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留痕】云南农垦的朋友们(八) 知青眼中的老场长王文希 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原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老场长王文希的大女儿王东江和女婿林冬来访。王文希和他的爱人林爱莲共生了7个女儿,号称七丫,其中两个不幸早夭,留下来的有五个丫,王东江是大丫,小时候曾经来我们疆锋五队劳动,当时只有13岁,许多同学还记得她小时候的模样。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东江说:“我是68年停课,在疆锋5队劳动一年,与北京55名知青一起劳动、生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光阴似箭,时光匆匆,一晃几十年不在,如今我们都已老了,能在大理与你们相见,又唤起了曾经的记忆,砍坝、编草排、破竹巴、盖茅屋、挖梯田、种橡胶……苦中有乐!”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她也有65岁了,几十年未见,相见甚欢。 交谈与合影中我发现,东江越长越像他父亲,我们的老场长王文希了,把他们父女俩的照片放在一起,简直是酷似。
老场长是当时农场中年龄比较大的干部,50年代云南农垦初建,从广东农垦调了一批干部,以局长省农垦局局长江洪洲为首,王文希是其中之一,来自广东湛江。他的大女儿东江的名字是父亲的籍贯山东和母亲的籍贯湛江的组合。在我的记忆中,老场长虽然年纪已经大了,却总是卷着裤腿、带着草帽行走在生产队、田间和橡胶林地的形象;是在田间地头召开现场会,慷慨激昂地讲开荒、讲定植、讲育苗、讲管理、讲割胶,讲橡胶生产的各个环节,讲生产技术,唯独很少或者干脆不讲政*治,不讲阶级斗争,这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是很少见的。反正他有他的说法,他是分管生产的。但他不是不关注人,经常了解知青的思想和生活,帮助知青解决实际问题。 一些当年的知青朋友看到我有关东江和林东来访的文字和照片,都想起老场长,留下深情的感言。 上海知青蔡家顺说:看到东江,就想起王文希老场长。她是王家七丫中长得最像王场长的,也是老王最钟爱的千金。作为革命前辈和农垦功臣,他们这一代比我们吃了更多的苦,怀念王文希场长!祝他的后人安好! 也是上海的吴鹤翔说:王文希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农场老领导,在刚到农场不久,他曾头戴草帽,扛着把砍刀(锄头?),脚踏一辆旧单车,来到我所在的新建风光八队,没人陪同,到连队后也没让领导班子或职工集合听他指示或讲话,而是径直上山看连队周边刚开垦的山地,开饭时到伙房看知青们打饭用餐,我们大家甚至没意识到他是一位农场的领导。之后我调农场部后,近距离接触多了,特别是在我担任农场党委秘书后有机会了解他对农场生产、人事等工作的态度意见后,对他的个性和为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赞赏,虽说我不在他管辖的部门工作,但他对我的工作也给予了支持和认可。我离开云南后在1993年元月第一次返滇,听说王场长病重住延安医院,我即与同行的金家林、江宜手持鲜花去探望,见面时彼此都十分感慨,老场长还提起精神说了不少话。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最后一面,离开时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唯有目光对视慢慢离开。我和王场长的小孩没有什么往来,但知道几位都生活安稳幸福,从你发的照片中看到酷似老场长的大丫和女婿健康幸福,既感慨,又欣慰。若按“人生七十古来稀”而论,我们可不说人生苦短,只是叹人生太忙碌,时光太局促,我们没能对以往的岁月作更多的品尝和回味,只能留下一串匆匆且模糊的脚印了。 孙向荣说:女儿长得像父亲,照片收藏了。2008年12月,东风农场建场50周年场庆时林爱莲带女儿回东风,我和金家林夫妇前去拜访,在她家吃了晚餐。那时林会计变化不大,和我们在二团机关工作时差不多。 