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妖 图/小妖 经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没有朋友可以说话的错觉? 我想大概不是错觉吧。 因为长大了,大家的需求和观念也改变了不少。小时候,玩到一起就行;长大后工作的环境,生活的圈子不一样了,很多就自然而然的因为观念有差别了,就慢慢走远了。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童年的模样 秋千荡着时光 长大的模样 压力伴着时光 某个时刻,你划着通讯录里的联系人想找个人说说话,却发现原来几百几千的好友,却找不到能把自己心里话发出去的人。 有人说,这是成长的模样。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能陪伴一生的挚友,当然没到生命的末尾,我们也不知道。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朋友的要求也从数量变成了只想要质量。 八月长安在《你好,旧时光里》写道:成长的道路上总有更新奇的事情,更有趣的新朋友,人的心灵却很小,根本装不下那么多,所以一路前行,一路抛弃。 其实有时候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可和昔日好友的关系却像变了质的头发一样,总要出现分叉,最后就顺其自然的剪掉了。 离别与重逢,是我们一生中里都会不停上演的戏码,习惯了,也就不再那么落寞了吧。 我最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上周和一朋友约出去喝咖啡吃饭,因为好友常年在国外,一年也就回来才会见两三次吧。 早期她每次回国出国都会跟我说时间,而我那时候每次都会去机场接送她;那时候感觉每次的见面都好珍贵,恨不得多腻歪在一起几天;那时候我们也会定期打个长途电话,即使长途话费很贵,可我们每次也是会打1小时以上,因为总觉得有聊不完的生活,因为总想听对方欢声笑语的声音。 可这次的见面,我却有一种时间难熬的感觉,经常觉得聊天都聊不下去的感觉,各种尬聊。而在互道再见的时候,居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奇怪吧。 “君子之交淡若水,朋友相济情谊真。 貌合神离心相远,近在咫尺似路人。”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除了淡掉的以外,友情呢,也是讲究双向的。 因为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如果有一方一直在付出,一方只是在获取而没有输出,那么这种友谊是走不到最后的。 研究者根据所有数据显示:其中只有53%的友谊是双向的,其他47%的“友谊”,都只是一厢情愿。 我们以为自己和对方是兄弟或姐妹的时候,有一天却看到,对方发了个朋友圈感慨多年好友陪伴时,九宫格的图片里,那么多人,都没有你的出现。 原来“对方没把我当朋友”这种事真的很伤人,所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朋友遍天下,终究却还是觉得孤独得不行的原因吧。 其实现在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只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些不同观念,隔了些不同的生活圈,最后有了不同方向的背道而驰。 生而为人,我们都在靠各种关系维持着彼此的生活,但是朋友啊,真的是在质不在量。 朋友不是先来的人或者认识最久的人。 而是那个来了以后再也没打算走的人。 友情这东西,有时候真的比爱情更真实更靠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