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T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2月14日 2018

山东 邹城 峄山

— 原创 —

邹城峄山游 峄山在山东济宁的邹城,那里是“亚圣”孟子的家乡。 峄山不高,海拔600米都不到,但史书中说它却有25亿年的历史了。 峄山是座有奇景,有文化,有底蕴的山。 历代文人墨客称它是“岱南奇观”,说它是“邹鲁秀灵”,说它层峦叠聚、古木参天、云气吞吐,是个仙境一般的地方。 还有人说,峄山的美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 泰山黄山我去过,华山至今不敢去,不知到底怎么个险法。不过,峄山山顶那个不爬就不能下山的“狗洞”和一段差不多直上直下的铁梯也实在让人足底生寒。不怕大家笑话,过这一段路时,秋外婆在顶端的大石上是趴了好一会儿后在我鼓励下才战战兢兢继续前行的。 峄山,是石蛋地貌。石蛋是这里的的特征风景。用当地或到过这里的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一座石头山。 遍布全山的花岗岩巨型石蛋石块,或单或群,无数石柱和形状各异的花岗岩滚石各各象一组组天然雕塑作品,浑然天成,又玲珑剔透 。石蛋们多姿 的身段,与周边的如画环境蔚然成为一体,也真是不枉了“神奇秀灵”四个大字对此山的赞誉。 这里,左右四顾,满目的石块石蛋石笋;石压石,石挤石,石挨石,石叠石;一路行来,满山满野满路满沟的巨石,我还真没见到过这样石天石地的阵势和景观。 印象最深的是有几块巨圆石,它们蜻蜓点水般地巍然耸立,纹丝不动。看那那岌岌可危的样子,真担心它会否被一阵狂风吹落下来? 任何山水,没有文化的背景和映衬是走不远的。 峄山之所以能登上神州十大名山榜,就像它的大哥泰山一样,它同样的古,同样的底蕴,同样的名人效应,浓浓的人文气息渗透在满山的镜像中,滿满地象要溢出来一样。 孔子来过峄山。 孔子先说“登东山而小鲁”,这个东山是峄山的别称; 后来又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是孔子的感慨,很有名气的两句话。 据说,孔子曾在此讲过学,山上有“孔子登临处”景点,也有“登东山小鲁”的山体石雕。 当然,从整体上看,峄山与泰山那“气冲霄汉”的气势是不能比的了。 由小鲁台向西约一里路,我们看到了当今最大的汉字石刻:“鳌”。 它字高15米,宽8米,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杨萱庭先生72岁时来峄山游览时被这里的风光陶醉后题字留念的,意为峄山的景与人文是独占鳌头的。 说个佚事,据说这字雕刻时是由30名能工巧匠用了整整120天才完成这一举世佳作的。 现在这“鳌”字成了峄山风景区的一号形象景点了,这照片我是冒着一点小风险才把它拍全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也来过峄城。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他除了自己留下了“秦峄山碑”的手迹外还让丞相李斯书写了一块碑文以示纪念。 始皇帝的“秦峄山碑”手迹应该湮没了,但我找到了他曾经休息的地方,像他那样横卧式的小憩了一会儿。 两位大佬都来过了,后人中的名人纷至沓来。 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王安石和苏轼等文豪名擘与帝王将相都曾登临峄山,并且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为峄山,为邹城,为山东这块土地增辉添彩了。 山上有不少的寺院道观,这也是作为一座名山的标配必备条件。各门各派的佛道尼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修庙筑观,为人间筑就一片和谐。 我们在白云宫附近问路时遇到的就是一个面目白净秀气的女僧人,她为我们指点再三后才离去。出家人真好。 我与秋外婆是从西山门进再由东山门出峄山风景区的。为了保持体力,我们从邹城到景点的来回都叫了出租车,没乘公交。尽管如此,近五个小时的游程由于山间石路石阶石梯的崎岖和陡峭,感觉实在是够呛! 白云宫有诗曰:“万转千回路不平,行来足下白云生。白云散尽人归去,山自苍苍月自明。” 峄山,一座由石蛋堆砌起来的文化山,一座把一段段历史刻写在一枚枚石蛋上的石头山。 读百卷书不如越一座山,峄山就是这么一座山。 下面我们看图吧。

谢谢观赏 (完) 2018/10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201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老T
创作 12 粉丝 8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