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月20日 2019

打开半部中华史——“人说山西好风光”之三

— 原创 —

小时候看连环画“杨家将”,爱国豪气激动幼小心灵,打那时知道中国北方有个雁门关。后来大一些,知道有一部京剧“四郎探母”,讲的也是杨家将的事,曲折委婉,人情味很浓,故事也是发生在雁门关。

雁门关真该去看一下的。

从应县去雁门关并不顺道,直接去五台山有一条比较便捷的路,为了雁门关绕了一个大弯,多走一百多公里。到雁门关景区时,已是黄昏时分了,原想在景区附近找一家旅店休息一夜,可是那里没有旅店也没有饭店,无奈只得去三十公里外的代县县城了,第二天再来雁门关。

到了代县才知道,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代县属晋国,后来晋国一分为三,分成韩赵魏三个国,代县则属赵国。县城不大,有一座古城楼特别醒目,就在我下榻酒店不远处,天色已晚,只能看到黑黝黝轮廓,在四周平房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雄伟,只能第二天去探访了。

那座古城楼叫“边靖楼”,有“长城第一楼”之称。这个称谓是长城专家罗哲文老先生说的。边靖楼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城楼,说其古老,城楼是在明代洪武7年建造的(公元1374年),算起来也有六百多年了;说其年轻,代县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相比之下,能算得上“小兄弟”已是荣耀了。

据说“声闻四达”匾额是亚洲第一巨匾,长8米宽3米,在远处看不觉得有那么大,但还是很醒目的,四个字雄浑苍劲,语义豪放,真配得上这座高楼气势。匾额上方还有一块小一点的横匾“雁门第一楼”,看来“第一楼”早就有之,只是长城专家罗老先生把它从雁门关推到了万里长城。

在边靖楼的北面也有一块同样巨大的匾额“威震三关”,语气更是豪放。“三关”是指宁武关、偏关、雁门关,也称“外三关”。

“威震三关”下方的小匾额,是罗哲文题写的“万里长城第一楼”,字体挺秀丽的。

边靖楼建在代县古城中央,也叫鼓楼、谯楼,是中国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楼基高13米,楼高25米,站在城楼上远眺,可以俯瞰全城。现在已经看不出、也猜不出当年边靖楼究竟做何种用途了。空旷大殿没有什么装饰,几百年岁月沧桑凝结在粗糙陈旧的木柱、木梁、斗拱上,也许它有许多故事,也许并没有太精彩的故事,但是那些精致的构造一览无余展现在眼前,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经历了无数次自然还是人间灾难,至今还保持着几百年的样子,这本身就足矣让人心动。

边靖楼展览杨家将的父子。其实杨家将与边靖楼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宋朝名将,一个是明朝的建筑,杨家将与雁门关有关系。

从边靖楼出来再到雁门关时,已是九点多了,天色不太好,有点阴沉。

迎面一座城楼,叫“明月楼”,这是雁门关北口的第一道门户,进了这道门,才算进了雁门关。这儿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其实我的参观路线是从“塞外”进入中原的。

“明月楼”牌匾高悬,比较好认,老远就能看见,而城楼门洞上还有三个字“雁门寨”,就得走近才能看清楚。

穿过城楼是一条长长石头路,一边是村落,古时叫“雁门寨”,清朝改称“明月村”,民国初年又改称为雁门关村,一直沿用至今。名称改得太直白,远不如 “雁门寨”那么响亮,那么可遐想、可回味。石头路另一边是“边贸街”,入口是一座牌楼。

初见牌楼有点蒙,怎么叫“边贸街”呢?这儿可是山西呀,离边境远了去了。可一转念,也对呀,这儿曾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是国与国的边境线呀,算算时间,应该有二千多年了,从战国时期就有了雁门关,是赵国建立的。是边境、有关口,就会有战争,二千多年中,这儿大小战斗不下二千多次(有说打过四千多次)。战争总归不是生活常态,和平时间总会多一些,没有战争的时候,边境老百姓总得生活,总得互通有无做点买卖,那才是生活常态,这儿就是边境百姓做买卖的集中地,叫“边贸街”再合适不过了。

我没有进“边贸街”,而是直的往前走,那儿有一座城门,大概就是古时的“军事禁地”。果然,那城门就是“雁门关”。

“雁门关”,苍劲浑厚。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对联所言的“九塞尊崇第一关”的“九塞”是有来历的。最早记述在《吕氏春秋》,“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其中“句注”就是后来的雁门关。看来许多资料,都说“天下九塞之首”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其实《吕氏春秋》只说了“句注”是九塞之一,没说它是九塞之首。“九塞之首”出自晋代咸宁元年时的“勾注碑”(公元275年,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时期。古时句、勾两字相同。),“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后来好多古籍引用这段话,如《晋书•地道记》《寰宁记》等,说多了,雁门关也就正成为 “九寨之首”了。其实,到底是谁第一个说的不重要,只是去查阅古籍,弄清来龙去脉倒,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过程。

