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2月16日 2018

长沙“色”街(图文:阿信)

— 原创 —

在长沙的街名趣味对联中,有这样一副:“青石白沙红墙巷;黄泥蓝粉赤岗冲”。 对联中巧妙地嵌入了六种颜色,即青、白、红、黄、蓝、赤,以及六个地名,即青石井、白沙路、红墙巷、黄泥街、蓝粉墙、赤岗冲。 在2013年首届杜鹃杯“中华灯谜颂长沙”比赛中,以这副对联作为谜面的“谜”,获得“佳谜奖”。它的谜底是:长沙地方色彩。谜面与谜底对应十分巧妙。 下面,阿信带你走近长沙城的这六条“色”街,探寻它们的历史,目睹它们的“色彩”。

俯瞰长沙城北。

青石井:以井得名今尚在,井却消失于建设“平和堂”工程

青石井,西起走马楼,东止犁头后街。因这里原有一口用青石砌成的井而得名。图为青石井走马楼口。

相传青石井为明吉藩府汲水用井。上世纪90年代建平和堂时,井被拆除。

旧时,长沙没通自来水之前,临江而居的人们时常将湘江河水作为重要的汲水来源,远离湘江的人们则凿井,以井水作为饮用水。1916年长沙城区有水井3631口。按照当时长沙市区33.8万人口计算,平均每93人就有水井1口。其中,颇有名气的水井有白沙井、南沙井、路边井、彭家井、观音井、东茅巷井、雅礼校井、青石井、螃蟹井、留芳岭自流井等。

上世纪30年代,青石井有海天电影院。与织机街的平平、万国,鱼塘街的东方、中央、世界,新街口的民乐,吉祥巷的吉祥,又一村的民众,中山路的银宫和清泰街的美西司电影院齐名。图为青石井犁头街口。

如今,青石井成为美食文化街。

商家想尽法子宣传自己的菜肴。人们如今走在这条古巷里,再也看不到点点旧迹。建筑师想方设法将路面与两厢建筑设计成仿古风格,试图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久远的时代。

白沙路:井比路远远有名,路原来叫“铁路边”

白沙路,呈东北—西南走向,北始于浏城桥下的解放中路,下穿芙蓉路、人民路、城南路,与劳动路、书院路平交,西止于湘江大道。

大椿桥现在成为了白沙路的一部分。白沙路从这里越过书院路,直达湘江大道。此图摄于2011年7月3日。

白沙路因街东面有白沙井而得名。白沙井四周如今已建起了公园,公园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

附近因白沙井而得名的街道还有白沙井街、白沙巷、白沙岭、白沙里、白沙游路等。

白沙井被称为“长沙第一泉”,此井虽小,却名贯古今。

白沙井原来只有一眼出水,到明末时水分成二眼,经过多次修整后扩为四眼,井口0.6米见方,泉水从井底涌出,终年不断。

传说远古时期,此地为平地上的一个村庄。有一天,村里百姓赖以生存的一股清泉忽然不见了。村里一对郑氏兄妹,兄名回龙,妹名白沙见到一位仙姑,仙姑告诉他们这是孽龙在地下作怪,占住了水源。回龙兄妹发誓要夺回清泉,他们在仙姑指点下,每天中午在水源处掘地三尺,当挖到第七个中午时,锄头正好挖在孽龙的鼻子上,血水喷出地面几丈高,化为一片汪洋,淹没了村庄,回龙兄妹也被洪水淹死了。

洪水退后,观音菩萨感其兄妹舍身行善,于是将回龙的躯体点化成山,镇住孽龙,叫回龙山;将白沙的躯体点化成水井,叫白沙井。

毛泽东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长沙水”亦指白沙井水。清初白沙井就与山东济南趵突泉、贵州贵阳漏趵泉、江苏惠山陆子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泉。

白沙路原先不是马路,也没有道路名,这里是京广铁路长沙老城区边缘的一段,老市民称长沙老城区这长长的一段铁路沿线为 “ 铁路边 ”。南来北往的客运列车和货运列车全都要经过这里。现在,长沙市正在对白沙路进行提质改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这段市内铁路被拆除,随后在原铁路路基上拓宽,修建了从浏城桥到劳动路这一段白沙路。再后,拉通了劳动路经东瓜山、大椿桥这一段往西延伸的白沙路。图为白沙路穿芙蓉路隧道。

