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律赋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 骈律赋创作过程中,句式如何布局,包括句式先后顺序、各种句式如何搭配、同一句式使用频率等等,都是每篇作品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笔者以为,用紧句、长句、隔句组成一个句式段(以下简称“紧长隔句式段”),经常、甚至连续循环运用这个句式段及其变式,是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举个例子:“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唐宋言《渔父辞剑赋》)—这就是笔者所说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这不是笔者的发明,古人的大量赋作中都是这么做的。 唐人《赋谱》一书把律赋的句式归结为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轻隔句、重隔句、平隔句、疏隔句、密隔句、杂隔句)、漫句、发、送各类。“律赋就是骈赋,只不过其韵脚是预先确定而已”(尹占华:《律赋论稿》96页)。因此,骈赋和律赋在句型的分类上和句式布局的技法上应该是大体一致的。我们这里重点探讨一下紧句、长句、隔句在作品中的布局方法。 先来看一下唐朝进士王损之的律赋《饮马投钱赋》的句式是如何布局的。全文如下: 昔人有暗室无欺,行行路歧。涉清流之荡漾,指白水以驱驰。乘匹马而来,念兹枯渴;倾一襄以用,投彼涟漪。丨且水本无情,人能誓志。俯濯缨之上善,控奔蹄之小驷。兼隅是切,斗升之水无多;重价将酬,子母之钱尽弃。丨汤汤浅濑,历历五铢。饮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无乃甚乎!同济河而沉璧,异浊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丨嗟乎!利巳则多,洁身诚鲜。在一饮而何损?投半两而称善。凫鹥下处,对鹅眼而难分;鳣鲔游时,杂鲸文而不辨。丨骎骎练影,潏潏波声。满腹而自资行道,坠钱而孰谓沽名?郭况之家人傥来,讶移金穴;汉代之赀郎或见,犹认水衡。丨浦溆萦盈,汀洲重叠。吴酌贪而难并,王不言而雅叶。致香醪而一醉,且乏杖头;入春溜以俱沉,不漂榆荚。丨澄明水底,散乱马前。乍似拣金之碛,何殊种玉之田。逐好利之徒,无辞俯拾;同贯珠之子,几误旁穿。丨是知雅志无俦,常情不到。将均勺水之直,自胜饮冰之操。则坠银瓶于井底,思妇徒伤;投竹杖于陂中,仙翁可报。丨贤哉项氏之心,从吾所好。 仔细分析这篇作品可以看到。通篇除开篇一组、中间“汤汤……青蚨”一组和结尾一组散句外,其余六个句式段都是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嗟乎”以下五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开篇一组和“汤汤……青蚨”一组都酷似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应视为它的变式。这一点下文将予以探讨。 再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用天下心为心赋》,全文如下: 至明在上,无远弗宾。得天下为心之要,示圣王克己之仁。政必顺民,荡荡洽大同之化;礼皆从俗,熙熙无不获之人。丨当其治国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颠危;伸尔万邦之怀,则人将鼓舞。丨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如天听卑兮惟大,若水善下兮孰当?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丨夫如是则爱将众同,乐与人共,德泽浃于民庶,仁声播于雅颂。通天下之志,靡靡而风从;尽万物之情,欣欣而日用。丨岂不以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下有所欲,吾何可专?一应万而诚至,寡治众而功宣。尧舜则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从欲,自绝于天。丨必也重乎安危,明夫用舍。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赜老氏之旨,无欲者观妙道于域中;稽夫子之文,虚受者感人和于天下。丨若然则其化也广,其旨也深。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侔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丨方今穆穆虚怀,巍巍恭己。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噫!何以致圣功之然哉?从民心而已矣。 分析这篇宋代的作品,可以看到,文中有五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连续循环使用,第四组和第五组也是连续循环使用。 再来举一些例子。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就不引用原文了。 (1)唐人浩虚舟的《行不由径赋》中有六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而且全部是连续使用的。 (2)唐人宋言的《渔父辞剑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三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3)唐人康僚的《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三组是连续使用的。 (4)唐人黄韬的《馆娃宫赋》中有五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有四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5)宋人田锡的《雁阵赋》中有三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文章开头两段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6)唐人王棨的《芙蓉峰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7)唐人林滋的《阳冰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8)唐人陆龟蒙的《书带草赋》中有两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相信以上10个例证,足以证明“紧长隔句式段”在唐宋律赋中是被广泛应用的。 在清代律赋中,“紧长隔句式段”也经常出现。席振起的《杏花春雨江南赋》的开篇就是“消息斗春,风光破冷。盼芳讯兮依依,触离情兮耿耿。怀人江上,想思楚尾吴头;送客江干,怅望鞭丝帽影。”汪芑的《春夜宴桃李园赋》中也有多处酷似“紧长隔句式段”的文字。笔者曾对赋友说过:“紧长隔句一线穿,可以拿去考状元”。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句式段,可以视为是“紧长隔句式段”的变式: (1)与紧句字数、结构相同的散句充当紧句使用。如:“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感朴直之风散,恶奸邪之径生。苟正其身,宁偏僻而是履;不以其道,故斯须而不行。”(唐浩虚舟《行不由径赋》),其中“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是散句。 (2)紧句化为长句,全段变成“长长隔句式段”。如:“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在兹。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唐宋言《渔父辞剑赋》) (3)长句化为紧句,全段变成“紧紧隔句式段”。如;“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殊祥着明,庶物咸覩。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唐李程《日无色赋》) (4)增加一个紧句。接连出现两个紧句,全段变成“紧紧长隔句式段”。如:“是则婵娟可玩,隐映难亲。不有如有,非真似真。既扬翘而掩袂,亦流盼以疑神。悲翠帘前,怅望三千之女;芙蓉帐里,分明二八之人。”(唐康僚《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 (5)增加一个长句。接连出现两个长句,全段变成“紧长长隔句式段”。如“汤汤浅濑,历历五铢。饮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无乃甚乎!同济河而沉璧,异浊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唐王损之《饮马投钱赋》)。 (6)增加一个隔句。隔句后面又追加了一个隔句,全段变成“紧长隔隔句式段”。如:“况乎浮生若梦,到处为家。惟及时之行乐,趁好景之无涯。宾朋或秉烛而来,主何须问;少长则同堂咸集,语不嫌哗。他时独酌花间,杯曾邀月;此夕联吟月下,笔更生花。”(清汪芑《春夜宴桃李园赋》)。 以上六种变式,可以概括为“1、2、3”式,即“一替两化三增加”。 如果把变式也考虑进去。如上所引用的唐王损之的《饮马投钱赋》除结尾一个散句外,通篇都是“紧长隔句式段”构成的了。唐宋言的《渔父辞剑赋》除结尾一组外,其余都是“紧长隔句式段”了。唐浩虚舟的《行不由径赋》除结尾一组外,其余也都是“紧长隔句式段”了。 “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六种变式的提法,是笔者反复揣摩古人著作归纳出来的。是否妥切,还请各位方家雅正。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同是“紧长隔句式段”,但在连续循环使用时,古人常常采取变化多端,各有风姿的技法,而不是简单的复印式重复。请看唐人陆龟蒙的《书带草赋》中两段连续循环运用的“紧长隔句式段”:“发叶抽英,因天受性。纷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门前之径。不省教施异术,安得返魂;未尝辄入明廷,何当指佞。丨几临寒日,幸到青春。莎蕊未传于渔父,蒲茸窃咏于诗人。霜亦曾沾,潘令偏知白薤;风尝遍起,宋生惟道青蘋。”比较这两段句式,可以发现:(1)紧句:前一组每个分句是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组成的,后一组每个分句是由单个动宾结构组成的。(2)长句:两组虽然都是七言长句,但节奏并不相同。(3)隔句:前一组是重隔句,后一组是轻隔句。区别非常大。古人这种精雕细刻的创作风格不能不令我们拍案叫绝,并在创作中认真效法。 就内容而言,大体上每一个句式段表达一段相对独立的内容,文字进入下一个句式段,内容页递进或转折了一层。唐人浩虚舟的《盆池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全文如下: 达士无羁,居闲创奇。陷彼陶器,疏为曲池。小有可观,本自挈瓶之注;满而不溢,宁逾凿地之规。丨原夫深浅随心,方圆任器。分玉甃之馀润,写莲塘之远思。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丨观夫影照高壁,光涵远虚。