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连环画“杨家将”,爱国豪气激动幼小心灵,打那时知道中国北方有个雁门关。后来大一些,知道有一部京剧“四郎探母”,讲的也是杨家将的事,曲折委婉,人情味很浓,故事也是发生在雁门关。
雁门关真该去看一下的。
从应县去雁门关并不顺道,直接去五台山有一条比较便捷的路,为了雁门关绕了一个大弯,多走一百多公里。到雁门关景区时,已是黄昏时分了,原想在景区附近找一家旅店休息一夜,可是那里没有旅店也没有饭店,无奈只得去三十公里外的代县县城了,第二天再来雁门关。
到了代县才知道,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代县属晋国,后来晋国一分为三,分成韩赵魏三个国,代县则属赵国。县城不大,有一座古城楼特别醒目,就在我下榻酒店不远处,天色已晚,只能看到黑黝黝轮廓,在四周平房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雄伟,只能第二天去探访了。
那座古城楼叫“边靖楼”,有“长城第一楼”之称。这个称谓是长城专家罗哲文老先生说的。边靖楼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城楼,说其古老,城楼是在明代洪武7年建造的(公元1374年),算起来也有六百多年了;说其年轻,代县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相比之下,能算得上“小兄弟”已是荣耀了。
据说“声闻四达”匾额是亚洲第一巨匾,长8米宽3米,在远处看不觉得有那么大,但还是很醒目的,四个字雄浑苍劲,语义豪放,真配得上这座高楼气势。匾额上方还有一块小一点的横匾“雁门第一楼”,看来“第一楼”早就有之,只是长城专家罗老先生把它从雁门关推到了万里长城。
在边靖楼的北面也有一块同样巨大的匾额“威震三关”,语气更是豪放。“三关”是指宁武关、偏关、雁门关,也称“外三关”。

“威震三关”下方的小匾额,是罗哲文题写的“万里长城第一楼”,字体挺秀丽的。
边靖楼建在代县古城中央,也叫鼓楼、谯楼,是中国最大的木质结构鼓楼,楼基高13米,楼高25米,站在城楼上远眺,可以俯瞰全城。现在已经看不出、也猜不出当年边靖楼究竟做何种用途了。空旷大殿没有什么装饰,几百年岁月沧桑凝结在粗糙陈旧的木柱、木梁、斗拱上,也许它有许多故事,也许并没有太精彩的故事,但是那些精致的构造一览无余展现在眼前,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经历了无数次自然还是人间灾难,至今还保持着几百年的样子,这本身就足矣让人心动。








边靖楼展览杨家将的父子。其实杨家将与边靖楼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宋朝名将,一个是明朝的建筑,杨家将与雁门关有关系。

从边靖楼出来再到雁门关时,已是九点多了,天色不太好,有点阴沉。
迎面一座城楼,叫“明月楼”,这是雁门关北口的第一道门户,进了这道门,才算进了雁门关。这儿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其实我的参观路线是从“塞外”进入中原的。


“明月楼”牌匾高悬,比较好认,老远就能看见,而城楼门洞上还有三个字“雁门寨”,就得走近才能看清楚。
穿过城楼是一条长长石头路,一边是村落,古时叫“雁门寨”,清朝改称“明月村”,民国初年又改称为雁门关村,一直沿用至今。名称改得太直白,远不如 “雁门寨”那么响亮,那么可遐想、可回味。石头路另一边是“边贸街”,入口是一座牌楼。

初见牌楼有点蒙,怎么叫“边贸街”呢?这儿可是山西呀,离边境远了去了。可一转念,也对呀,这儿曾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是国与国的边境线呀,算算时间,应该有二千多年了,从战国时期就有了雁门关,是赵国建立的。是边境、有关口,就会有战争,二千多年中,这儿大小战斗不下二千多次(有说打过四千多次)。战争总归不是生活常态,和平时间总会多一些,没有战争的时候,边境老百姓总得生活,总得互通有无做点买卖,那才是生活常态,这儿就是边境百姓做买卖的集中地,叫“边贸街”再合适不过了。
我没有进“边贸街”,而是直的往前走,那儿有一座城门,大概就是古时的“军事禁地”。果然,那城门就是“雁门关”。


“雁门关”,苍劲浑厚。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对联所言的“九塞尊崇第一关”的“九塞”是有来历的。最早记述在《吕氏春秋》,“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其中“句注”就是后来的雁门关。看来许多资料,都说“天下九塞之首”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其实《吕氏春秋》只说了“句注”是九塞之一,没说它是九塞之首。“九塞之首”出自晋代咸宁元年时的“勾注碑”(公元275年,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时期。古时句、勾两字相同。),“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后来好多古籍引用这段话,如《晋书•地道记》《寰宁记》等,说多了,雁门关也就正成为 “九寨之首”了。其实,到底是谁第一个说的不重要,只是去查阅古籍,弄清来龙去脉倒,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过程。
还是回到雁门关。
进入“雁门关”便是一个瓮城,瓮城那边又有一座城楼,叫“地利门”。城楼以前见过很多,地利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特别的是城门洞上的“地利”两字。


