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来 2016年8月知青聚会,有的人提出到50周年回沙布台,大家一致赞同,两年来成为见面和微信聊天的话题。
原来想建设一块牌匾,后来又想建设知青敖包,知青敖包因种种原因建不成了。于是温玉祥提议立个景观石作紀念,并说高速公路桥下就有,他看了一块石头。温玉峰约了杨乃儒、栗万玉、刘桂珍、温玉祥一起看了看,看了几块石头。当时议论景观石起什么名好,因不能叫碑,杨乃儒脱口说,就叫知青石吧!当时大家一致同意,名字就这样定了。期间宋英达提出他有一个朋友在新城区西北角有200多块石头。我们去看看,因为都在5-7吨,没有办法运输,安装,大富山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直到运抵现场安装固定),所以决定购买。
有一次平庄的赵荣华在新城宴宾楼请喝酒,因离石头那近,温玉峰和杨乃儒去了大富山石雕厂,选定了这块石头。之后我们又去谈了价,签了合同。温玉峰邀请宋英达给知青石题字,设计版面。知青石三个字写出来后,发在沙布台群里,一片赞誉声,为宋英达的字叫好。宋英达、刘桂珍、杨乃儒三个人几次去大富山,宋英达亲自给老板讲怎么布排蒙文,知青石三字位置,下面小字的排位等。这时温玉峰身体出现了状况,座镇指挥了。其间,刘桂珍和宋英达为字体大小排版跑了很多趟。 六月,杨乃儒开车,拉着刘桂珍,张洪武,天山知青马占林,去了沙布台,安排纪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确定知青石安放位置,商定知青石地座施工问题。6月20号杨乃儒开车去新城大富山送字样途中,不幸被一大货车撞了,大货车全责。修车用了半个月,大货车全款。杨乃儒被吓血糖突高,住院强化降糖,现已基本正常。7月初,由张洪武在天山的亲属赞助雇人把底座施工完成了。8月中旬。刘桂珍开始组织刻字,运输,马占林亲自陪同再去沙布台安放知青石。整个过程温玉峰病中全程指挥,使得知青石的建成可谓经历曲折,众人相助,终成正果。
张子军局长作诗: 知青石漫想 一块不起眼、非常普通的石头, 刻上了标签,注入了感情, 便成为了一块不平凡的石头, 这就是——知青石。 做为一块石头,他很古老; 做为知青石,他很年轻; 这尊知青石,将在这漫漫草甸上, 矗立若干年。 他将不断向外散发着一个群体,一个从年轻到年老的群体, 对这片神圣土地眷恋、回忆的情感信息。 至于能持续多少时间, 我们不知道,只有天知道…… 人生易老天难老, 年轻时感到人生漫长, 因为要走的路很长,未来是不可知的; 年老时感到人生短暂, 因为已走过的路很长,历史是可知的。 时间如白驹过隙,往事恍如昨日, 青春就如大自然的春季, 桃杏花蕾初绽、满目绯红。 来不及欣赏、品味,转瞬即过, 经过一个不足百日的夏季, 便进入了秋季的坐果期和收获期。 人生无悔是对的, 您经历了人生的全程, 少青壮老、生儿育女、健康病痛…… 还有什么遗憾? 您尝过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苦恼欣喜、仰慕白眼,缺憾满足…… 还有什么不甘心? 我们的人生有知青石为证, 有人说,知青石是我们思想的图腾; 有人说,知青石是我们精神的依托; 有人说,知青石是我们人生的里程碑; 有人说,知青石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 那么她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实际上很难准确表达,也很难说…… 贺沙布台知青石落成 文/野鹤(刘殿峰) 矗罢磐石两眼湿, 衷肠欲诉语迟迟。 当年下乡皆黑发, 今日来归鬓雪丝。 汗洒疆原肥草木, 情牵热土瘦相思。 春花秋月多成往, 难忘心中那首诗。 得悉“知青石”的故事,看见“知青石”的照片,心潮起伏,激动不已。我是回乡知青,虽未下乡,却也感同身受,为同学群友们的举动,欣然命笔,赋诗一首,以记之 “知青石”颂 七绝 文/天山一叟(闫广武) 284/2018 巍然一座“知青石”, 风雨几多励志诗。 岁月青葱成过往, 留存于世后人知! 首句“知”字出律,不改。 沙布台知青石赞(新韵) 文/韩卫民 回眸岁月五十年, 几度春秋磨砺艰。 矗立知青石一块, 丰碑永载壮诗篇。 沙布台知青石赞 文/李秀云 弹指一挥五十年, 上山下乡路途难。 知青石巧夺天工, 盘古尧舜新纪元。
评论如潮:知青石雕刻精美,也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品。大赞!......《“知青石”漫想》作者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了这尊“知青石”的深远含义。道出了一位知青的心声,尤其是最后一句“那么她究竟代表了什么呢?实际上很难准确表达,也很难说……”是呀!真的很难说!为此帖点赞!为作者的才学点赞!.......苍劲的墨迹,深邃的漫想,记录着那年那月,承载着难以忘怀的过去,寄托着一代知青的暮年情怀。知青石不老,知青精神永存!......或许多少年以后……当我們的后人 再来到这片广袤的大草原旅游观光 知青石将会向他們讲述一个有关于先辈人的美丽传说 ……我了解了“知青石“的故事,与你们几人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知青石就是老三届上山下乡的历史见证,就是开口诉说着知青的艰苦岁月……赞美它,更赞美你们! 倾情寻故地,勒石纪青春。知青石是承载那代人情感的载体!是石头筑就的沙布台知青的“史记”。纪念知青下乡50周年,立知青石意义太大了。回知青点,热闹几天,也就过去了,立个知青石,就不一样了。远的不说,近的就说在网上,在群里反响都不一样。你们知青点的很多人,都是一群做实事的人。