昆明知青黄建国说:林冬、东江来访,真是难得的相聚!老场长的几个孩子,大丫东江和三丫见得多一点,大女婿林冬也见过,喻可英与他们更熟一点,记得林冬那时很帅,从医,后在总局、热机厂呆过。夫人林爱莲,没有官太太架子,微笑常在脸上,与大家处得很好。王文希老场长是农垦、东风的有功之臣,直接与他接触不多,但记得很清晰,个子高,有油肚,威严样,性子直。他给我留下的,不是打官腔的形象,而是爱说大白话、大实话;不是居高临下的形象,而是注意体恤下属;不是炮筒子的形象,而是爱憎分明。有说他霸道的,恐怕主要还是他坦诚、直率、有原则性,当然火气大了一点、方法简单了一点的时候也有。老场长懂生产、经营、管理,作风深入、实在、正派。抓生产多,这在当时是“唯生产力论”。雨过天晴后来看,其实那是他的职责,而且“发展才是硬道理。”同许多老领导、老农垦一样,老场长的音容笑貌,长留于我们心中。 重庆知青陈际瓦说:看龙江《老场长女儿来访》一文,就想起老场长王文希家二、三事。老场长王文希给人的印象是为人正直,性格直爽,说话坦诚,做事认真。在场里他分管生产和行政,经常深入基层连队,走进田间地头,查看㬵园胶苗。清晨还没到上班时间,就能看到他背上草帽穿上凉鞋,带上生产科的几位同志下连队去了。到边沿分场就坐上场里唯一的旧吉部车或杜三(重庆知青)开的三轮摩托车,那时他也近六十的人了,一天下来也让他累得够呛呀。东风农场先进典型四川知青刘红鹰告诉我,王文希场长多次到她的㬵林进行指导,帮助总结提升。王场长不仅懂生产也善管理,我曾听在生产科工作的昆明知青王瑞林说,王文希场长非常重视统计工作,经常检查生产统计报表,绝不允许造假做假。场长夫人林爱莲在场部的财务科担任会计,工作极其认真,管帐如管家,对财务报销是笔笔清楚,每次报帐都得严格检查,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王文希场长家五个丫头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丫。大丫在外地工作,三丫就充老大,爸爸妈妈工作忙,里里外外由三丫当家,她在场机务队工作,跟着师傅学技术认真钻研业务。常常看着她风风火火,长脚长手,走起路来一溜烟......虽然农场那些人那些事儿已远离我们四十多年了,但农场的那些老领导老同志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的品格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他的女儿东江说:从小跟我爸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他经常到生产队蹲点,一去一般都不少于一星期,偶尔在家,也是他上班我们上学,只是后来几年里因为生病来昆住院才算得是朝夕相处了,可那时已经是生活不能自理了。 1993年,老场长王文希走了,东江说,父亲走得早,真的没过几天好日子。一直以来父亲没给他们留下什么,甚至连农场的回忆录里也没留下多少他的印迹,心里难免有些感伤。 为怀念老场长,我想要几张王文希的照片。东江翻箱倒柜才找出两张,一张是前面他单独的那张,其实他没有自己单独的头像照片,这张是当初与他人的合照,去世后家人拿到相馆剪裁处理后放大作遗像用的。还有一张是与家人的合影,五个丫上面还少了两个,只有三个。东江有些酸楚地告诉我,她爸一生也没照过几张像,当年因一直生病在昆明住院,等回东风搬家时许多东西都被白蚁吞噬,其中就包括原本就不多的几张照片。 这就是我们的前辈,一位老农垦的人生。他的真实写照没有留在照片上,却留在东风农场的土地上,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老场长王文希与家人的合影:
王东江、林冬夫妇在大理:







(本文图片除在我家的两张外,其余为王东江提供)
感谢东江和她的母亲林爱莲,这是她又从母亲处找到的照片,现补充如下。
这是王文希当年去大寨学习时到北京天安门留影:

在医院中的夫妻合影:

东江说,这是71岁生日,我的五个舅舅专程从广东过来看望,在医院里给他过了我记忆中唯一的一次最快乐的生日(因他从不过生日):

在医院过71岁生日:

又有知青朋友李莉补充照片:

以上照片为和当时的场书记一起查看橡胶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