看到这两字根本不认识,看了介绍才知道,这“埊”是“地”字,另一个字打不出来了,是“利”,说这两个字是武则天手书。若真为武则天所书,她老人家字真的遒劲、漂亮。可我总觉得不太靠谱,查阅一些史料,没有查到这两个字是武则天所书,只有城门前介绍和一些“博客”中说是武则天的墨宝,不过把它们归到武则天名下,倒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起码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雁门关有两处武则天墨宝,另一处是与“地利门”遥相对应的“天险门”城楼。


那个“天”字也是不认识,介绍说草头加曳是“天”,也说是武则天写的。武皇帝历来就有造字名声,最著名的就是她的名字“武曌”的“曌”字(读zhao,去声),是她生生造出来的,一千多来为武则天一个人专用。传说武则天自创了十九个字,那个“埊”字倒是在其中,可是这个“草头加曳”字没有的。最早记载这个草头加曳“天”字,是南北朝梁武帝时期一本叫《玉篇》的古代字典,古自有之,显然非武则天自创的。
在查阅这个草头加曳的“天”字时,遇见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知是谁说的,“明英宗(正统)年间,科举考试突然规定:所有的“天”字都必须写成“草头加曳”的“天”。所以明代重建的雁门关关口就出现了这个字了。”这段文字被许多人采信重复,我觉得不可信。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先后有两个年号,一个是“正统”,一个是“天顺”。朱祁镇是个有故事的皇帝,一生二次登基。第一次登基用的是“正统”年号,在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被蒙古族瓦刺部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他弟弟朱祁钰便登基称帝,为代宗。大概一年之后朱祁镇被释放回国了,代宗帝朱祁钰就把这同父异母哥哥朱祁镇软禁起来,一关就是七年,在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的宫廷政变,英宗朱祁镇复位称帝,改年号为“天顺”。
中国古代有“避讳”之说,凡与皇帝名字、年号相同的字都要回避,这叫“避讳”。如果说科举考试规定发生在“天顺年间”,还勉强说得过去,发生在“正统年间”,没有理由要避讳“天”字。有意思的是,如果第一个这样说的人是编造的,后来的人跟着说,就显得很滑稽了。其实,这样事情我已遇到好几次了。当然,只是游玩,不是做学问,有时不必那么认真,但以讹传讹总不那么好吧。 从“地利门”到“天险门”,可以直接过去,也可以走一段人字形的城墙过去,两座城楼正好在人字形城墙的两端。


中间空地广场是校兵场

以前去过几个地方长城,如北京的居庸关、慕田峪,河北的山海关,还有山东的齐长城,长城内外很分明,通常都是一字型的,可雁门关比较复杂,城墙两边有一样的垛口,搞不清楚哪边是长城里、哪边是的长城外。问遇见的旅游者,他们跟我一样,没人说得清,都看得稀里糊涂的。

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敌楼,分上下两层,士兵屯住和存放武器地方,也是这段长城最高处。

从敌楼看雁塔。


雁楼,建于“天险门”之上,明代所建。

雁门关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就是“一座雁门关,半部中华史”。那是怎样的半部中华史,就是抗击防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中华史。设雁门关,就是防御塞外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抢掠,一代代军人守卫着这道长城、这座边关,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有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在雁门关上空回荡。
雁门关没有忘记这些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在天险门不远处有一处镇边祠,那里供奉着古代守卫雁门关和在雁门关御敌的将士们。
半部中华史就在这座祠堂中。

镇边祠修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06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守关大将李牧,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祠,设有六个纪念堂,分别是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武惠堂、文定堂和群英堂,纪念从西周到明朝守边的著名将领。他们都是御敌卫边的好汉,用现代话来讲,是民族英雄,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原因。说实话,我喜欢民族英雄以及他们的故事,而那些打内战的,即便是再“英雄”,也不感兴趣。
祠中供奉了二三十位从雁门关走出的民族英雄,多数不太知道,有几位是从小就知道的,也很喜欢,因为小时候读他们故事觉得很“提气”。
抗击匈奴是古代中国千年大事,从战国到隋唐千余年间,匈奴威胁中国北方边境就没有断过,许多战争就是发生在雁门关,武安堂李牧是最早一位抗击匈奴的将领。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是赵国后期支撑国家安危的唯一大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说。