中巴车前合影,6点28分出发。

一路欢歌笑语,在车上练歌,苏世英口琴独奏。

刘桂珍操劳过度,牙疼难忍,栗万玉帮助找“队医———张文颖”针灸治疗。

中午到达天山,与天山知青汇合

在天山简单就餐

阿旗政协文史委敖主任帮助、协调纪念活动


到达沙布台大队

温玉祥带领希娥、王雅杰到占布拉道尔基家,刘桂珍带领褚小红到嘎日迪巴特尔家串门,嗄日迪巴特尔的老伴蹦得尔嗄欢迎她们的到来。

沙那的知青去白音查干嘎查了,沙布台嘎查书记额尔敦木图、村长宝音手捧哈达,欢迎知青到来

嘎查书记额尔敦木图

嘎查村长宝音贺喜格,阿迪亚的儿子。当年田福芝在阿迪亚家住了一年多,直到离开青年点。田福芝让新娥和刘桂珍捎两件大毛衣给阿迪亚。给他一份纪念品,也略表心意。

宝音贺喜格多才多艺,汉文很好,以下这段话可能有些汉人也不一定写出来:
50年前风华正茂的知青,顺应时代之潮,心怀历练之志,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与善良、勤劳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乐学好问的你们,丰富了人生阅历;学识广博的你们,展示了青春风采;团结友善的你们,与广大父老乡亲结下了深情厚意。艰苦的环境,艰难的岁月,给你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磨砺了你们刚毅向上的品格。彼此的友谊,就像珍藏的老酒,清冽而醇厚,历久而弥香。真诚希望知青朋友们借助知青返乡会这个平台常回家看看,追忆如歌岁月,互诉阔别情怀,畅谈美好未来。知青的年华是有限的,而知青的事业是无边的,虽然我们无法让时光留步,但我们能让知青情、知青爱这笔宝贵财富留给知青及沙布日台嘎查的下一代。让我们共同携手建设美好的明天!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知青朋友、各位来宾身体健康!