还是回到雁门关。

进入“雁门关”便是一个瓮城,瓮城那边又有一座城楼,叫“地利门”。城楼以前见过很多,地利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特别的是城门洞上的“地利”两字。

看到这两字根本不认识,看了介绍才知道,这“埊”是“地”字,另一个字打不出来了,是“利”,说这两个字是武则天手书。若真为武则天所书,她老人家字真的遒劲、漂亮。可我总觉得不太靠谱,查阅一些史料,没有查到这两个字是武则天所书,只有城门前介绍和一些“博客”中说是武则天的墨宝,不过把它们归到武则天名下,倒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起码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雁门关有两处武则天墨宝,另一处是与“地利门”遥相对应的“天险门”城楼。

那个“天”字也是不认识,介绍说草头加曳是“天”,也说是武则天写的。武皇帝历来就有造字名声,最著名的就是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读zhao,去声),是她生生造出来的,一千多来为武则天一个人专用。传说武则天自创了十九个字,那个“埊”字倒是在其中,可是这个“草头加曳”字没有的。最早记载这个草头加曳“天”字,是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一本叫《玉篇》的古代字典,古自有之,显然非武则天自创的。

在查阅这个草头加曳的“天”字时,遇见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是谁说的,“明英宗(正统)年间,科举考试突然规定:所有的“天”字都必须写成“草头加曳”的“天”。所以明代重建的雁门关关口就出现了这个字了。”这段文字被许多人采信重复,我觉得不可信。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后有两个年号,一个是“正统”,一个是“天顺”。朱祁镇是个有故事的皇帝,一生二次登基。第一次登基用的是“正统”年号,在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被蒙古族瓦刺部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他弟弟朱祁钰便登基称帝,为代宗。大概一年之后朱祁镇被释放回国了,代宗帝朱祁钰就把这同父异母哥哥朱祁镇软禁起来,一关就是七年,在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的宫廷政变,英宗朱祁镇复位称帝,改年号为“天顺”。

中国古代有“避讳”之说,凡与皇帝名字、年号相同的字都要回避,这叫“避讳”。如果说科举考试规定发生在“天顺年间”,还勉强说得过去,发生在“正统年间”,没有理由要避讳“天”字。有意思的是,如果第一个这样说的人是编造的,后来的人跟着说,就显得很滑稽了。其实,这样事情我已遇到好几次了。当然,只是游玩,不是做学问,有时不必那么认真,但以讹传讹总不那么好吧。 从“地利门”到“天险门”,可以直接过去,也可以走一段人字形的城墙过去,两座城楼正好在人字形城墙的两端。

中间空地广场是校兵场

以前去过几个地方长城,如北京的居庸关、慕田峪,河北的山海关,还有山东的齐长城,长城内外很分明,通常都是一字型的,可雁门关比较复杂,城墙两边有一样的垛口,搞不清楚哪边是长城里、哪边是的长城外。问遇见的旅游者,他们跟我一样,没人说得清,都看得稀里糊涂的。

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敌楼,分上下两层,士兵屯住和存放武器地方,也是这段长城最高处。

从敌楼看雁塔。

雁楼,建于“天险门”之上,明代所建。

雁门关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就是“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华史”。那是怎样的半部中华史,就是抗击防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中华史。设雁门关,就是防御塞外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抢掠,一代代军人守卫着这道长城、这座边关,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有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在雁门关上空回荡。

雁门关没有忘记这些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在天险门不远处有一处镇边祠,那里供奉着古代守卫雁门关和在雁门关御敌的将士们。

半部中华史就在这座祠堂中。

镇边祠修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06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守关大将李牧,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祠,设有六个纪念堂,分别是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武惠堂、文定堂和群英堂,纪念从西周到明朝守边的著名将领。他们都是御敌卫边的好汉,用现代话来讲,是民族英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原因。说实话,我喜欢民族英雄以及他们的故事,而那些打内战的,即便是再“英雄”,也不感兴趣。

祠中供奉了二三十位从雁门关走出的民族英雄,多数不太知道,有几位是从小就知道的,也很喜欢,因为小时候读他们故事觉得很“提气”。

抗击匈奴是古代中国千年大事,从战国到隋唐千余年间,匈奴威胁中国北方边境就没有断过,许多战争就是发生在雁门关,武安堂李牧是最早一位抗击匈奴的将领。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赵国后期支撑国家安危的唯一大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

主像是李牧。

战国时的赵国边境常年受匈奴骚扰,赵国惠文王派李牧驻守雁门关。李牧镇守边关很特别,积极备战、侦察敌情、厚待将士、就是不出兵迎战匈奴,还规定:“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为,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这样镇守雁门关好几年,边境没什么损失。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不把他放在眼里;赵国将士也认为主将胆小怯战,也有点瞧不起他;赵王对李牧“不作为”更是大为不满,数次要李牧出征迎战,李牧就是不听。赵王大怒,便把李牧调回,另派将军主政雁门关。新来的将军“斗志昂扬”,匈奴来犯必出兵交战,结果才一年多,边境“失亡多,边不得田畜”,无奈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任。李牧称病坚辞。赵王一再强请,李牧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也只能答应