潜窥而旧井无别,就饮而污樽不如。云鸟低临,误镜鸾之缥缈;庭槐俯映,迷月桂之扶疏。丨是则涯涘非遥,漪澜酷似。沾濡才及于寸土,盈缩不过乎瓢水。兰灯委照以珠动,纨扇摇风而浪起。沈蛛丝为羡鱼之网,深抵百寻;浮芥叶为解缆之舟,远同千里。丨想乎泥滓无染,泉源本清。盛之而细流不泄,鼓之而圆折长生。蛙穿而别派潜通,想漏卮之难满;雨落而古痕全没,知小器之易盈。丨及夫岸滟滟以初平,水汪汪而罢涨。韬云分白璧之色,映竹写圆荷之状。光翻晓日,谁谓覆而不临;底露青天,孰假戴之而望。丨至若烟霭沈沈,莓苔四侵。方行潦而不浊,比坳堂而则深。遂使好勇之徒,暗起冯河之想;无厌之士,潜怀测海之心。丨故得汲引无劳,泓澄斯积。环纤草以弥澈,泛流萍而更碧。沙洲连一亩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丨悠哉智者之为心,聊睹之而自适。 是赋由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三组紧长隔句式段变式和结尾部分的一组非紧长隔句式段、一组散句组成。前七组中,每个句式段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分别依次将文章内容步步向前推进。除开头外,每段段首都有提引语提示内容即将延伸、韵脚即将转换。这些提引语依次是“原夫”、“观夫”、“是则”、“想乎”、“及夫”、“至若”等。 紧句具有高度概括、果断铿锵的特点。隔句具有广可包罗汪洋,细能刻画点滴的功能。而长句则兼有以上二者的特长。把赋文各类句式中这三种栋梁之材合理组合在一起,无疑会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黄金组合。请看本文开头引用的《渔父辞剑赋》中的那段话。用“识达精微,言穷是非”这个紧句,精辟分析评价了渔父的行为和言论。寥寥八个字,却入木三分。用“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这个长句,形象地描述了渔父的一系列行为,使人顿生肃然起敬之感。用“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这个隔句,具体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包括大河、烟雾、山石、水岸树林、落日等景色,生动渲染了伍子胥对渔父的怀念崇敬之情和他所处的危险凄凉境地。可以说三种句式的特有功能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研究表明,最适合人们阅读并有一定承载量的汉语句子是四字到八字之间。从历史上看,流传最广的诗是五言诗和七言诗。这说明五言句和七言句最有生命力、最适合人们吟诵、阅读和运用。典型紧长隔句式段八句话40个字,每句字数在四字到六字之间,平均每句五个字,与五言诗相同。因此,这种句式段无疑非常适合人们阅读和使用,它也和五言诗一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相信先贤们认识并借鉴了这一点,才在辞赋创作中创造并频繁地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 另外,我们知道,首句不入韵的七言格律诗的韵脚相隔为十四个字。这是先贤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根据人们朗诵诗词作品时提气与换气的需要,总结出来的黄金节点之一。而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是40个字,三个韵脚。平均韵脚13.3字出现一次,与首句不入韵格律诗的韵脚间距非常接近。这并非巧合,而是先贤们把格律诗的经验运用到骈律赋上来的呕心沥血之作。而且,两组紧长隔句式段连续循环使用时,当上一组结尾的隔句影响了韵脚及时出现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组短促的紧句,第八个字就出现了韵脚,把隔句耽误的韵脚出现时间又补了回来。这样,就会使朗诵者、听众和读者,在洋洋洒洒的赋文中,时刻都会象朗诵和阅读七言格律诗一样,尽情享受韵律带来的美感!相信先贤们在锤炼紧长隔句式段的过程中,一定会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 笔者认为,在骈律赋中经常甚或循环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各种变式,除以上两点外,还有以下几点益处: 1、增加文章句式的灵活性。短句、长句、隔句交替使用,忽长忽短,会使作品句式呈现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状态。灵活多变的句式会有效增强吸引力,减少读者的阅读疲劳感。 2、使作品在千变万化中又布局缜密,丝丝入扣,井然有序。从而不会出现由于追求变化而杂乱无章的倾向。 3、对称美是骈律赋的魅力之一。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全部由骈句组成。较多运用这样的句式段,能够以错落有致的方式充分展示作品语言的各种形式的对称美,深深吸引读者。 4、由于这种句式段呈现出句式由短到长、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把这种句式段用在开篇或段落开头,会引领读者的思路循序渐进,使读者的思路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邃地进入作品境界,领略作品内容、韵律等诸多内涵。古人的许多作品都是这么做的。 5、掌握这一技法,对骈律赋作者来说用途很大。有了这样的思路,创作炼句时,就可以在同样能够表达相对内容的情况下,尽量向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靠拢,以求达到最佳表现效果。实在无法靠拢时,再另谋他法。