在这次提质改造中,白沙井公园两侧建了很长的围墙,将来墙面上会展示与古井相关的文化。

施工人员在抓紧施工。

或许这条路上有口名井,路上有好几家单位、商铺都与水有关。这是一家洗浴店。

这是一家面粉店,但它也打起了“沙水”的卖点。

自来水公司设在这里的服务点。

就连路边的小巷名也与水有关。

白沙路142号有个不到3平米的小门面,从宁乡灰汤琮的陈永孝在这里开了个修鞋修锁店。这个门面月租金800元。陈师傅15岁就开始学艺,1994年来到长沙从业。2003年起一直在这经营。望着路上施工的场面,陈师傅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搞好。围档围了,没有一点生意呢。”

道路在施工,两边商店没什么生意。

这家米粉店女老板看到没有生意了,便自己下了一碗粉吃起来。

路上行人也很少。

一抹冬阳洒在施工中的白沙路上。

白沙路门牌。

白沙路深处。

早些年,政府就对白沙路两侧的建筑进行了仿古改造。仿古建筑与财信大厦交相辉映。

白沙路上有长沙最大的古玩市场。因白沙路在提质施工,给市场带来了不便和混乱。

长沙简牍博物馆就在白沙路92号。

从江浙来长沙旅游的一家人特意一大早来到白沙路感受古井风采。只可惜路在施工,周围环境很差。他们在“沙水面粉店”吃完米粉后,就遗憾地离开了。

人们期盼白沙路焕发青春活力,以路和井搭载丰厚的文化气息,展现在市民面前。

红墙巷:因学宫红墙而得名,如今无半点学究气

红墙巷,东起蔡锷路东,西止民主东街。图为红墙巷蔡锷路口。

古代,此巷南侧为长沙县学宫的围墙,明嘉靖九年,学宫改为文庙,围墙被粉刷成朱红色,故将此巷称为红墙巷。图为现在全街唯一一处红色围墙的房子,看到它,才让人感觉到找到了一点点红墙巷的味道。

长沙市开福区蔡锷北路今长沙师范附小系原长沙县学宫旧址。1983年,旧址一侧翻修改建为敦煌照相馆时,发现壁嵌“廉、节”二字石碑两块。此壁在学宫街与红墙巷之间,当为长沙县学宫的遗迹。碑为青石,高200厘米,宽134厘米,字高174厘米,宽120厘米。字体规格、笔迹与朱熹书岳麓书院“忠孝廉节”碑大体相同,但“节”字左下方所镌刻年月及书者署款不同。首行为“大清嘉庆二十年乙亥岁春月吉日摹刻”,第二行为“宋文天祥书于□□□”。石面莹净,字迹完好,今藏长沙市博物馆。

长沙满哥“挑灯看贱”(网名)创作长篇小说《红墙巷恩仇录》, 2016年2月21日开始在微信公众号《故事长沙》 上连载。作者自幼在红墙巷长大,于吆喝掀天的市井氛围中,渡过了飞天蜈蚣般的青少年时代。他用一本正经的武侠文风和章回体形式写了自己的青少年往事。

如今巷两侧的房子全做了门面。

靠蔡锷路的门面一般经营南食之类的物品,靠近民主东街的门面,大多为冷作车间或回收电器之类的店。

巷子深处。

巷子里有好几栋这样的宿舍。

巷子里的成人用品商店。有趣的是,上面挂的却是米粉店招牌。

巷子里的人家。

靠民主东街的巷子大路牌,不知哪天掉了,被居民捡起,安放在护窗上。或许他们是怕生人找不着红墙巷,或许他们是怕红墙巷在人们心中忘记。

黄泥街:在长沙人的心目中,黄泥街就是书市的代名词

黄泥街,东起蔡锷路,西止文运街。因这里的土地为黄泥而得名。图为鸟瞰黄泥街,近端口为文运街口。

黄泥街双鸿里原有“秋女烈士祠”,以纪念秋瑾,为浙江侯补道陈国栋之父所设,今不存。图为今日双鸿里。

双鸿里53号的大伯。

双鸿里尽头通向黄泥街。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商,像蜜蜂一样扑到这条小街上,挑选读者们需要的好书,借以实现自己发财的梦想。

