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五大禅林之龙泉寺
2018-10-7千山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20公里的千山北沟东部,为千山五大禅林中现存最大的佛寺。寺院奇峰环抱,古松成林,向以历史悠久、建筑得体、布局与自然景色和谐而著称。相传龙泉之名来源有四,一曰毗卢殿前石隙有泉,涓涓细流弯曲似龙,故名;二曰寺中心泉水常年潺流,如“龙涎吐水”,故名;三曰寺前为照山,后为靠山,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泉出自小山脉以北佛堂基下,山与泉合名为龙泉;四曰唐太宗东征,驻跸千山,钦过此水,故名龙泉。



龙泉寺历史悠久,相传创建于南北朝(公元五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千山志》记载,佛教僧侣于南北朝时期进入千山后,部分僧侣起初栖身于极乐洞,后于极乐洞之侧建小寺。俗话说:“唐修庙、辽建塔。”到了唐代,僧众于极乐洞东北50米处悬崖下,靠陡壁筑堰造坪,修建一个罗汉洞和一座小佛堂,庙宇建筑初具雏形。相传龙泉寺开山祖师为唐真如法师(生卒不详)。现存的众多碑文都留下了唐代修建庙宇的记载,千山五大禅林均建于此时期,由此历代均加重修。依据各种史志记载和建筑情况看,龙泉寺在金、元之前规模是不大的。金、元时期,是千山佛教发展的一个高潮,寺庙建筑达到相当规模,龙泉寺也初具千山五大禅林之首的风范。





进入千山龙泉北谷可见龙泉寺雄伟壮观的山门,上刻“敕建龙泉”四个大字。这是明神宗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四月重修“龙泉寺”的御笔亲题,这些都是历代增修千山诸庙的历史印证。龙泉寺大规模兴建是在明代以后。据有关史料记载,明隆庆五年,在罗汉洞和佛堂旧基修建如来堂(今毗卢殿),东西两厢修建禅堂、斋堂各一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如来堂下(今大雄宝殿处)修建殿宇5间及配房,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藏经阁,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修建东殿3间。可见,龙泉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法王殿、禅堂、斋堂及配殿等均建于明代。根据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除明世宗外(明世宗崇信道教),别的皇帝都推崇佛教。尤其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其母慈圣皇太后。明神宗的生母姓李,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皇帝。
神宗即位后,尊母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加尊号曰“宣文”。四十二年崩,谥曰“孝文”。李氏早年丧夫,宫廷中的生活又充满了凶险,李太后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在她主政期间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推崇佛教。明万历十二年,感龙泉寺高僧之德和弘扬佛法之功,慈圣皇太后宣旨:将宋版大藏经637函,计678卷,赐予千山龙泉寺。同时赐铜铸金莲花坐佛像一尊,高1.4米,重300斤,从此成为龙泉寺镇寺之宝。在李太后的推崇下,当时龙泉寺的知名度和香火达到鼎盛,名震中原,冠绝关东。
进入清代以后,龙泉寺依然风光无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两廊及客堂和后佛堂。至此,龙泉寺始具今日之规模。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玄烨)亲率皇后、太子及诸王、大臣、侍卫等万余人,由盛京(今沈阳)到辽阳(当时千山归辽阳管辖),游览千山龙泉寺等寺庙,并留下赞美龙泉寺的诗章。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作为顾问,随康熙皇帝一起游览龙泉寺。这是有文字记载游览千山的第一个外国人。但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微,佛教不振,龙泉寺也概莫能外。
据现存清朝重修碑记载,龙泉寺自唐始建以来,历代均加重修,现有大小建筑二十幢左右。主体建筑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平台分为三层。第一层有法王殿、斋堂、客堂;第二层为观音庙和东、西配殿;第三层为大雄宝殿。这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其余建筑,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弥勒殿、韦驮殿、毗卢殿、西阁、后殿、僧房等,则依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地分布在主体建筑群四周。


