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月16日 2019

陈氏五福堂与三元堂的关系

【陈氏“五福堂”与“三元堂”的关系】之三 苏北及鲁南鲁东南等地陈氏人口众多,查诸陈氏族谱及相关文献,这一带分布有“颍川堂”、“五福堂”、“树德堂”、“德星堂”、“德聚堂”、“义门堂”、“尚义堂”、“东海堂”、“三元堂”、“惠迪堂”等多支陈氏,有人统计达二百万众。“东海堂”和“三元堂”陈氏皆称祖先于明朝时来自“当路”或“大村”,但对于更早来自何处却意见不一,有认为源自福建“五福堂”,有认为源自江西“义门堂”。 明初到清初,本地有两次大移民,一次是“洪武赶散”,一次是“顺治裁海”。“洪武赶散”时,从苏州阊门出发的移民,一部分定居于鲁南,一部分定居于苏北各县及连云港的当路、大村一带。“顺治裁海”时,当路、大村及云台山的村庄多迁居于日照、莒南、胶南、胶东等地,迁出的人家多以“东海”和“三元”作为家族的堂号。概因“东海”和“三元”都是“地望”。说“东海”是地望可以理解,当初云台山属于“东海县”。为什么以“三元”为地望呢? 以“三元堂”作为陈氏堂号的时间和原因,虽有“三元神话说”、“唐僧家世说”、“科考三元说”、“皇封说”、“三元地望说”等多种传说,但大都缺乏可信的史料佐证。如果以严谨的史学态度来看,多“牵强附会”主观臆断之辞,时被质疑,缺乏可信度。以“三元”作为陈氏“堂号”见诸族谱文字记载最早始于赣榆门河光绪三十四年《陈氏族谱》,次见于民国九年沭阳东海义门堂陈氏三修的《陈氏族谱》中。此“堂号”究竟何人所创,创于何时,陈氏内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嘉靖以来,云台山被誉为“天下第七十一福地”,“三元宫”,供奉天地水三元大帝,香火旺盛,苏北鲁南一代信众众多,往来进香礼拜者不绝于水旱之途。当路自古称“云台第一村”(云台十八村之首),与大村同为四方香客、游客上山必经之路,人烟辐辏,十分繁华。清江之茝《复山集》载:“山下桑麻盈野,盐池丰绕,甲于海上,称为三元福地”。 陈氏先世数代居于“三元福地”,“以‘三元’为地望堂号”一说较为可信。从当路、大村北迁山东日照莒南等地的诸支陈氏均以“东海堂”为地望堂号,“三元堂”应“亦复如是”。在外迁人看来,“东海”和“三元”一样,都指同一个地方,都是故乡的代称。 为何出现“堂号异议”这样的情况呢?考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多数人家都没有族谱。族谱虽然起源很早,但是在宋代以前,只属于皇室和少数高官望族的专利,宋代以后,也只限于官僚和富室人家,也就是说,有族谱的人家非官即贵,普通士农工商、贩夫走卒人家多无族谱。被“洪武赶散”的人家大多数都是穷人家或普通人家,“裁海外迁”人家“亦复如是”。 “洪武赶散”时,有一支陈氏却有族谱,就是原籍福建的“五福堂”陈氏。汉唐时期,陇西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陈郡谢氏、太原温氏、颍川陈氏等都是世家巨族,一方豪强,这些人家都有家谱。与排前的诸豪强大族不同的是,颍川陈氏以大名士身份起家而成为巨姓望族,且世代传袭,名重天下,并撰有《颍川陈氏谱》(居固始时有《铁井栏全谱》),世代相传。《五福堂陈氏族谱》中仍保存有从东汉历魏晋陈唐宋元明清至今二十四篇修谱序言及秦末至今七十余代谱志。 颍川陈分支的“五福陈”创始于宋,至今已九百余年。五福陈氏源自河南固始,唐朝末年,太傅陈邕一支因避中原战乱,随王审知入闽,有军功,唐室赐第福州石井,遂家福州,北宋末为避金辽之乱又迁福清福唐里居住。文安公陈寿仕宋,宋高宗因陈寿乳名阿福,加福建福州福清福唐里共五福,于是“御书五福”匾额,赐为堂号(此匾额文革中才遗失),又书“忠国两淮名宦;孝家五福开宗”以为楹联。陈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陈寿在宋乾道年间编修的《重修钦赐五福堂太丘陈氏一统大谱总序》中说,“故吾陈之派,自淮而北,历江以南,秦晋燕齐,三楚百粤,吴之宜兴,杭之瑞安,莫不有宗,千枝万派,散处寰区。”