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扬州堪称瘦
2018-11-15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原名保障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总面积2000亩,水上面积700亩,游览区面积100公顷。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1988年瘦西湖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乾隆年间,盐商江鹤亭等于扬州城外保障湖(即今瘦西湖)一带建立离宫别苑迎驾。一日乾隆游览瘦西湖,垂钓兴起,于是于吹台处垂钓。苦于皇帝垂钓半晌仍无鱼上钩,皇帝尴尬异常,诸盐商遣人携活龙鱼到水下,将龙鱼挂于勾上,于是勾落鱼起,皇帝异常开心。但只钓上龙鱼,皇帝心有疑虑,宠臣和珅引用明代谢缙对联答复皇帝:“凡夫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鱼”,皇帝大悦。

82年刘海粟老先生畅游瘦西湖,游至吹台,听说乾隆皇帝曾于此垂钓,故根据典故,为此处改名钓鱼台,并留下墨宝,从此以后,瘦西湖将吹台改名钓鱼台。

五亭桥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国家5A级景区——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内,是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五亭桥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又叫莲花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

五亭桥清秀的桥身和雄伟的桥基,搭配得非常和谐,看上去十分美观。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来扬州,去瘦西湖荡舟,看看这座古老又秀美的五亭桥。

桥的造型秀丽,五个亭子,一个在中间,四个各两边,亭与亭之间回廊相连。中间的亭子是两层屋檐,两边的亭子是一层屋檐,上面有宝顶,四角上翘。宝顶是黄色的琉璃瓦,配上白色栏杆,亭子和回廊里绘有彩色的精美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每个桥洞都倒映着月亮,真是一幅奇妙的图画。


浩哥向兰渚;(徐彦伯) 把钓待秋风。(杜甫) 上联出自唐徐彦伯《赠刘舍人古意》诗,下联出自唐杜甫诗:“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联中春“兰”、“秋风”点明季节。兰香时节放歌,秋风乍起垂钓,均为舒心乐事,无不切合时令。“浩哥”、“把钓”,一动一静;此“向”,彼“待”,各具情态。联语如绘,风雅传神。下联暗扣台名。《扬州览胜录》说:“游人到此,颇有濠上观鱼之乐。”




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后,扬州盐业衰退,湖上园林也逐渐萧条荒废。 瘦西湖北段(九曲池至熙春台)为唐罗城西城濠一线而东,清乾隆二十二年治理开浚为莲花埂新河;南段(小金山至大虹桥通二道河一线)为宋大城西城濠;中段(莲花桥至小金山)为清雍正十年知府尹会一、乾隆二十二年巡盐御史高恒先后主持开浚,莲花桥西称莲花埂新河并建莲花桥。 瘦西湖在太平天国时期经历战乱,残破不堪,光绪年间恢复了五亭桥,小金山。 民国九年,乡绅陈臣朔在五亭桥东侧建凫庄。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1958年12月扬州市人民委员会制定瘦西湖水库规划,发动群众开挖瘦西湖,后停工未成。 1980年春,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像回扬巡展,市革命委员会发动单位集资,组织郊区农民全面疏浚北城河西段(新北门以西)至大明寺山脚下约4公里河床,并拓宽莲花桥至熙春台一段湖面,挖土6.2万立方米。后又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


在古代,神州大地曾同时分布有36个西湖,至今,仍存31个:它们是杭州西湖、福州西湖、海口西湖、兰州西湖、青岛小西湖、沈阳西湖、桂林西湖、广东潮州西湖、惠州西湖、湛江雷州西湖、南昌西湖、扬州瘦西湖、安徽阜阳颖州西湖、建德严州西湖、寿昌西湖、海盐西湖、九江都昌西湖、河南许昌西湖、商丘睢县西湖、湖南衡阳西湖、湖南耒阳西湖、常德津市西湖、湖北天门西湖、自贡富顺西湖、江苏徐州云龙湖、济南大明湖、宁波月湖、武汉西北湖、北京昆明湖和北京莲花池、昆明翠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