,假设了一个出家家的概念,为什么说在这里有出家家的概念?这个时候,不离开宗派的观念,不离开这些师承的观念,我们依然还是有家的概念,所以说,不但要远离世俗的概念,同时还要远离世俗的习惯,要不然,我们出家和在家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啊,大家要真正的认识出家的概念,就是离一切世间污染概念,离染污概念,这才叫出家,离不开染污的话,我们都不能叫出家,所以不是说你从家里面出来了,头发剃了剃,穿上染衣,就是出家人了,不是这样,离开一切染污,离开一切世间种种欲望的羁绊,这才叫出家。否则,我们不可以称为是出家。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一个叫戒和同修,戒,就是我们僧人的言行,规则。在僧团当中没有权威,没有绝对的权威,不是说你当家了,当方丈了,就是权威,佛陀在世的时侯,原始僧团里面,也没有说谁是领导,听谁的,那么我们听谁的,听戒律的,就是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带领的僧团,也是依律生活,所以如果有人犯戒,那僧团就聚会,为他做羯磨法,做羯磨。犯者忏悔,对犯戒的人进行批评教育,所以在我们僧团当中,你说谁是领导?那戒是领导。谁是权威?戒是权威。谁是老师?戒是老师。如果失去了戒律,那佛教就没有了,所以呢,我们要以戒为师,要戒和同修。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第五个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见,就是思想观念。大家对于认识上,也要有一个同解的状态。什么叫同解啊?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在认识上,有新的体悟,体会和觉悟,就要讲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讨论,让大家相同的去认识这一个东西。所以在见和上,不能以我执,我们必须要以佛陀所阐述的三法印作为根本,离开三法印,产生所有的见解,都带有我执的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利和同钧呢,就是利益。那僧团的利益,在我们原来的僧团,没有利益,但是现在的僧团,却有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的僧团,比丘身无长物,他托钵乞食,次第讫,吃完饭以后,不留隔夜食,不能把好的东西藏起来,那么吃完饭以后,只是说,身体不饿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对于自己利益的摄取。但是我们现在不但说今天吃饱了,就无事了,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吃饱了,却还有很多的事情,比如供养,住房,待遇,福利,等等。这个时候,我们说利和同钧这方面,真的很困难。我感到真正要做到利和同钧,不要有利益。只有无利益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平钧状态。一旦有利益,那就有多少的争执,所以我们现在怎么说呢?僧团从原始佛教的状态到中国时的宫廷时佛教状态,后来又发到 山林佛教状态,拥有寺院,固定财产的佛教状态,那么到改革开放了以后,现在寺院又承担着旅游,接待游客的功能,所以可以说僧团的管理状态,也是我们目前佛教的一个最大的头疼的一个问题。怎么办呢?那么从历史的传承来讲的话,我们还是要把戒律的这把标尺拿出来,人心啊都有贪心,自私少一点的,就是好人,自私多一点的,就是坏人,所以对于名闻利养的看待上,作为我们出家人,还是要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把名闻利养看得太重,否则的话,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偏离了佛陀的教导。今天我们只是勉强的讲了一个声闻众的所存在的状态,谢谢大家共同的分享,感恩各位法师,各位同学,能发心来学这部经,感恩佛陀,感恩一切的众生,一切的菩萨,让我们都能够发菩提心,修清净行,证悟无上的佛果,阿弥陀佛。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前面我们讲了声闻大众,即是出家的僧团,以六和敬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和合共住! 下面是介绍当时法会里面的应机菩萨,法会的应机众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常随佛学的出家众,就是大声闻众。一个部分,那么就是我们所说的菩萨众。有时候大家可能会来问,师父:究竟是声闻众好,还是菩萨众好?其实这是佛法的四众之相,也不存在着哪个好,哪个不好。体现佛法的主要的骨干作用由声闻众来承担,现出家相,常随佛学。但佛法的主要护持又以菩萨众为根本,所以我们这里面不能说,哪一个殊胜或者说哪一个不殊胜。殊胜和不殊胜,我认为他应该是在自己修身立德,修行上来决定,而不是以名称上来决定的。名称代表的是出家四众之相,就是我们学佛教的佛陀的四众弟子。 那么我们在上一节课呢就是简单的了解了出家众的六和敬的精神,这也是从律条的方式,对一个和合共住僧团的规约,当然后来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我们里面也有更完善的清规,所以说丛林规约,最后详细到禅堂规约,戒堂规约,念佛堂规约。那么寺院根据自己的宗风,给制定相应的这些条款,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让大家同修共进的,互相勉励的,所以大家不要把规约当成负担,要知道没有规矩是不成方圆的,所以我们在前面的这一段经文,讲的是声闻大众的持律的一种行仪,以六和敬的精神,作为僧团和合共住的基础。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973 投诉
禅雨洗心尘·闻法意生香
本专集共有 60 篇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诗与远方
诗,在路上……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念珠
创作 155 粉丝 317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5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