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按照食性分为三个基本类别: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
肉食动物:主要以肉类食物为主的一类动物 英文名称:carnivore,肉食类动物,亦称Meat-eater。 特点:四肢强劲,灵活性非常强,牙齿尖锐而有力,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两个大齿尖在咬合时像尖锐的刺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刺穿作用。野外攻击性强。 如果说类似电影中野人的尖牙和犬齿,人类的确有“肉食动物倾向”这种可能。 如果说人类起源与大猩猩有关联,我们人类是这样的吗?
我们进一步分析。
杂食动物,相对来说并没有明显一致的结构特征,严格来说,它不能算作是一个生物学种类划分,动物分类学上没有这一类。 在哺乳动物中的很多类别里都有不少杂食动物,例如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素食为主的杂食动物,其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茎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时也吃一些腐肉、昆虫、鱼和小的哺乳动物等。 另外北美浣熊,也以素食为主,其食物包括坚果、种子、水果、蛋类、昆虫、蛙类和虾类等。
杂食性是指吃植物、动物的一类的动物,这类动物什么都能吃,它们不用依靠单一类型的食物如植物或动物来维持生命,却可以只进食单一类型的食物来维持生命,因此对周遭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力。
杂食性动物包括家鼠、猪、熊等,很多灵长类动物也是杂食动物。杂食性动物大多性情温,没有攻击性,且大多经过人类驯化。 换句话说,人类是否也经过大自然的驯化?失去了攻击性和犬齿的功能?
《人类消化道-我们是怎样的“杂食动物”?》 (作者Hrym,XingLin摘录) 1、在消化道中,胃部对咽下的食物进行储存和初步加工,小肠靠各种消化酶直接吸收营养,而结肠(和盲肠)则靠微生物来发酵小肠未吸收的部分,从而间接获得营养。 2、相比于动物性食物,多数植物性食物的直接营养(糖、蛋白质、脂肪)比较少(除了果实和部分根茎外),再加上其中往往有各种“消化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皂甙等)的干扰消化,所以会有许多成分不能被小肠吸收。 3、而几乎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有大量不可消化(主要是植物纤维、多聚糖、酚类、糖醇等)和(由于消化酶抑制剂和其他各种“反营养”的作用)难以消化的成分,它们都会进入结肠,在其中经历低效、缓慢的发酵。 4、因此,饮食构成中的植物越多,就越需要结肠,动物成分越多,就越需要小肠。 5、而人类的结肠体积只占20%左右,小肠体积却高达60%……这说明在进化史上,人类的饮食中有很多可直接被消化吸收的营养,能留给结肠发酵的很少—即:很多动物,很少植物。 6、另外人类的整个消化道占体重的比例,也是灵长类里最小的—这也说明在进化史上,人类吃的食物往往都很好消化—仍然是动物性食物。 7、除了小肠和结肠的比例之外,消化道中另一个与饮食构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胃酸。胃酸的主要功能有:帮助分解蛋白质—酸性环境除了能直接灭活、分解许多蛋白质外,还能将胃蛋白酶原激活成胃蛋白酶,并保证蛋白水解的正常进行,过滤伴随食物的外来微生物,减少感染风险,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 8、人类胃部酸性(pH为1.5)超过几乎所有杂食动物。我们无疑是胃部酸性最高的灵长类。 9、当然,为了解释人类为何有如此高的胃部酸性,只说是“吃肉狂魔”还是不够的 …… 10、无论在具体食性上还有多少不得而知,但看着人类接近动物的小肠、结肠比例,和跻身于一群肉食者、腐食者、贝食者中的胃部酸性,在食性的大方向上应该是很清楚的…… 我们人类当然是 ……“吃肉”的“杂食动物”! 对于“碳水化合物”,我们的“基因”还不适应!
