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淡薄冰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20日 2018

骈律赋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

骈律赋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 骈律赋创作过程中,句式如何布局,包括句式先后顺序、各种句式如何搭配、同一句式使用频率等等,都是每篇作品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笔者以为,用紧句、长句、隔句组成一个句式段(以下简称“紧长隔句式段”),经常、甚至连续循环运用这个句式段及其变式,是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举个例子:“识达精微,言穷是非。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唐宋言《渔父辞剑赋》)—这就是笔者所说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这不是笔者的发明,古人的大量赋作中都是这么做的。 唐人《赋谱》一书把律赋的句式归结为壮句、紧句、长句、隔句(包括轻隔句、重隔句、平隔句、疏隔句、密隔句、杂隔句)、漫句、发、送各类。“律赋就是骈赋,只不过其韵脚是预先确定而已”(尹占华:《律赋论稿》96页)。因此,骈赋和律赋在句型的分类上和句式布局的技法上应该是大体一致的。我们这里重点探讨一下紧句、长句、隔句在作品中的布局方法。 先来看一下唐朝进士王损之的律赋《饮马投钱赋》的句式是如何布局的。全文如下:   昔人有暗室无欺,行行路歧。涉清流之荡漾,指白水以驱驰。乘匹马而来,念兹枯渴;倾一襄以用,投彼涟漪。丨且水本无情,人能誓志。俯濯缨之上善,控奔蹄之小驷。兼隅是切,斗升之水无多;重价将酬,子母之钱尽弃。丨汤汤浅濑,历历五铢。饮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无乃甚乎!同济河而沉璧,异浊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丨嗟乎!利巳则多,洁身诚鲜。在一饮而何损?投半两而称善。凫鹥下处,对鹅眼而难分;鳣鲔游时,杂鲸文而不辨。丨骎骎练影,潏潏波声。满腹而自资行道,坠钱而孰谓沽名?郭况之家人傥来,讶移金穴;汉代之赀郎或见,犹认水衡。丨浦溆萦盈,汀洲重叠。吴酌贪而难并,王不言而雅叶。致香醪而一醉,且乏杖头;入春溜以俱沉,不漂榆荚。丨澄明水底,散乱马前。乍似拣金之碛,何殊种玉之田。逐好利之徒,无辞俯拾;同贯珠之子,几误旁穿。丨是知雅志无俦,常情不到。将均勺水之直,自胜饮冰之操。则坠银瓶于井底,思妇徒伤;投竹杖于陂中,仙翁可报。丨贤哉项氏之心,从吾所好。 仔细分析这篇作品可以看到。通篇除开篇一组、中间“汤汤……青蚨”一组和结尾一组散句外,其余六个句式段都是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嗟乎”以下五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开篇一组和“汤汤……青蚨”一组都酷似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应视为它的变式。这一点下文将予以探讨。 再看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用天下心为心赋》,全文如下: 至明在上,无远弗宾。得天下为心之要,示圣王克己之仁。政必顺民,荡荡洽大同之化;礼皆从俗,熙熙无不获之人。丨当其治国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为肆予一人之意,则国必颠危;伸尔万邦之怀,则人将鼓舞。丨于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苟诚意从乎亿姓,则风化行乎八荒。如天听卑兮惟大,若水善下兮孰当?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丨夫如是则爱将众同,乐与人共,德泽浃于民庶,仁声播于雅颂。通天下之志,靡靡而风从;尽万物之情,欣欣而日用。丨岂不以虚己之谓道,适道之谓权?下有所欲,吾何可专?一应万而诚至,寡治众而功宣。尧舜则舍己从人,同底于道;桀纣则以人从欲,自绝于天。丨必也重乎安危,明夫用舍。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赜老氏之旨,无欲者观妙道于域中;稽夫子之文,虚受者感人和于天下。丨若然则其化也广,其旨也深。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达彼群情,侔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丨方今穆穆虚怀,巍巍恭己。