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R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11月13日 2018

去石库门寻屋里厢记忆

— 原创 —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这种住宅建筑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住宅大部按一户人家设计,“一客堂两厢房,上下两层”,这是典型结构,以后在楼顶的尖顶部位又增加“假三层”(俗称”三层阁”),而背阴部位的楼梯转角处小间为“亭子间”

“屋里厢”是道地的上海话,意思是“家”;这对于每一个上海人来说,都是一个让人感觉由衷温暖的字眼。大多数上海人在石库门房子里出生、长大。随着石库门的逐渐消逝,如今新天地的“石库门.屋里厢”博物馆给了我们一个缅怀老上海,追寻历史回忆的好去处

它是由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单户石库门老房子保留、改造而成。主要展示房间七间,分别是客堂间、书房、老人房、主人房、女儿房、儿子房、灶披间,以一个石库门家庭的故事,贯穿参观始终。它展示了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文化,重现了当年上海人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走进大门便是一个天井

天井后面为客厅 (上海人叫“客堂间”)

客堂间位于一楼正中,这里是全家人的公共起居室,也是接待客人举行仪式的场所,其装饰设计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典风格

一楼前厢房是男主人的书房,这里有着风格气质与上世纪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相当的配置

桌子上放有毛笔、纸本、屋主人的相片以及一台黑色的老式打印机和一盏极具时代特色的绿罩台灯

传统的拨盘电话被挂置在一侧的墙壁上,旁边是用来记录号码的通讯簿

同是书房的北侧空间,则放置了皮质沙发套件,平日里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在这儿高谈阔论

茶几上的水壶和香烟盒十分贴合那个年代的风格与特色

书橱里存放着排列整齐的各类书籍

一楼后厢房是长辈的卧室,从木质架子床、帷幔、古典式梳妆台可以看到宁波典型的家具摆设

在一楼的最北侧是整座石库门老屋的厨房,十分真实地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后厨光景

结束了一楼的参观,我拾级而上,顺着木质楼梯走向二楼

位于楼梯转弯处的一小房间便是“亭子间”,它通常朝北。由于冬冷夏热,房间面积又小,因此常常被主人出租以增加收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不少追求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到魔都来寻找新的生活,靠卖写作文谋生,经济上的窘迫使得他们只能住在亭子间里,许多著名文学家如鲁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丰子恺等都曾经租住过石库门的亭子间 这些文人不仅住在亭子间,他们的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文学”之称

来到二楼,这里是屋主人夫妻二人的卧室

梳妆台上摆放着精致的“百雀灵”胭脂、用了一半的“雅霜”和镶着翡翠的发簪及开启的饰品盒,一旁的大留声机放着轻快的音乐

简易的手摇缝纫机

屋内还置有一张小小的餐桌,供两人食用早点或下午茶之类的

一张泛黄破旧的申报仿佛见证了数十年逝去的岁月,而傍边的金丝边眼镜,似乎也洞察了这世间百态

隔壁是儿子的房间,看起来还是中学生,桌上有当年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字典等,以及竹蜻蜓、陀螺、风筝等流行玩具

女儿房中还贴着民国时期的明星海报,梳妆台上的化妆品依旧摆放得整整齐齐,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

无论走进哪间房间,所见之处都是那么逼真形象,仿佛是还原历史一般,让人犹如亲身经历这间房屋主人当年的生活。倘佯其中,可谓有限空间,无限暇思,使人在离开博物馆时生出了恍如隔世的迷茫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666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GMR
创作 408 粉丝 119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