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歌曲·《卢沟谣》
卢沟桥——国家A A A A 景区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即为乾隆书卢沟桥诗。卢沟桥雄浑优雅,古朴端庄,建筑特色与艺术审美兼备,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把酒凌风古往今来皆过客,凭栏远望水色山光尽乡情
“把酒凌风古往今来皆过客,凭栏远望水色山光尽乡情”,矗立于卢沟桥头的“卢沟赏月”的这幅对联,写尽千百年卢沟桥夜景的妩媚动人。“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 ”路过卢沟桥的乾隆皇帝的这一句题诗,又为卢沟桥平添了几分诗意与古典。




秋夜沉沉,月色倒影,在卢沟桥赏月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滔滔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粼粼波光;银辉映衬下的汉白玉望柱、栏板,以及大小石狮,在皎洁月光的笼罩下更显得风度翩翩、绰约动人,举头远望,银月如玉,凌空而悬,令人心旷神怡。但若要论及真正的美景,那还得等到后半夜,当晓月高挂西天,晨光微熹,极目薄雾疏星,晓月如梦如幻。迎面的山上月色清清,更显得山体楚楚动人、如入仙境。

























伫立卢沟桥上,思绪穿越千年。回溯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当时卢沟桥最著名的特点便是“一天三月”,即天上一个,卢沟桥南北两侧各倒映一个月亮。在朝气朦胧之际,远处的京城若隐若现,天边的云翳忽远忽近,玉白的石桥泛着清冷的光,奔流的河水拍岸而过,这样略带孤独与幽冷的意境,如梦如画,充斥着诗意的美感,仿佛也唯有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的魅力所在。









无尽石狮
天下名桥各有所长,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具风韵,誉满中外,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观。 卢沟桥的石狮有雌雄之分,难以分辨。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总计有石狮501只。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极为生动的描绘:它们“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 ——乾隆


远处的新桥




































卢沟古桥,历经数百年风雨,巍然耸立在永定河上,神态各异的狮子,静静地看着朝代的更替,风云的变换。它们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载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传承着历史,警醒着后人。向勤劳智慧的桥梁建造者们致敬!向历史致敬! ——2018.10.27傍晚摄于卢沟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