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噫!何以致圣功之然哉?从民心而已矣。 分析这篇宋代的作品,可以看到,文中有五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连续循环使用,第四组和第五组也是连续循环使用。 再来举一些例子。为了节省篇幅,这里就不引用原文了。 (1)唐人浩虚舟的《行不由径赋》中有六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而且全部是连续使用的。 (2)唐人宋言的《渔父辞剑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三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3)唐人康僚的《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三组是连续使用的。 (4)唐人黄韬的《馆娃宫赋》中有五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有四组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5)宋人田锡的《雁阵赋》中有三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文章开头两段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6)唐人王棨的《芙蓉峰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7)唐人林滋的《阳冰赋》中有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分别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8)唐人陆龟蒙的《书带草赋》中有两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是连续循环使用的。 相信以上10个例证,足以证明“紧长隔句式段”在唐宋律赋中是被广泛应用的。 在清代律赋中,“紧长隔句式段”也经常出现。席振起的《杏花春雨江南赋》的开篇就是“消息斗春,风光破冷。盼芳讯兮依依,触离情兮耿耿。怀人江上,想思楚尾吴头;送客江干,怅望鞭丝帽影。”汪芑的《春夜宴桃李园赋》中也有多处酷似“紧长隔句式段”的文字。笔者曾对赋友说过:“紧长隔句一线穿,可以拿去考状元”。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句式段,可以视为是“紧长隔句式段”的变式: (1)与紧句字数、结构相同的散句充当紧句使用。如:“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感朴直之风散,恶奸邪之径生。苟正其身,宁偏僻而是履;不以其道,故斯须而不行。”(唐浩虚舟《行不由径赋》),其中“澹台灭明,幽栖武城”是散句。 (2)紧句化为长句,全段变成“长长隔句式段”。如:“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赖渔父兮停桡在兹。既横流而济矣,因解剑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达,竟陈三让之辞。”(唐宋言《渔父辞剑赋》) (3)长句化为紧句,全段变成“紧紧隔句式段”。如;“足以光昭千古,照临下土。殊祥着明,庶物咸覩。名翚矫翼,如威凤兮鸣朝阳;时藿倾心,状灵芝兮耀中圃。”(唐李程《日无色赋》) (4)增加一个紧句。接连出现两个紧句,全段变成“紧紧长隔句式段”。如:“是则婵娟可玩,隐映难亲。不有如有,非真似真。既扬翘而掩袂,亦流盼以疑神。悲翠帘前,怅望三千之女;芙蓉帐里,分明二八之人。”(唐康僚《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 (5)增加一个长句。接连出现两个长句,全段变成“紧长长隔句式段”。如“汤汤浅濑,历历五铢。饮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无乃甚乎!同济河而沉璧,异浊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唐王损之《饮马投钱赋》)。 (6)增加一个隔句。隔句后面又追加了一个隔句,全段变成“紧长隔隔句式段”。如:“况乎浮生若梦,到处为家。惟及时之行乐,趁好景之无涯。宾朋或秉烛而来,主何须问;少长则同堂咸集,语不嫌哗。他时独酌花间,杯曾邀月;此夕联吟月下,笔更生花。”(清汪芑《春夜宴桃李园赋》)。 以上六种变式,可以概括为“1、2、3”式,即“一替两化三增加”。 如果把变式也考虑进去。