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人故居,这些故居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开放与包容的社会环境,对一个能接纳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生活方式的城市发展起到优化作用。
上海便是很典型的优化组合城市。
徐光启(1562年-1633年),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九间楼位于原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晚年旧居。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时的住所,他们在这里为了国家并肩战斗,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始建于1920年。
宋庆龄在故居写下了《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呼吁联合国成立国际儿童基金会》等著作。
徐汇区东平路,一条寂静的小马路留下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
东平路9号,爱庐坐落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内。为三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
淮海中路1517号:这座住宅最初由一位德国商人于1900年建造。盛宣怀于1912年购入后,这里便被称为“盛宣怀住宅”。这栋建筑见证了上海近代的历史变迁,先后成为过国民政府要员的宅邸、上海市高教局办公地。
盛宣怀的生平与实业成就 盛宣怀(1844-1916)通过洋务运动缔造商业帝国,包括: 1,实业首创 创办中国首家商业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 构建汉冶萍煤铁联合体,开启近代重工业体系。 主持修建首条南北铁路干线(1898年京汉铁路) 2,金融突破 创办中国首家商业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 构建汉冶萍煤铁联合体,开启近代重工业体系。
3,教育遗产 创立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 创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4,财富规模 1916年遗产估值1349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38%。
1949年下半年,邓小平、陈毅两家曾入住此楼。1954年贺子珍从前苏联回国就医,后寓居在这栋住宅之内,她在这所花园住宅中一住就是30年,直到1984年病故。
白公馆位于上海市汾阳路150号,始建于1919年,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属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1937年被日伪政权占用,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收,1946年起成为白崇禧将军官邸。
1949年白氏家族迁台后,建筑先后作为上海中国画院、上海越剧院办公场所。(不对外开放)
虹口区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
鲁迅于1933年至1936年在此居住并创作了《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等作品。
徐汇区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此处是巴金完成《团圆》《往事与随想》等作品的地方,现对公众开放,是文学爱好者必访之地。
中國唯一被稱得上財團的家族 康平路荣毅仁故居:百年洋房
建国西路296号一处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历史保护建筑曾是荣毅仁旧居。
荣毅仁1937年协助父亲荣德生经营荣氏企业,1949年后将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其故居原址于2012年改建为荣毅仁纪念馆并对外开放,馆名由江泽民题写,展现荣氏家族在民族工商业中的历程。
淮海中路1610弄1-8号的逸邨,始建于1942年,由8幢精致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住宅组成。
该住宅群2号原为中国储备银行副总裁钱大櫆连襟章叔纯的寓所,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没收。1948年蒋经国任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副专员期间携家属居住于此。并在此期间撰写《沪滨日记》。
弄内5号是杜月笙私宅
逸邨7号先后为中统代局长徐恩曾(1945-1949年)和国民党常委赖璉的住所。
上海逸邨8号原主为华美烟草公司总经理金亦耕。
静安区南阳路170号,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在上海的故居上海贝轩大公馆。
由银行家贝祖诒于1934年投资兴建。
德莱蒙德住宅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华山路263弄的一座历史建筑,始建于1899年,由英国律师德莱蒙德建造,现作为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向公众开放。
德莱蒙德于1870年来沪,曾代理清政府处理重大案件。
文化展示:汇聚222家上海老字号品牌,精选100余家代表企业,通过互动展区呈现食品、服饰、工艺等领域的历史,如大白兔奶糖、英雄钢笔、海鸥相机等。
现为“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许多名人(尤其是文化、学术类)的产生需要时间的积累。一个城市如果历史上就是文化重镇、经济中心或政治要地,自然会孕育出更多的名人。 名人本身会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的故居、事迹、精神会形成一种“文脉”,激励下一代人,形成良性循环。 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及因名人而举办的各类活动,都能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点,也注定了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魅力,而喜欢一座城市的理由往往就是它的细节与某些留下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