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掠影
2018-10-8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甘肃省, 形状犹如一支如意, 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 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 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金城府——也就是现在的兰州。 两千年云烟聚散,直到今天,尽管当年的四郡变成了如今的河西5座城市,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其中四座城市的名称依旧没有改变——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





汉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而被迫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这个防御体系在当时被称为河西汉塞,它由烽燧、城障、坞院、出入境关卡等组成。 它们不仅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御线,而且还是交通线和供给线。汉帝国中央政府的邮驿系统也随之延伸至酒泉、鄯善、楼兰境内。 河西汉塞因此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边塞建筑。 河西走廊也是今天汉长城分布最集中、保持最好的地区。 这些长城烽燧在河西大地上纵横伸展,两千年来始终屹立在戈壁风沙的苍茫岁月之中,见证着汉帝国对这条战略通道的宏大经略。





嘉峪关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武威郡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不知道现在的武威人还有多少汉将的容颜?






张掖郡 不知道张骞出使西域时候,这里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五彩斑斓,带着使命的张骞应该不会像我们这般闲情逸致吧!












河西走廊像一只巨臂,勇猛万里自信地伸入西域,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整体实力一分为二,减弱了他们对抗中原王朝的能力,促进了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统一。而且,在西域,它奇迹般地长出了两个只手,一南一北,将今天的新疆地区温情也有力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新疆成为祖国永远都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古丝绸之路正是从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分别从阳关与玉门关进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为古丝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非欧三大洲的物质贸易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摄影:阿布Bree 文字:部分选自网络 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