如上所引用的唐王损之的《饮马投钱赋》除结尾一个散句外,通篇都是“紧长隔句式段”构成的了。唐宋言的《渔父辞剑赋》除结尾一组外,其余都是“紧长隔句式段”了。唐浩虚舟的《行不由径赋》除结尾一组外,其余也都是“紧长隔句式段”了。 “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六种变式的提法,是笔者反复揣摩古人著作归纳出来的。是否妥切,还请各位方家雅正。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同是“紧长隔句式段”,但在连续循环使用时,古人常常采取变化多端,各有风姿的技法,而不是简单的复印式重复。请看唐人陆龟蒙的《书带草赋》中两段连续循环运用的“紧长隔句式段”:“发叶抽英,因天受性。纷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门前之径。不省教施异术,安得返魂;未尝辄入明廷,何当指佞。丨几临寒日,幸到青春。莎蕊未传于渔父,蒲茸窃咏于诗人。霜亦曾沾,潘令偏知白薤;风尝遍起,宋生惟道青蘋。”比较这两段句式,可以发现:(1)紧句:前一组每个分句是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组成的,后一组每个分句是由单个动宾结构组成的。(2)长句:两组虽然都是七言长句,但节奏并不相同。(3)隔句:前一组是重隔句,后一组是轻隔句。区别非常大。古人这种精雕细刻的创作风格不能不令我们拍案叫绝,并在创作中认真效法。 就内容而言,大体上每一个句式段表达一段相对独立的内容,文字进入下一个句式段,内容页递进或转折了一层。唐人浩虚舟的《盆池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全文如下: 达士无羁,居闲创奇。陷彼陶器,疏为曲池。小有可观,本自挈瓶之注;满而不溢,宁逾凿地之规。丨原夫深浅随心,方圆任器。分玉甃之馀润,写莲塘之远思。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丨观夫影照高壁,光涵远虚。潜窥而旧井无别,就饮而污樽不如。云鸟低临,误镜鸾之缥缈;庭槐俯映,迷月桂之扶疏。丨是则涯涘非遥,漪澜酷似。沾濡才及于寸土,盈缩不过乎瓢水。兰灯委照以珠动,纨扇摇风而浪起。沈蛛丝为羡鱼之网,深抵百寻;浮芥叶为解缆之舟,远同千里。丨想乎泥滓无染,泉源本清。盛之而细流不泄,鼓之而圆折长生。蛙穿而别派潜通,想漏卮之难满;雨落而古痕全没,知小器之易盈。丨及夫岸滟滟以初平,水汪汪而罢涨。韬云分白璧之色,映竹写圆荷之状。光翻晓日,谁谓覆而不临;底露青天,孰假戴之而望。丨至若烟霭沈沈,莓苔四侵。方行潦而不浊,比坳堂而则深。遂使好勇之徒,暗起冯河之想;无厌之士,潜怀测海之心。丨故得汲引无劳,泓澄斯积。环纤草以弥澈,泛流萍而更碧。沙洲连一亩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丨悠哉智者之为心,聊睹之而自适。 是赋由四组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三组紧长隔句式段变式和结尾部分的一组非紧长隔句式段、一组散句组成。前七组中,每个句式段内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分别依次将文章内容步步向前推进。除开头外,每段段首都有提引语提示内容即将延伸、韵脚即将转换。这些提引语依次是“原夫”、“观夫”、“是则”、“想乎”、“及夫”、“至若”等。 紧句具有高度概括、果断铿锵的特点。隔句具有广可包罗汪洋,细能刻画点滴的功能。而长句则兼有以上二者的特长。把赋文各类句式中这三种栋梁之材合理组合在一起,无疑会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黄金组合。请看本文开头引用的《渔父辞剑赋》中的那段话。用“识达精微,言穷是非”这个紧句,精辟分析评价了渔父的行为和言论。寥寥八个字,却入木三分。用“弃霜刃以长往,弄云涛而不归”这个长句,形象地描述了渔父的一系列行为,使人顿生肃然起敬之感。用“寂寞岩烟,沉东流之渺渺;凄凉浦树,含落日以依依”这个隔句,具体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包括大河、烟雾、山石、水岸树林、落日等景色,生动渲染了伍子胥对渔父的怀念崇敬之情和他所处的危险凄凉境地。可以说三种句式的特有功能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研究表明,最适合人们阅读并有一定承载量的汉语句子是四字到八字之间。从历史上看,流传最广的诗是五言诗和七言诗。这说明五言句和七言句最有生命力、最适合人们吟诵、阅读和运用。典型紧长隔句式段八句话40个字,每句字数在四字到六字之间,平均每句五个字,与五言诗相同。因此,这种句式段无疑非常适合人们阅读和使用,它也和五言诗一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相信先贤们认识并借鉴了这一点,才在辞赋创作中创造并频繁地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 另外,我们知道,首句不入韵的七言格律诗的韵脚相隔为十四个字。