这条长不过几百米,宽不过3丈的小街,在上世纪90年代,两旁的建筑物还是上世纪30年代的青砖小瓦,门面参差不齐、破烂不堪。

那时,尽管黄泥街人流如织,生意兴隆,但形象却不雅,除了书摊外,还有炸臭豆腐的、卖糖油粑粑的、洗脚按摩的、磨剪刀菜刀的各种小摊或小店。后来,书市搬到了定王台。

何顿在长篇小说《黄泥街》中,以“黄泥街”为坐标,用“我”讲叙了长沙Z出版社普通编辑张逊,从贫穷的硕士文字编辑到千万富翁的演变,对书市“黄泥街”作了全景式的鸟瞰透视。

书市搬走后,街上又开起了服装店、手机店等,仍然十分地繁华热闹。

现在,临街的房子全是门面。

2000年以来,街两边建了几栋宿舍。但一楼做门面,二楼起才住人家。

楼栋之间形成的小巷,也都是门面。

2016年,长沙市政府启动蔡锷路两厢棚户区改造,黄泥街南侧的房子列入改造范围。图片中下方的长方形上边线,即为黄泥街位置。

图为南侧的房子被围档围住了。

商店商品大甩卖,原价599元,现竟降到60元。过份的降价,反而失去了信任,商品基本无人问津。

房产中介乘势而入。

住13号的这位大嫂对于拆迁一脸愁容,她说“我只想原址安置,以后还是回迁到咯里。但拆迁办不肯。住在咯里一辈子哒,舍不得离开撒。唉!”

列入拆迁范围的人家或商铺大多已经搬走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住户。

在老屋最后的日子。

如今黄泥街一条小巷的一个角落。

黄泥街南侧的小巷的墙面上都写满了“征”字。人们期待黄泥街的涅槃。

蓝粉墙:城内城外皆有,如今却都已不存

蓝粉墙,系老长沙街名,现不存。据说,蓝粉墙在民国之初修建黄兴路时被拆,因年代久远,它的具体位置,现在老长沙人都说不清,有人回忆大概在现在的八角亭至中山亭一带。图为俯瞰中山亭。

有意思的是,长沙城外还有一个叫“蓝粉墙”的地方,那就是开福区高源村。这个地方,在解放前叫蓝粉墙,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内也叫蓝粉墙,当时叫蓝粉墙大队。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公社体制撤销后,这个地方才叫高源村。

陈嗲,78岁,蓝粉墙原住民。目前,他一个人生活在这栋马路边的三间平房里。

长沙机床厂技校在这里已经有很多年了。它还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北中南机场集团人才培养基地和民太安集团保险公估管理学院。

高源村(蓝粉墙)属于城中村,大部分土地已经被一些单位和开发商收购。说起蓝粉墙,这里的老人都说,原来的蓝粉墙好大呢。

赤岗冲:没作街名路名,但永远存在于长沙人心中

赤岗冲,位于劳动中路与曙光南路、砂子塘路交汇处。目前,并没有哪条路、哪条街、哪条巷叫赤岗冲,它只是泛指三路交汇这一带。

古代长沙岗峦交替,湖塘星布,城廓错落其间。

民国以后,随着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山岭被推平,一些山岭则依势建起了民居和商铺,山岭名渐渐变成了街道名。赤岗冲之名,或许就是这样来的。

图中主路为劳动中路,远处正中的路为曙光南路。

政府在三路交汇处建设了“赤岗游园”。游园上面就是砂子塘路。

因三路交汇,这里是有名的交通混乱的地方。

赤岗冲属于东塘商业圈,所以,这里开发了不少楼盘。

这一带旧房子不多了,仅有的少量旧房子也被征收。

这是进一个楼盘的斜坡路旁的旧房子。看到它,总算找回了昔日赤岗的味道。

这里的电线还没入地。

赤岗冲一角。

回家。

因赤岗冲没作路名、街名,所以,在赤岗冲很难看到“赤岗冲”三个字。除了公交车站牌上有“赤岗冲”三字、在游园有“赤岗”二字外,这里是第三处可以看到“赤岗”二字的地方。

尽管赤岗冲没作路名、街名,但长沙人没有忘记它,它以“老地名”的资格,将永远存在于长沙人的心里。图为俯瞰赤岗冲一带。

其实,长沙带“色”的街名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青山祠,白沙街,白果园,白鹤巷,白鹤观,白马庙,红龙庙,红石岭,黄泥坑,黑石渡,碧湘街,碧湾街,乌春巷,紫湘园,紫竹林,紫荆街,等。可谓看不尽的“街色”,道不完的风情。图为两女子在白果园拍摄艺术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700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人文行摄
讲述旅途和生活中,你的人文遇见与发现。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阿信
创作 242 粉丝 207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5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