亲人见了亲人面

紧紧拉住亲人手

感情的闸门打开了

刘桂珍、褚小红和撒格达坝、嘎日迪巴特尔

尚文彬和牧民朋友亲切会面

和组织委员合影

在大队部合影

喜气洋洋

温玉祥和长胜阿爸的最小的儿子额尔敦朝鲁亲密交谈。
长胜阿爸的汉话说得最好,一家人对知识青年特别好,我们经常去串门,有事情就请他帮忙,他什么时候都那么热心。他的妻子个子高,又黑又瘦,上有婆婆,下有九个孩子(五男四女),整日操劳,有些驼背,从来没有见过她休息。常胜阿爸的大儿子昭那斯吐当时是小学教师,后来是生产队保管,二儿子宝音朝鲁是大车老板子,三儿子巴吐有点愣,是个调皮的毛头小子。最小的儿子额尔敦朝鲁那时才一米多高。
老奶奶经常祈求,保佑知识青年升官发财坐汽车。她和毛主席同一天(1976.9.9)辞世。

沙布台嘎查书记额尔敦木图、村长宝音贺喜格给大家祝酒

嗄日迪巴特尔和知青在一起。小学教师嗄日迪巴特尔当时是个黄头发的毛头小子,每次来知青点先趴在外边的窗台上说几句话,再上屋里来。后来听说他和蹦得尔嗄订婚了,女知青王亚哲用手比划着对额尔敦朝克图说,女的那么高,男的才这么高(嗄日迪巴特尔比蹦得尔嗄矮了不少),他们结婚行吗?额尔敦朝克图好开玩笑,乐着说:“这沒关系,啥事都不耽误”!大家又轰堂大笑。

撒格达坝来了。沙布台大队沙布台生产队的保管萨格达坝有点黑,中等个子,不苟言笑,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后来他担任嘎查会计、书记,是知青最好的朋友。

医生巴拉丹道尔吉和栗万玉。医生巴拉丹道尔吉背着药箱子,走村串户、深入牧场治疗疾病,他家什么时候都那么干净。

占布拉道尔基、刘桂珍、巴拉丹道尔吉在一起。 当年占布拉道尔基白白的,胖胖的,大眼睛,十分有神,我们称之为“煎饼”。

嘎查欢迎知青特意杀羊煮鲜美的手把肉,熬出香喷喷的奶茶。

手把肉热气腾腾,蒙古包情意浓浓

温玉祥、刘桂珍、侯曲平和书记村长

张凤英、朱桂荣和宝音达赖。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宝音达赖其母乌勒,其父元登,朱桂荣,于凌凤在他们家住过一年多,那时他才三岁,朱桂荣她们抱着哄他。他母亲活着时经常想念朱桂荣,这次宝音达来在北京打工特地赶回来。8.21知青到沙布台,王丽群看见一个人急急忙忙到处找人,就问他找谁,宝音达赖说找朱桂荣,王丽群告诉他因为车晚点,第二天才能来到。8.22宝音达赖早早来到大队,终于见到朱桂荣姑姑。

左起宝音达赖、达里扎布、保管的二儿子白音独冷、配种站技术员扫要里吐的儿子额日登朝格图。

杨乃儒和张洪武2018年8月22日在罕山脚下探望白音查干嘎查牧民呼伦巴特尔,他今年80岁,杨乃儒下乡放牛时住他家半年。

“万马战犹酣”

沙那知青会亲人

白音查干嘎查在旅游点招待知青朋友

徐玉芳、郝淑梅、王庆华——沙那三姐妹

在白音温都公社合影留念
我们建设了知青石,知青石将世世代代矗立在这里,她静静地讲述着曾经发生在沙布台的知青故事,讲述着牧民朋友与知识青年的深厚友谊,她凝铸着赤峰、天山知识青年的情义和心血,她寄托着我们对沙布台深深的眷恋,她让我们时时刻刻怀念第二故乡,她连接着知识青年和莽莽的草原。时光飞逝,割不断知青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记忆!
我们离开沙布台已经40多年了,一些知青同学也有40多年没见面了。在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来到沙布台看望牧民朋友,知青之间见面团聚,共同畅谈当年劳动生活,共叙友谊,这是近两年不时出现的话题。今天,这个愿望和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脚踏着沙布台的土地,拜访了久违了的牧民朋友,共叙了五十年的知青情怀,表达了与草原牧民结下的深情厚谊,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喜悦!我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内心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