这是先贤们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根据人们朗诵诗词作品时提气与换气的需要,总结出来的黄金节点之一。而典型的紧长隔句式段是40个字,三个韵脚。平均韵脚13.3字出现一次,与首句不入韵格律诗的韵脚间距非常接近。这并非巧合,而是先贤们把格律诗的经验运用到骈律赋上来的呕心沥血之作。而且,两组紧长隔句式段连续循环使用时,当上一组结尾的隔句影响了韵脚及时出现时,紧接着就会出现一组短促的紧句,第八个字就出现了韵脚,把隔句耽误的韵脚出现时间又补了回来。这样,就会使朗诵者、听众和读者,在洋洋洒洒的赋文中,时刻都会象朗诵和阅读七言格律诗一样,尽情享受韵律带来的美感!相信先贤们在锤炼紧长隔句式段的过程中,一定会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 笔者认为,在骈律赋中经常甚或循环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各种变式,除以上两点外,还有以下几点益处: 1、增加文章句式的灵活性。短句、长句、隔句交替使用,忽长忽短,会使作品句式呈现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状态。灵活多变的句式会有效增强吸引力,减少读者的阅读疲劳感。 2、使作品在千变万化中又布局缜密,丝丝入扣,井然有序。从而不会出现由于追求变化而杂乱无章的倾向。 3、对称美是骈律赋的魅力之一。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全部由骈句组成。较多运用这样的句式段,能够以错落有致的方式充分展示作品语言的各种形式的对称美,深深吸引读者。 4、由于这种句式段呈现出句式由短到长、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把这种句式段用在开篇或段落开头,会引领读者的思路循序渐进,使读者的思路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邃地进入作品境界,领略作品内容、韵律等诸多内涵。古人的许多作品都是这么做的。 5、掌握这一技法,对骈律赋作者来说用途很大。有了这样的思路,创作炼句时,就可以在同样能够表达相对内容的情况下,尽量向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靠拢,以求达到最佳表现效果。实在无法靠拢时,再另谋他法。没有这样的约束,就容易出现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作品句式布局杂乱无章,表现效果低下的情况。 唐人《赋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看来,先贤们大量运用赋之“身体”(隔句)、赋之“耳目”、(紧句)、赋之“手足”(长句),组成“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并经常甚至连续循环运用,旨在体现赋的“神妙”,旨在构成“美女”的基本身形,然后赋予恰如其分的“唇舌”(发语)、配以华美的“绣鞋”、“凤冠”(“冠履”,即漫句)、适时施以珍稀“粉黛”(壮句),一位绝代佳人就亭亭玉立在世人面前了。 笔者认为,在铺描紧张、热烈、激昂等快节奏的内容时,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应该谋求其它方法。请看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中铺陈骑士们比武骑射的一段文字:“於是马逸骙骙,士勇伾伾。蓄锐气,候歌诗。初听《采蘋》之章,共调白羽;次逞穿杨之妙,忽纵青丝。旁瞻突过,咸惧发迟。冀骥足之展矣,翻猿臂而射之。挥弓电掣,激矢风追。方当耦象,决裂丽龟。砉尔摧班,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飞鞚,故无忧於殆而。信候蹄之不爽,则舍拔之无遗。”这里虽然紧句、长句、隔句都有,虽然能看到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的影子,但不受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章法的约束,加入了壮句,较多使用了紧句,语言节奏迅捷,生动表现了大比武的热烈场景。 笔者认为,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确实是骈律赋句式布局的一种好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不是万能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在骈律赋创作中,应当提倡运用这一方式,但是没有必要片面追求不论篇幅长短,不论内容如何,自始至终一律运用这一种句式段。