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和敬的精神是我们原始僧团里面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框架和规矩,如果失去了六和敬精神,那么整个僧团它会变得四分五裂,所以说呢,在这个地方呢,由于我们今天听课的都是师父们,所以说呢我们可能就要在这个上面就要多讲一点点,当然从六和敬的这个名词相上,大家可能都了解,所以说我在这个地方阐述一下,只是着重讲一下六和敬对于我们出家僧人的一种有利益的方面,因为六和敬的精神本身是佛陀处理僧团的一种基本规矩和约束。六和敬,第一,身和同住;第二,口和无诤;第三,意和同悦;第四是戒和同修;第五个见和同解;第六个利合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同住在一起行动一致,在集体活动的时候,统一参加,所以说对于我们汉传佛教里面的寺院里面,每天上殿,过堂,出坡,结夏,安居,布萨,不能参加就犯了一个别重过,就是不和合的表现,所以说不管寺院有什么事情,上至方丈,下至圊头,都应该去参加,不能说自己由着自己的性子说不参加就不参加了,所以说身和同住。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口和无诤,诤就是吵架,那在一个僧团里面的生活,大家不能吵架,如果在佛法的观点和道理的理解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而不是说,为一些小事上的事情,小的事情而去争论不休。辩论和讨论,是一回事,那么争论和辩论又是一回事,所以说口和无诤,其实说句最简单的话,当我们通达了一切法毕竟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其实争论也是一种戏论。 我们争论跟辩论呢,略有不同,辩论呢是于实际的理体,对于事物的阐述。争吵呢是以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情结,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脾气而完成对自己的观点的维护,所以说争论在我们佛教里面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大家观点相同了,可以了,就可以了,不可以以脾气开始意气用事,这个时候,更好的方法就是选择转身走了,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辩论呢,是以理性的方式对于真理的一种阐述和表达。争论呢是以性格脾气情结的方式对自己观点的我执维护,这两个是不同的。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稍微难理解的就是意和同悦这个方面,意和同悦,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说,我们僧团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干什么?同修共证。那么这个意呢,在这个地方作为思想来解释,就是说我们大家在一个寺院里面修行,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是为了能够证悟无上究竟的佛果,而不是说把僧团,把我们居住的环境作为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所以在意和同悦的这个方面,寺院伽蓝清净处是修道的地方,如果没有道,没有修道了,这个地方就会经常出现矛盾,因为我们的人心,如果不偏向于这个方向,就有可能偏向于另外一个方向,所以说呢,在意和的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它就是有着相同的理想和目标。那么在思想上,我们必须进行高度的统一,大家相互都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看待和爱护,不能有敌意和恶意,虽然我们大家都是出自于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地,共同聚在一个道场当中去修行,大家首先就要把理想和目标定在一起,大家都是为了无上道,证悟无上道,学习无上道,修行改变自己的烦恼作为根本,这样的话,我们从思想上才能够进入高度统一的状态。如果思想上不统一,大家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挑剔,所以共同的修行,共同的了脱生死,共同的弘扬佛法,共同的广度众生,那么有了这些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存在,这才是我们僧团能够和合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大家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个僧团很难做到高度的和合状态,所以我们可能就要舍弃小我,而圆证大我,了解佛陀的修行方法,学习佛陀的伟大理想和抱负,这样呢才能完成思想上的统一。所以说意,在这个地方,指的是见解,思想,精神理念的状态;和呢,就是高度统一。所以我们的僧团必须进入高度统一的状态,才能完成根本和合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大家出家是为什么?学习佛法是为什么?怎样了生脱死?怎样普度众生?怎样延续佛的慧命?那么达到这个高度,统一状态,我们才能够完成思想的统一,行为的统一,弘法利世的统一状态。 其实真正的出家状态,严格的来讲,出家并不只是离开家庭就叫出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我们出家以后,还要离开一些宗派的观念,师承观念,如果不离开我们的宗派观念,师承观念,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出家。当然了我们不能从自私的方面来体现,因为过去在原始佛教里面,比丘比丘尼都是身无藏物,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呢,都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对于这些东西,还要进行看破,否则的话,我们只不过是出了那个家,进了这个家。 