主像是李牧。
战国时的赵国边境常年受匈奴骚扰,赵国惠文王派李牧驻守雁门关。李牧镇守边关很特别,积极备战、侦察敌情、厚待将士、就是不出兵迎战匈奴,还规定:“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为,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
这样镇守雁门关好几年,边境没什么损失。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不把他放在眼里;赵国将士也认为主将胆小怯战,也有点瞧不起他;赵王对李牧“不作为”更是大为不满,数次要李牧出征迎战,李牧就是不听。赵王大怒,便把李牧调回,另派将军主政雁门关。新来的将军“斗志昂扬”,匈奴来犯必出兵交战,结果才一年多,边境“失亡多,边不得田畜”,无奈赵王只得再请李牧出任。李牧称病坚辞。赵王一再强请,李牧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也只能答应
李牧重回雁门关,还是老办法,匈奴好几年一无所获。而“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原一战。” (“原”通“愿”)于是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善射士兵十万人,准备大战一场,同时又让放牧人满山遍野放牧牲畜。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出兵迎战,假装失败,匈奴一下俘虏了几千人。匈奴单于得知,直接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诱敌深入后,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大败匈奴,歼灭俘获十多万人马,消灭了襜褴(匈奴一支),打败了东胡,收降林胡,只有匈奴单于逃跑了。这一仗后,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到秦始皇时,派遣大将军蒙恬率兵30万,从雁门关出塞,“北逐戎狄,收河南”(即河套地区),将匈奴驱逐阴山以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史记•蒙恬列传》)。
到汉朝时,匈奴又猖獗南犯,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先后在雁门关大败过匈奴。尤其是李广在代郡、雁门、云中当太守,镇守雁门关,他戎马生涯几乎都在跟匈奴打仗,交战无数,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有一段传奇故事。
李广一次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不料匈奴兵数倍于汉军,打败了李广军队。匈奴单于因多次败于李广,下令“得李广必生致之。”匈奴骑兵俘虏了受伤的李广,把他装在网兜放在两匹马中间。李广假装死去,走了十多里,他斜眼看到旁边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将少年推下马,打马向南飞驰,匈奴几百名骑兵追赶他,李广边跑边用匈奴少年弓射杀追兵,才得以逃脱。回朝后,李广被贬为庶人,但在匈奴那里得到了“飞将军”的称号。数年之后,汉武帝又启用他为右北平太守(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匈奴听说李广镇守右北平,多少年不敢来犯。这段故事就记载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雁门关还有一段传奇。唐朝初期,名将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那时来犯之敌已由匈奴转为突厥了。一次突厥进犯,年近七十的薛仁贵领兵出击。阵前突厥人问,唐将是谁?唐兵答道,薛仁贵。突厥人认为薛仁贵早死了,不信。薛仁贵脱盔示面,突厥军惊视失色,“贼闻仁贵 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薛仁贵趁机进攻,“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这一仗叫“云州之战”,也是薛仁贵最后一仗,第二年就病逝了。(《旧唐书•列传三十三》)群英堂供奉着薛仁贵塑像。

镇边祠的忠武堂是专门供奉宋代爱国将领杨家将的,除了杨业之外,还有他八个儿子的塑像。忠武是杨业的谥号,也是中国古代武将最高谥号。不过那时候,外来入侵者已不是匈奴和突厥,而是契丹人了,就是辽国。杨业原来是北汉大将,善打仗,北汉被灭后,宋太宗非常欣赏他,任他为代州刺史,因曾大败辽军而有“杨无敌”之称。
杨家将故事家喻户晓,其中最为悲壮情节是杨业之死。北宋第二次北伐辽国时,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统帅是潘美。因潘美指挥失当,杨业陷入辽军重围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灭,杨业负重伤被俘。辽军千方百计想让杨业投降,如果劝降成功,影响不可估量。杨业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亡。宋太宗知后非常悲痛惋惜,追授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而统帅潘美降职三级。在杨家将故事中,潘美是个胆小如鼠的反面人物,其实潘美是一位北宋名将、常年镇守雁门关御辽,死后谥号“武惠”,也是一位民族英雄,镇边祠的“武惠堂”就是纪念潘美的,但堂内只有潘美一个人,其用意不言而喻,多少有点迎合民间舆论压力。

雁门关走出过许多耳熟能详历史人物,西汉王昭君是从这儿出的关,和亲匈奴而带来几十年边境和平;唐朝诗人李贺的千古绝唱“黑云压城城欲摧”,形容的就是雁门关战事紧急,等等。还有一个,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曾到过雁门关,这儿有一口井叫“御马泉”,据说是李自成战马刨地而成,解了军队焦渴之急。
我不喜欢李自成,他与雁门关纪念的将领不一样,是一个打内战的将军。虽然他打了很多胜仗,那都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打仗就是想自个儿当皇帝而已。有一段李自成的民谣很有名,“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小时候觉得李自成很了不起,是个英雄,老百姓才会如此欢迎他,后来明白了,那是他没当上皇帝时骗老百姓的话,当上皇帝怎会不征粮。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立马住进皇宫,那日子过得穷奢极欲,比之前朝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到一百天便被赶出北京城了。在这个英雄辈出的雁门关,弄一个李自成的御马泉,实在觉得有点不伦不类,起码与那些抗敌英雄不合拍。扯远了。
雁门关真是“半部中华史”,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历史。看雁门关,有两股力量让你心潮澎湃,一股是有形的长城,雄伟而壮美;一股是无形的爱国献身精神,无私而崇高,这两股力量铸就了“九塞之首”雁门关。
我是盛夏之际到雁门关的,目及之处一片葱绿,倒是好看,但站在城墙上心想,若是隆冬时节来雁门关,寒风呼啸、四野萧瑟,一层薄霜覆盖城墙,加上军旗猎猎、战马嘶鸣,大概更有古时塞外边关情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