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1日,是我们"老三届"赴西双版纳橄榄坝五十周年纪念日。五十年前的这一天,我们一起在上海北火车站与亲友分别,远赴云南边疆,从此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五十年的蹉跎岁月,在这一天足够我们尽情回味。
1968年12月21日从上海向云南出发的同行者。
参加活动的全体知青朋友。


原知青连队副连长,活动总召集人沈志明致辞。

同为知青的活动特邀嘉宾,原农场领导王龙根讲话。

远在大洋彼岸的火安春,特地发来了视频,并附上一首《五十感怀 - 2018年12月21日》的诗:


同样远在大洋洲的彭毅枫,在特地发来的视频中深情地对我们说:‘’五十年来,虽然我们的角色多番变化,但知青是我们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角色,注定会在自我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虽然我们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你们在我心里,我在你们中间‘’。

农场那段人生经历是那么清晰、真切,把我们花一样年华展现完美瑰丽,抹不去的记忆成为一种动力,牵动着我们无尽联系。她还是一笔无价财富,珍藏在我们心里,并传承给我们子女。我们应该想一想,在12月21日的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这就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五十年来,在橄榄坝的那块沃土,被澜沧江孕育的一分场那山、那水、那人 …… 常常令我们思绪万千。全体女同胞们献上了女声合唱《一支难忘的歌》。

知青化身傣族姑娘,把孔雀的行走、漫步、飞跑、展翅、抖翅、亮翅、戏水等与飞翔等优美的动作相结合,示范和引导大家跳孔雀舞。

主持人在场边认真交流,尽显风采。

在农场度过十载生涯以后,我们也不会忘记离别返程,又回到故乡上海的日子。就像一首歌词里唱的 “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 ,去和来,这都是烙在我们心底的记忆。五队的全体知青为大家献上沈志明原创的诗朗诵《我不知道》和《别了,橄榄坝》。

三队的潘志放代表他北京知青的妻子,激情昂扬地演唱了一首京歌。

在大家庆祝共同的五十周年纪念之际,也正逢五队文书孟杏妹的生日,更意想不到的是,沈志明和孟杏妹夫妻的儿子,恰巧出生于他们到农场的第九个年头,即1977年12月21日,母子俩的生日,为活动增添了靓丽的光彩。沈孟夫妻为大家分切生日蛋糕。

寿星孟杏妹为大家献上一首她发自心扉的歌《相逢是首歌》,表达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对知青间深厚友情的诠释。



其实,我们很清楚,橄榄坝农场的那段岁月是充满甜、酸、苦、辣的回味,那块镶嵌在西双版纳土地上的绿宝石,培育了我们这些绿友,是用青春紧密相连的真正的朋友。



从1968那个难忘的日子算起,我们的知青年龄已经是50岁了,这是我们共同的生日,在座的无论实际年龄大小,在此刻都成了五十岁的年轻人。以前有一首歌叫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现在要说,知青们永远会年轻。





莫忘当年共患难 再聚今天叙友情 知青情怀再唤起 欢度晚年有同心





人生一定要进行一次长远的行走,哪怕是风餐露宿,亦或是饱受沧桑。当年,我们行走很简单,不需要任何准备,就那么启程了。现在,只要我们记住这些年份的春、夏、秋、冬,好好珍惜在那段艰苦生活中产生的战友情意。当年从二队到去开辟新建的七分场的高文武,深情地回顾了那份艰苦和感恩,并当场以诗言情。


同样从五队去七分场的龚国强也有深情的回顾。



四分场的刘植明是一分场的女婿,作为资深摄影师和活动的技术保障,得到了大家的无数点赞!









将自己毕生心血与青春倾注在这片土地,当然我们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岁月在我们中留下了一道道印痕,其实我们并不老,我们还年轻。记得沈志明在花甲之年曾经发表了一首很有影响力的代表诗篇,叫做《六十岁的我,有个二十岁的自己》,在我们中流传甚广,广为传诵。看看四个队的每一个人,不是都是二十岁吗?









难道仅仅是一次见面? 难道仅仅是一次会餐? 为了这次聚首, 我们整整啊 酝酿了五十年, 准备了五十年, 等待了五十年, 积淀了五十年! 名义上是联谊, 本质上是祭奠! 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 而不是那个上山下乡的“事件”!


我们,1968年底去的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红旗农场,期间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一营的战士,1979年离开了云南省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
活动组织: 总召集人:沈志明 顾问:高文武 分召集人:花锐锋、潘志放、赵德玲、孙秀娟 主持人:寇建生、林树彬 图文制作,摄影:刘植明 文稿:黄海文 财务:花锐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