没有这样的约束,就容易出现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作品句式布局杂乱无章,表现效果低下的情况。 唐人《赋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看来,先贤们大量运用赋之“身体”(隔句)、赋之“耳目”、(紧句)、赋之“手足”(长句),组成“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并经常甚至连续循环运用,旨在体现赋的“神妙”,旨在构成“美女”的基本身形,然后赋予恰如其分的“唇舌”(发语)、配以华美的“绣鞋”、“凤冠”(“冠履”,即漫句)、适时施以珍稀“粉黛”(壮句),一位绝代佳人就亭亭玉立在世人面前了。 笔者认为,在铺描紧张、热烈、激昂等快节奏的内容时,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应该谋求其它方法。请看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中铺陈骑士们比武骑射的一段文字:“於是马逸骙骙,士勇伾伾。蓄锐气,候歌诗。初听《采蘋》之章,共调白羽;次逞穿杨之妙,忽纵青丝。旁瞻突过,咸惧发迟。冀骥足之展矣,翻猿臂而射之。挥弓电掣,激矢风追。方当耦象,决裂丽龟。砉尔摧班,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飞鞚,故无忧於殆而。信候蹄之不爽,则舍拔之无遗。”这里虽然紧句、长句、隔句都有,虽然能看到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的影子,但不受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章法的约束,加入了壮句,较多使用了紧句,语言节奏迅捷,生动表现了大比武的热烈场景。 笔者认为,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确实是骈律赋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不是万能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在骈律赋创作中,应当提倡运用这一方式,但是没有必要片面追求不论篇幅长短,不论内容如何,自始至终一律运用这一种句式段。把要表达的情节与情感需求用最适合的句式组合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又符合押韵字不疏不密的韵律需求,并且句式组合字数的长短适合人们朗诵时提气换气的需求,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以上列举的例子都来自历代律赋。在历代律赋中,也有许多很少甚至根本没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的,如唐梁献的律赋《出师赋》。在历代骈体赋中,有的以紧句为主,搭配使用其它句式,如南北朝鲍照的《芜城赋》。有的骈体赋以长句为主,配合使用其它句式,如唐王勃的《七夕赋》。有的在文中出现连续罗列使用隔句的段落,如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清纪晓岚的《荷露烹茶赋》。有的虽然大量运用了紧句、长句、隔句,但却很少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如明夏完淳的《大哀赋》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形式都是很可取的,都有他们独到的长处。都值得我们挖掘发扬,借鉴学习。不过笔者个人倒是很偏爱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这一形式。 附: 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译文: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带领幼雏的凤凰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鸳鸯常来巢居。内心深处像陆机那样,渴望在故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於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纹理斜曲干粗百围者也如坚冰破碎,纹理正直高达千寻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负树瘿如长着赘瘤,被蛀穿的树心成了鸟的巢穴。树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没 况且我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邦不归。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诗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沈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既伤心树木凋零,更叹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这个意思呀! 於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果。”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 赏析: 《枯树赋》 - 赏析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