李牧重回雁门关,还是老办法,匈奴好几年一无所获。而“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 (“原”通“愿”)于是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善射士兵十万人,准备大战一场,同时又让放牧人满山遍野放牧牲畜。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出兵迎战,假装失败,匈奴一下俘虏了几千人。匈奴单于得知,直接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诱敌深入后,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大败匈奴,歼灭俘获十多万人马,消灭了襜褴(匈奴一支),打败了东胡,收降林胡,只有匈奴单于逃跑了。这一仗后,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到秦始皇时,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关出塞,“北逐戎狄,收河南”(即河套地区),将匈奴驱逐阴山以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史记•蒙恬列传》)。

到汉朝时,匈奴又猖獗南犯,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先后在雁门关大败过匈奴。尤其是李广在代郡、雁门、云中当太守,镇守雁门关,他戎马生涯几乎都在跟匈奴打仗,交战无数,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有一段传奇故事。

李广一次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不料匈奴兵数倍于汉军,打败了李广军队。匈奴单于因多次败于李广,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匈奴骑兵俘虏了受伤的李广,把他装在网兜放在两匹马中间。李广假装死去,走了十多里,他斜眼看到旁边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将少年推下马,打马向南飞驰,匈奴几百名骑兵追赶他,李广边跑边用匈奴少年弓射杀追兵,才得以逃脱。回朝后,李广被贬为庶人,但在匈奴那里得到了“飞将军”的称号。数年之后,汉武帝又启用他为右北平太守(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匈奴听说李广镇守右北平,多少年不敢来犯。这段故事就记载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雁门关还有一段传奇。唐朝初期,名将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那时来犯之敌已由匈奴转为突厥了。一次突厥进犯,年近七十的薛仁贵领兵出击。阵前突厥人问,唐将是谁?唐兵答道,薛仁贵。突厥人认为薛仁贵早死了,不信。薛仁贵脱盔示面,突厥军惊视失色,“贼闻仁贵 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薛仁贵趁机进攻,“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这一仗叫“云州之战”,也是薛仁贵最后一仗,第二年就病逝了。(《旧唐书•列传三十三》)群英堂供奉着薛仁贵塑像。

镇边祠的忠武堂是专门供奉宋代爱国将领杨家将的,除了杨业之外,还有他八个儿子的塑像。忠武是杨业的谥号,也是中国古代武将最高谥号。不过那时候,外来入侵者已不是匈奴和突厥,而是契丹人了,就是辽国。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善打仗,北汉被灭后,宋太宗非常欣赏他,任他为代州刺史,因曾大败辽军而有“杨无敌”之称。

杨家将故事家喻户晓,其中最为悲壮情节是杨业之死。北宋第二次北伐辽国时,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统帅是潘美。因潘美指挥失当,杨业陷入辽军重围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杨业负重伤被俘。辽军千方百计想让杨业投降,如果劝降成功,影响不可估量。杨业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亡。宋太宗知后非常悲痛惋惜,追授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而统帅潘美降职三级。在杨家将故事中,潘美是个胆小如鼠的反面人物,其实潘美是一位北宋名将、常年镇守雁门关御辽,死后谥号“武惠”,也是一位民族英雄,镇边祠的“武惠堂”就是纪念潘美的,但堂内只有潘美一个人,其用意不言而喻,多少有点迎合民间舆论压力。

雁门关走出过许多耳熟能详历史人物,西汉王昭君是从这儿出的关,和亲匈奴而带来几十年边境和平;唐朝诗人李贺的千古绝唱“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的就是雁门关战事紧急,等等。还有一个,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曾到过雁门关,这儿有一口井叫“御马泉”,据说是李自成战马刨地而成,解了军队焦渴之急。

我不喜欢李自成,他与雁门关纪念的将领不一样,是一个打内战的将军。虽然他打了很多胜仗,那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打仗就是想自个儿当皇帝而已。有一段李自成的民谣很有名,“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小时候觉得李自成很了不起,是个英雄,老百姓才会如此欢迎他,后来明白了,那是他没当上皇帝时骗老百姓的话,当上皇帝怎会不征粮。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立马住进皇宫,那日子过得穷奢极欲,比之前朝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到一百天便被赶出北京城了。在这个英雄辈出的雁门关,弄一个李自成的御马泉,实在觉得有点不伦不类,起码与那些抗敌英雄不合拍。扯远了。

雁门关真是“半部中华史”,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历史。看雁门关,有两股力量让你心潮澎湃,一股是有形的长城,雄伟而壮美;一股是无形的爱国献身精神,无私而崇高,这两股力量铸就了“九塞之首”雁门关。

我是盛夏之际到雁门关的,目及之处一片葱绿,倒是好看,但站在城墙上心想,若是隆冬时节来雁门关,寒风呼啸、四野萧瑟,一层薄霜覆盖城墙,加上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大概更有古时塞外边关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865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zhou
创作 60 粉丝 34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1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