䛏鰍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月27日 2019

抬头见喜 【文/李正】

— 原创 —

前院的三爷,幼年时念过私塾,年轻那会当过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帅字,是个老字痴。每年过了腊月二十,他老人家便早早起手研墨挥毫,为撰写春联做准备。 三爷的春联,不同于传统春联,但凡家里能贴到春联的地方,三爷统统不放过。窗棂、相框、粮囤、农具、灶台、床榻,等等。这就是三爷为什么要提早研墨的原因。

每年,前来找三爷代写春联的街坊邻居络绎不绝,三爷无一拒之,总以笑脸相迎。三爷是个耐不烦,也是个倔脾气,该写的,他竭尽所能让他们满意而归。不该写的,任你怎么商量,他也不会提笔。比如,三爷的院子外的老槐树上,冲着大门,他总不忘年复一年地贴上一张“抬头见喜,”但从未见他书写过“出门见喜”四个字。有人问及原因,三爷总是淡淡一瞥,笑而不答。

过了腊月二十五,三爷家就成了孩子窝,小的时候,我们除了看烟花、放鞭炮,欣赏三爷的墨宝,也是童年的一大趣事。 记得有一年夏季干旱,到了秋季,庄稼严重欠收,三爷在春联中写道“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字里行间里透露出对“雨顺风调”的渴望。三爷的春联,写满吉祥、喜庆,又不失诙谐。很具时代韵味和文化造诣,很有观赏性。 三爷的房子,是四间土胚墙瓦接檐草顶木悬梁式厢房,木门木窗棂,温馨典雅。院落不大,猪圈、鸡圈、牲口圈齐全。整体布局,就像三爷的楷体字,规整利索,错落有致。三爷说,人要过年,家畜也要过年,忘了它们,年是不完整的。 进入院门,和厢房相对应的是一间厨屋,略显低矮,大红春联“柴米油盐样样不少,甜香酸辣味味俱全”格外醒目。推开厨屋门,“红火通三洞,青烟透九霄”张贴在方方正正黄泥灶台两边。风箱上斜着贴有“顺风竞帆”四个字。厨屋向东依次是鸡圈、猪圈,牛棚坐南朝北依东墙顺势而搭,“金鸡报晓”、“朱(猪)门锦绣”、“牛马不相嘶,家禽一团亲”各贴其位。和牛棚相对应的是厢房窗棂,小楷“窗外青枝吐翠,屋内红袖添香”点缀左右。进入厢房,各式大大小小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例如贴在相框上的“常笑常笑常常笑笑里愁去,多思多思多多思思中智来,”贴在床榻上的“春满芙蓉帐,香浓翡翠床,”方桌上的“家常便饭面面俱到,对酒把欢天天满足,”藤椅上的“宝鞍添祥瑞,厚德享百福,”粮囤上的“颗粒归仓,五谷丰登,”等等。 三爷家里,活像一个春联博物馆。那散发着浅浅墨香的手写春联,写尽三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夙愿,令人望而生畏,流连忘返。

三爷撰写春联,全凭记忆,从不借助书籍。撰写的时候,三爷喜欢唠嗑,喜欢热闹,不喜欢清静,唠得越欢,写得越起劲。悬腕泼墨,竖提斗笔,边唠边写,直引得围观的街坊满堂喝彩。 他说,先前,他曾携家带口走南闯北,逃过荒要过饭,食尽了人间的苦楚,天天出门在外,也未见喜从何来。现在日子安逸了,甘从苦来,在家中,每天抬头都是“喜。” 这也许,就是三爷刻意回避“出门”二字的原因吧。

三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他眼里,每一件家当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过年的时候,他不愿冷落任何一部分。那样做的话,他觉得愧对自己。即便是房梁、自行车、架子车,三爷也毫不吝啬,工笔正楷地撰写上“玉梁金樽、日行千里……” 三爷的春联,端庄雄浑,丰腴遒劲,似龙腾虎跃充满生气。 如今,三爷不在了,但每年到这个时候,回想起那些看春联、品春联的日子,我的心依然暖暖的。那写满人间温情的火红春联,就像火红的日子,带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在我记忆里发酵,令我的人生阅历充满祥和,富有诗意。

(注: 配图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095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散文随笔
文字下午茶,在文字里感受你的温度。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䛏鰍
创作 18 粉丝 15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