五福堂属颍川堂分支,在福建为最多,称为“望族”。 据三元堂陈氏后人说,三元堂由义门堂后人创于明朝,初迁居于大村,后迁于赣榆、东海、莒南等地,但此说因无古文献记载,故在三元堂内部一直有争议。诸分支三元堂陈氏都称祖先来自当路和大村。 明初,因连年军阀混战和元兵屠杀,中原人口锐减,朱元璋为了充实中原和淮海地区人口,进行强制移民,著名的有山西大槐树移民和苏州阊门移民。阊门的移民来自苏州及江南诸府县,多数迁移于苏中、苏北和鲁南地区。(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苏州及浙江一带因为张士诚长期经营,比较繁荣,因之人口众多,所以也在移民之列,其中就有五福陈支派。五福陈氏北迁后分散在当路大村一带,以及山东临近数县,繁衍生息,人口繁多。至顺治十八年(1661)裁海,在当路大村一带的五福陈氏迁往赣榆、东海、日照、莒南等地。 当路大村人口众多,元末至清初三百余年间,陈氏先人数次迁徙,各分支外迁时间地点不一,遂致世次失考,名讳难稽,迁徙详情无从考证。古人多不识字,日久年深,只依稀记得祖先来自阊门,后从当路大村一带迁出,于是以“三元”为地望堂号,以示来历。但是,由于支多派繁,分布于苏北鲁南众多村庄的陈氏没有家谱,后人不知本源,对于来历,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各支虽共以“三元陈”自称,其实并非一派,更没有共同的族谱。 民国间,赣榆有三元堂陈氏在当路大村的宗亲家发现福建五福陈氏古谱一部,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册,古谱中家系来历昭然,这才知道祖上来自福建福清福唐里,与墟沟的陈陶庄、棠梨树庄都是同宗,这部分陈氏有“五福堂”古谱为证,认为“三元堂”出自福建“五福堂”。一部分“三元堂”陈氏认为他们出自江西“义门堂”,但只是推测之论。该支陈氏于祖先只能上追至明代中叶,其上无文字记载。 目前,连云港地区已知传有《五福堂》古谱的有:墟沟陈陶庄五福堂陈氏,墟沟棠梨树五福堂陈氏,花果山当路三元堂陈氏,赣榆海头三元堂陈氏,赣榆陈高巅三元堂陈氏。 没有五福堂古谱但是与当路、海头、陈高巅陈氏近代共祖的有:赣榆门河三元堂陈氏、莒南东夹河三元堂陈氏等。来自福建福清的有:莒南后安子窝陈氏。 据上可知,“三元堂”陈氏至少出自两支,一支是福建的“五福堂”,一支传说是江西的“义门堂”。 (此文摘自《墟沟概览》之《连云港姓氏研究》仅供交流研究。)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六日  

下图为福建五福堂陈氏族谱题字(民国时期抄本)

下图为民国时期赣榆陈氏族谱序。序中提到古家谱来源。此手迹中“九筹公”即文安公陈寿(谥“文安”,号“七溪钓叟”)

下图为福建《五福堂》古家谱

《五福堂陈氏族谱》历代(1800年间)序言。

当路大村迁山东诸支陈氏族谱介绍

下图为赣榆门河光绪三十四年谱序

族谱的意义很大,大在崇孝悌,敬人倫,序昭穆,別親疏,明世次,睦宗支。修谱是一件严肃的事,先人派系和世次决不能臆斷,妄斷則失之真實,有傷孝悌,有違人倫。修譜应堅持孝悌忠信、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字字有來處”的“信史”態度嚴肅對待,拒絕將臆斷之詞草率入譜。對於無可靠文字記載和無嚴謹傳承的傳說不予采信,以免妄認祖宗,誤導後人。失考就是失考,闕疑部分留待後人考證可也。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629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为人民服务
创作 57 粉丝 1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