另一个分析资料。 看看你捧书的双手,你的指甲、灵活的手指和区别于其余四指的拇指——是不是很像猴爪? 前后磨动牙齿时,你会发现我们的牙齿也是磨平的,这样的牙齿适合磨碎植物,使其更易于消化。 肉食动物,比如老虎,其“手指”短而拙,实际上就是爪子伸出或收回时突出来的部分,这些爪子能撕裂猎物的皮肉。老虎和其他肉食动物都有很锋利的尖牙,甚至臼齿也很锐利,非常适合捕猎和咀嚼生肉。如果没有这些利器,老虎就无法捕猎和享受猎物。 老虎和人类的消化道构造也不一样。比如,人类的肾脏对尿酸的承受度很低,尿酸是消化动物蛋白质的副产品。相反,老虎肝脏中有尿酸酶,这种酶可以分解尿酸,使老虎的肝脏对动物蛋白的分解力比人类肝脏强15倍左右。 我们的胃也完全不同。老虎和其他肉食动物的胃液都含有高浓度的酸,有助于快速有效地分解高浓度蛋白质;相比之下,人类的胃酸浓度要小得多。一般来说,肉食动物的胃酸浓度至少比人类高出10倍。 消化道的其他部位也是如此。人类的肠道长约9米,大概是人体躯干(这里的“躯干”指人体除头、颈和四肢外的躯体部分)的12倍——这种设计就是为了让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吸收水果和植物中的矿物质和营养,因为植物蛋白分解且穿过体内的速度要比动物蛋白快得多。而肉食动物的肠道就比较短,老虎的肠道只有其躯干长度的3倍。这种设计是为了快速排出动物蛋白中的酸性废物及副产品。 这对我们饮食有何影响呢? 大猩猩是天生的食草动物,其86%的食物是由绿叶、枝茎组成的,其余14%主要是树皮、树根、花朵和水果。大猩猩所需的全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来自植物。 而按比重而言,大猩猩也是地球上最强壮的动物之一。 相比而言,老虎是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的肉为营养来源。其器官都是为了快速分解和排出重脂肪、动物蛋白分子及消化的废弃物而设计的。老虎的快速消化系统能让其迅速吸收食物中的营养,防止酸性食物对它身体造成的伤害或不适,同时迅速将余下的废物排出。 所以说,当生理结构如大猩猩的人类像老虎般饕餮进食时会怎么样?当然会出问题!因为这种做法显然违背自然法则。 要想做最健康、最漂亮的自己,关键是要遵从自然的饮食法则。科学研究表明,多食植物类食物,少食动物蛋白,能有助于保持苗条身材。 动物蛋白的过多摄入,实际上会剥夺我们身体的能量,因为动物蛋白的消化会在人体内产生毒素。处理因消化动物蛋白而产生的尿酸会对肝脏产生非常大的压力——这是个大麻烦,因为作为人体内最大解毒器官的肝脏本来就有繁重的任务:负责脂肪的新陈代谢和体内毒素的排出。 同样,你的肠道也不是用来来消化吸收大量肉类的。肠内积聚过多高动物蛋白时,蛋白的输送就会变缓,毕竟要通过好几米蜿蜒曲折的肠道呢。在那么热的环境下滞留时间过长,动物蛋白就会腐烂变质,利于有害细菌滋生并产生毒性。所以说,动物蛋白废物本应尽快排出体外,而不应该在狭长的消化道中徘徊过久。 此外,蛋白消化时会在体内留下多种副产品,这些副产品都会增加身体的酸度。这些毒素会通过结肠被吸收到血液中,流经全身。当血液被毒素堵塞时,就无法运送美容矿物质,而且毒素还会使面部细胞脱水和老化。 人体的设计非常聪明,为了保护重要器官,人体会大量囤积脂肪——因为脂肪可以防止体内毒素过多沉积,脂肪细胞还可以储存酸性和毒性废物,使其远离器官。所以体内毒素越多,脂肪就会相应增多,人体就会发胖(当然发胖还有其他原因,以后我们会讲到)。 由此可见,我们人类天生就应以绿叶类、果蔬、芽类、种子和坚果等植食为主。这样的食物既可以让我们精力旺盛,摄取到全部必需营养,同时还能保持身体不受毒素侵害,展现出最佳状态。
两个分析资料的结论刚好相反。虽然大家都一直认为人类属于杂食动物,到底应该是吃肉为主,还是吃素为主,这个是要因人而异的。 为什么? 因为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大自然的驯化,有些功能在退化,同时,有些功能在强化。针对每个具体的个体,还存在基因表达差异,也就是弱基因的表达,所以,有的人可能是吃肉的杂食动物,有的人可能是吃素的杂食动物。
由此看来,人类完全的素食主义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饮食结构,偶尔吃点肉(好的蛋白质)是必须的!需要调整的是肉食(或者说是蛋白质)的比例,而唯一需要改变和减少的是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