在一个出家的过程当中,说我是哪个宗派的,我的师父是谁,谁是我的师兄弟,谁是我的师叔师伯,其实这时,假设了一个出家家的概念,为什么说在这里有出家家的概念?这个时候,不离开宗派的观念,不离开这些师承的观念,我们依然还是有家的概念,所以说,不但要远离世俗的概念,同时还要远离世俗的习惯,要不然,我们出家和在家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啊,大家要真正的认识出家的概念,就是离一切世间污染概念,离染污概念,这才叫出家,离不开染污的话,我们都不能叫出家,所以不是说你从家里面出来了,头发剃了剃,穿上染衣,就是出家人了,不是这样,离开一切染污,离开一切世间种种欲望的羁绊,这才叫出家。否则,我们不可以称为是出家。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下面一个叫戒和同修,戒,就是我们僧人的言行,规则。在僧团当中没有权威,没有绝对的权威,不是说你当家了,当方丈了,就是权威,佛陀在世的时侯,原始僧团里面,也没有说谁是领导,听谁的,那么我们听谁的,听戒律的,就是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带领的僧团,也是依律生活,所以如果有人犯戒,那僧团就聚会,为他做羯磨法,做羯磨。犯者忏悔,对犯戒的人进行批评教育,所以在我们僧团当中,你说谁是领导?那戒是领导。谁是权威?戒是权威。谁是老师?戒是老师。如果失去了戒律,那佛教就没有了,所以呢,我们要以戒为师,要戒和同修。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第五个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见,就是知见。见,就是思想观念。大家对于认识上,也要有一个同解的状态。什么叫同解啊?一个人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在认识上,有新的体悟,体会和觉悟,就要讲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讨论,让大家相同的去认识这一个东西。所以在见和上,不能以我执,我们必须要以佛陀所阐述的三法印作为根本,离开三法印,产生所有的见解,都带有我执的状态。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那么利和同钧呢,就是利益。那僧团的利益,在我们原来的僧团,没有利益,但是现在的僧团,却有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的僧团,比丘身无长物,他托钵乞食,次第讫,吃完饭以后,不留隔夜食,不能把好的东西藏起来,那么吃完饭以后,只是说,身体不饿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对于自己利益的摄取。但是我们现在不但说今天吃饱了,就无事了,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吃饱了,却还有很多的事情,比如供养,住房,待遇,福利,等等。这个时候,我们说利和同钧这方面,真的很困难。我感到真正要做到利和同钧,不要有利益。只有无利益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平钧状态。一旦有利益,那就有多少的争执,所以我们现在怎么说呢?僧团从原始佛教的状态到中国时的宫廷时佛教状态,后来又发到 山林佛教状态,拥有寺院,固定财产的佛教状态,那么到改革开放了以后,现在寺院又承担着旅游,接待游客的功能,所以可以说僧团的管理状态,也是我们目前佛教的一个最大的头疼的一个问题。怎么办呢?那么从历史的传承来讲的话,我们还是要把戒律的这把标尺拿出来,人心啊都有贪心,自私少一点的,就是好人,自私多一点的,就是坏人,所以对于名闻利养的看待上,作为我们出家人,还是要比较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把名闻利养看得太重,否则的话,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偏离了佛陀的教导。今天我们只是勉强的讲了一个声闻众的所存在的状态,谢谢大家共同的分享,感恩各位法师,各位同学,能发心来学这部经,感恩佛陀,感恩一切的众生,一切的菩萨,让我们都能够发菩提心,修清净行,证悟无上的佛果,阿弥陀佛。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前面我们讲了声闻大众,即是出家的僧团,以六和敬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和合共住! 下面是介绍当时法会里面的应机菩萨,法会的应机众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常随佛学的出家众,就是大声闻众。一个部分,那么就是我们所说的菩萨众。有时候大家可能会来问,师父:究竟是声闻众好,还是菩萨众好?其实这是佛法的四众之相,也不存在着哪个好,哪个不好。体现佛法的主要的骨干作用由声闻众来承担,现出家相,常随佛学。但佛法的主要护持又以菩萨众为根本,所以我们这里面不能说,哪一个殊胜或者说哪一个不殊胜。殊胜和不殊胜,我认为他应该是在自己修身立德,修行上来决定,而不是以名称上来决定的。名称代表的是出家四众之相,就是我们学佛教的佛陀的四众弟子。 那么我们在上一节课呢就是简单的了解了出家众的六和敬的精神,这也是从律条的方式,对一个和合共住僧团的规约,当然后来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我们里面也有更完善的清规,所以说丛林规约,最后详细到禅堂规约,戒堂规约,念佛堂规约。那么寺院根据自己的宗风,给制定相应的这些条款,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让大家同修共进的,互相勉励的,所以大家不要把规约当成负担,要知道没有规矩是不成方圆的,所以我们在前面的这一段经文,讲的是声闻大众的持律的一种行仪,以六和敬的精神,作为僧团和合共住的基础。 上如下证法师慈悲开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