日伪占领千山时期,龙泉寺的文物遭到日寇的破坏和盗夺。如毁坏龙泉寺“屏藩独峙”之摩崖,大量掠夺龙泉寺之楹联、匾额、古佛和字画等精品。

除极具空间组织特色的寺庙古建外,寺内的大量摩崖石刻也极大地丰富了龙泉寺的宗教历史和文化。
1. 漱琼

楷书,盛泰宇书。刻于龙泉寺石门左崖峭壁。《辽阳县志》载:“漱琼二字下刻皇明隆庆三载赐进士第寻辽侍御苏□盛泰宇书。”然现存于龙泉寺的“漱琼”摩崖款识仅为“泰宇书”,且字体拙劣,疑为原款识漫漶不清,后人重刻,而仅刻“泰宇书”三字。
刘伟华《千华山志》卷三《胜迹》中释“漱琼”云:“龙泉石门左崖,大书‘漱琼’二字,系明巡辽侍御盛泰宇所题。字高与人齐,刻镂甚深,泉流下注,漱石作振玉声。……寺僧修聪诵曰:‘龙泉声吐流如漱,洞明天朗,光照若琼。夫琼,赤玉也。此山之石皆赤色,水从石窦出,故云。’”刘伟华复按曰:“龙泉‘漱琼’,似取陆机诗‘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意。”
“漱琼”之义,龙泉寺僧修聪及刘伟华皆言龙泉寺泉水流动之貌。盛泰宇做何典故已不知,然刘伟华取陆机诗意则更见“漱琼”之雅。
2. 吐符应生

明代摩崖石刻,楷书,盛泰宇书。横刻于龙泉寺毗卢殿后弥勒峰峭壁上。刘伟华释龙泉胜迹“吐符应生”云:“寺后罗汉堂北山石崖横刻‘吐符应生’臂窠大字四,为明侍御盛泰宇书。题下嵌青石刻一方,系雍正九年壬子某氏刻,解释四字意义。惟文字剥蚀,漫灭殆尽。”
据载,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后,居须弥山兜率宫中为未来世界的佛祖,在现世统管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具有惩恶扬善,护法安僧,祛灾赐福,普渡众生的佛力。相传,一次弥勒佛云游名山大川后,见千山风光秀丽,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在千山绣莲台一睡就是三千年。他睡觉的地方就形成了天然的弥勒大佛。弥勒佛醒后还恋恋不舍,又在龙泉寺后山坐了三百年,又形成一处天然的弥勒佛像。现今在龙泉寺后山毗卢殿北有一座高30余米的山峰,上下浑然一体,积石而成,峰头微向前倾,远望如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捧腹而坐,轮廓清晰,故称“弥勒峰”。高耸的峰壁上刻有“吐符应生”四个大字。
前人释“吐符应生”,盖有三说。
其一,清人王尔烈以为“吐符应生”为“吐符降神”之意。其于《吐符应生》诗中云:“四大字在龙泉寺主峰,明隆庆三载巡辽侍御盛泰宇题刻。考蔡伯喈《陈太邱碑铭》:‘峨峨崇岳,吐符降神’。盛公所题,义盖本此。前此,唯五峰道人《十六景诗序》,知其大意,亦未详所出。而且以本朝列圣龙飞,群贤虎步当之。余谓盛侍御系明臣,不过形容山之灵秀,至我朝真人勃兴震旦,又非崧生岳降之可比矣。绣衣题刻郁崇冈,铁画端岩历岁长。降岳文宗诗大雅,吐符词铸蔡中郎。应惊翠巘横坤轴,岂识飞神出震方。注目峰头思一解,濯缨泉水目汤汤。”王氏复又改《吐符应生》诗云:“摩崖深刻字青苍,三百年来义莫详。降岳文宗周大雅,吐符词铸汉中郎。峰头日早扶桑近,石窦泉高玉井旁。星使徒惊神秀在,岂知王业肇东方。”
其二,清人周僖以河洛图书释“吐符应生”为“龟吐地符,而龙泉应水之一数而生”之意。周僖著《解于十六景图本》云:丁卯孟夏,偕襄平梁半农、张星辉、李耀亭作千山游,寓居龙泉寺。寺之正北龙泉出焉。其西北巨石上刻“吐符应生”四字,下嵌青石为之注解。愚按河洛图书解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书感地。符者,洛书也。洛书一数生水,此泉曰龙泉。其东有龟石,盖取于龟吐地符,而龙泉应水之一数而生欤。夫古人留题,既不能起古人而问之,后人代为拟议,则深者见深,浅者见浅矣。青石所刻,其殆见道之言乎?余固浅者也,所见如是,请志之以俟高明,正其谬误则幸甚。同治六年四月,古临溟怡园周僖记。”
其三,清代龙泉寺僧人修聪释“吐符应生”为取说文象形会意,隐喻“龙泉”之意。《辽阳县志》卷六《古迹名胜》释“吐符应生”云:“……明巡辽侍御盛泰宇书,解者莫宗一是。僧修聪曰:“此非佛祖真言,亦非神仙隐语。法本说文象形、会意,左右开合、上下断续,化二成四,显然易见,分别言之:声音流露曰吐,委曲飞扬曰符,问答报告曰应,水性活泼曰生。符字象形,余皆会意。开者,合之;断者,续之。四复为二。前二字左右释也,后二字上下释也。”于修聪此说,《辽阳县志》亦评曰:“此解愈费解矣,应以‘天吐奇符应生圣贤’之说为是。
对于以上诸说,清人缪润绂认为,“四字释义,以周怡园解为最,王瑶峰次之,至修聪说支离蔓延,了不足取。”缪润绂亦有三首诗赞“吐符应生”,其一为:“大力盘旋笔有神,鸿题高勒石嶙峋。吐符毕竟关何意,疑案长留待解人”;其二为:“巨石如屏半藓埋,嵌空四字写摩崖。苞符秘奥从谁解?不解何如解更佳”;其三为:“摩崖书法掞天才,生应何符语费猜。元秘要将疑案破,除非再起古人来(四字为明侍御盛泰宇书,解者纷纷,莫衷一是)。”对于摩崖含义,主张毋须刻意作解。
3. 龙泉洞天


明代摩崖石刻,行楷书,胡文举所书。横刻于龙泉寺二道山门南峭壁上。款识为:“闵人胡文举书”。刘伟华于《千华山志》记曰:“寺漱琼峰下之门为石门,门右峭壁横刻‘龙泉洞天’四大字,明御史胡公所题。”
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云:“太史公云:大荒之内,名山五千,其间五岳作镇,十山为佐。又《龟山玉经》云:十天之内,有洞天三十六,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岳,三岛十洲,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镇诸山。”洞天为道教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龙泉洞天”书者胡文举,字道乡,福建闽县人,明嘉靖四年乙酉科举人,官御史。据江苏《丰县志》所记,胡文举曾于嘉靖五年开始任丰县儒学教谕之职。又《辽阳州志》记曰:“嘉靖御史胡文举建辽左书院一,习武书院一,社学六,后皆废。”
对照胡文举任职及相关形状,《辽阳县志》言“龙泉洞天”为“明侍御胡所题”,显系讹误,而《千山楹联匾额摩崖注释》亦讹其说。溯其原本,当以刘伟华所言“明御史胡公所题”为确。
4. 屏藩独峙



清代摩崖石刻,楷书,徐庆璋书。横刻于龙泉寺峭壁上。石刻款云:“甲午之冬,倭夷犯辽,大军未集,予号召乡勇,独扼凶锋,幸叨天子威灵,得保危城。今和议已成,江山如故。游览至此,见斯石挺然独立,障蔽千山,因题四字,以致感云。光绪二十二年十月既望,古越徐庆璋题。”
按,《诗·大雅·板》云:“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郑玄笺云:“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屏藩垣翰,为辅弼,无疏远之。”“屏藩”盖为卫国重臣之喻,而“屏藩独峙”刻石亦为徐庆璋甲午间于辽海地区抗击日军,并取得胜利的见证。
徐庆璋,字玙斋,浙江山阴县人。“初佐都兴阿戎幕,累保知县,历任奉天宽甸、盖平、义州,晋兴京同知。所历多善政。……光绪二十年,由凤凰厅调辽阳知州。值中日战亟,省东南各县相继沦陷。仅辽阳为盛京门户,赖先事筹备。募饷练兵,号镇东军,沿边设防。自辽阳而岫岩、海城、复县三千六百村士民,编团数万人,以辽南吉峒徐珍为练长,勒以兵法。日兵至,庆璋语众曰:“敌迫矣!援师未集,汝等自为计,毋与我偕亡。我死,分也!”众感奋,皆请杀敌,遂迭败日兵,俘百数十人。战守历五越月。长顺、依克唐阿方督战,皆倚以为重,屡诏嘉奖。”
关于徐庆璋率军民抗击日寇侵辽之事,《辽阳市志》也有详尽的记载。“……二月十八日,徐庆璋获悉日军第一路军调来援军经凤凰城,绕道出摩天岭,谋攻辽阳,便一面向清廷告急,一面请陈提抽调守岭之兵至河栏沟,徐庆璋督队回防辽阳东南,并约奉军前敌营务处涂景涛与乡团共守兴隆沟、七通碑、六道河等地。同时调出部分兵力支援辽阳至岫岩一带的南分水岭守军。二月二十四日,涂景涛兵团刚到兴隆沟岭上,日军便偷袭过来。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大部队袭来。涂景涛之军抢占山头,据险防守,日军过石虎沟时,两山伏兵举枪齐放,毙日军甚多。涂景涛通过镇东军营务委员俞家麒传谕练长庞长兴、韩文祥、钟进学等召集团勇乘机举火夜袭,日军大惊,自相践踏,伤亡百余人。二月二十六日,日军从兴隆沟南、八盘岭分路来犯,俞凤翔率部入八盘岭将日军击退,即令魁福守八盘岭,继续阻截日军侵犯辽阳城区之路。为了加强力量,徐庆璋调海城之军齐玉春、王良臣两营回援,刚到岭上,日军已到岭下,俞凤翔与将士拼死还击,并急速出兵夜截日军中路,日酋尚荣战死,日军后退十余里,伤亡五六百人。与此同时,日军第一军顺达莲河而下,辽阳危急。清廷命长顺、依克唐阿等军合力救辽阳。陈提部于老君堂(今属下达河乡下涧村)设伏,杀伤日军三十余人。三月初,日军连犯辽阳,皆不得逞。”


另外,不得不说说王尔烈与千山和龙泉寺的渊源。乾隆十四年( 1749 年), 18 岁的王尔烈负笈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从此王尔烈与龙泉寺留下了终身之缘。


千山龙泉寺西阁学堂坐落在龙泉寺净瓶峰北人造平台上,为民式建筑的瓦室三楹,檐下有长廊,两侧建有两幢列脊钻尖式小阁,中为别致庭院。阁前瓶峰对峙 ,峰尖与阁尖齐举;阁后万松簇拥,风声与涛声共鸣。西阁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初期规模很小,只有3间,雅称书房,后经屡次扩建,规模日大,成为清代千山两书院之一。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又名仲方),祖籍河南,明末举家北迁,定居于辽阳城南 15 公里的风水沟。王尔烈一七二七年生于辽阳州(今辽阳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祖父名天䘵,清雍正时官邢部。父亲缙,授直隶深州学正。王尔烈“少年承蒙家训,性行纯静,笃于孝友。”(辽阳县志)。王尔烈工诗文,善书法,被推为“辽阳第一书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王尔烈考取进士,获进士二甲第一名,同年入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步入仕途后,王尔烈先为四库全书处纂修、三通馆编纂,后累官至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少卿等职。王尔烈的文采、名气及威望,与当时的刘墉、纪晓岚并驾齐驱,毫不逊色。三人亦友情笃厚,史称三人为清中叶“三奇才”。

嘉庆四年(1799年),王尔烈辞官归隐,以大理寺少卿衔出任沈阳书院掌院。两年后卒于家乡,享年73岁。 “耕田为本,读书为尚。居官莫狂,为民莫惘。本事吃粮,筋力求裳。豆腐家长,不可奸商。”这是王尔烈留给子孙的遗训。王尔烈谢世前,乃自挽一联:“戊申来也,一身负重叩天地,向虚向幻茫茫日;辛酉去矣,两肩卸任慰河山,归真归本绵绵年。”王尔烈死后葬在辽阳城南风水沟老屯豆腐浆岭中峰下祖茔。若干年后,其后人将王尔烈墓迁到庄河县太平山村太平山麓。因兵荒战乱和几经迁徙,现王尔烈墓已不知所踪。
退职后,四月初四至四月十二,王尔烈与友同游千山,写下三首诗,待回到住处西阁时,遂写于纸上,留给龙泉寺方丈元空法师。 王尔烈的这三首诗是: 《祖越寺》 峰外奇峰松上松,仙踪应向此间逢。 穿林风劲来香象,护洞云深卧蛰龙。 玉匣流传黄帝事,青城作佛丈人封。 昔人自有看山眼,五岳何难一腹容。 《龙泉寺》 鸟引花迎到寺门,翠屏环拥绀宫尊。 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图画存。 绝壁时悬云外屋,怪松皆走石间根。 来游定向西堂宿,琼岛虚舟惬梦魂。 《来鹤亭》 襄平城郭近山垠,丁令威来华表存。 五刹不闻留姓字,千年何处觅儿孙。 灵波渺渺云烟幻,僧塔累累草木繁。 谁共青山不生灭,鹤来应为问真源。

还有,龙泉寺的诸多宗教古迹和秀丽风光,也使人流连忘返。流传较为著名的龙泉十六景为:松门塔影、讲台松风、瓶峰晨翠、螺峰夜月、吐符应生、龟石朝日、蟠石龙松、象山晴雪、狮口钟声、石门弥勒、龙泉演梵、石径梨花、悟公塔院、西阁客灯、鼓亭落日、万松主照。













“法水长流”。 龙泉寺十六景之一。 为清皇室豫亲王后裔裕瑞所书,以示佛法永传,是寺僧愿将入山者尘心洗净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