把要表达的情节与情感需求用最适合的句式组合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又符合押韵字不疏不密的韵律需求,并且句式组合字数的长短适合人们朗诵时提气换气的需求,这才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以上列举的例子都来自历代律赋。在历代律赋中,也有许多很少甚至根本没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的,如唐梁献的律赋《出师赋》。在历代骈体赋中,有的以紧句为主,搭配使用其它句式,如南北朝鲍照的《芜城赋》。有的骈体赋以长句为主,配合使用其它句式,如唐王勃的《七夕赋》。有的在文中出现连续罗列使用隔句的段落,如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清纪晓岚的《荷露烹茶赋》。有的虽然大量运用了紧句、长句、隔句,但却很少运用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如明夏完淳的《大哀赋》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形式都是很可取的,都有他们独到的长处。都值得我们挖掘发扬,借鉴学习。不过笔者个人倒是很偏爱紧长隔句式段及其变式这一形式。 附: 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   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声含嶰谷,曲抱《云门》;将雏集凤,比翼巢鸳。临风亭而唳鹤,对月峡而吟猿。   乃有拳曲拥肿,盘坳反覆;熊彪顾盼,鱼龙起伏;节竖山连,文横水蹙。匠石惊视,公输眩目。雕镌始就,剞劂仍加;平鳞铲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锦,片片真花;纷披草树,散乱烟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迁,森梢百顷,搓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汉则将军坐焉。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东海有白木之庙,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则丛桂留人,扶风则长松系马。岂独城临细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围冰碎,理正者千寻瓦裂。载瘿衔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   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译文: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声传遍海内。因为世道变异,时代更替,他不得不离开京城改作东阳太守。因此常精神恍惚忧愁不乐,望着院子里的槐树叹息说:“这棵树曾婆娑多姿,现在却没有一点生机了!”    至於白鹿塞耐寒的松树,藏有树精青牛的文梓,根系庞大,遍布山崖内外。桂树为什么而枯死?梧桐又为什么半生半死?过去从河东、河南、河内这些地方移植,从广大遥远的田地迁徙。虽然花开在建始殿前,在睢阳园中结果。树声中含有嶰谷竹声的情韵,声调合于黄帝“云门”乐曲的律吕之音。带领幼雏的凤凰曾来聚集,比翼双飞的鸳鸯常来巢居。内心深处像陆机那样,渴望在故乡临风的亭上一听鹤鸣,现在却只能飘落异地对着明月峡听猿声长啸。   有的树枝卷曲如拳,根部磊块隆起肥大,曲裏拐弯,形状有的像熊虎回头顾盼,有的像鱼龙起伏游戏,隆起的树节像群山相连,木纹横看像水池裏泛起的波纹。灵巧的木匠惊奇地观看,有名的鲁班也惊讶得目瞪口呆。粗坯雕刻刚就绪,再用曲刀、圆凿精雕细刻:削出鱼、龙密鳞,铲出龟、鼈硬甲,刮出麒麟尖角,挫出虎、豹利牙;层层像彩纹密布的织丝,片片有如真实的花朵。而被砍削的树林,却草木纷披,笼罩在烟霭云霞中,狼籍散乱。   至於松梓、古度、平仲、君迁这些树木,也曾茂盛劲健,覆盖百亩,斜砍后继续发芽抽枝,千年不死。秦时有泰山松被封五大夫职衔,汉代有将军独坐大树之下。它们现在也无不埋没於青苔,覆盖上寄生菌类,无不被飞鸟剥啄蛀虫蠹穿;有的在霜露中枝叶低垂,有的在风雨中摇撼颠踬。东方大海边有白松庙,西方河源处有枯桑社,北方有用“杨叶”命名的城关,南方有用“梅根”称呼的冶炼场。淮南小山曾有咏桂的辞赋留於后人,晋代刘琨写下“系马长松”的佳句。又何止是见於记载的细柳营、桃林塞呢?   至於山河险阻,道路隔绝,飘零异地,离别故乡。树被拔出根茎泪水垂落,损伤本根就滴沥鲜血。火烧入朽树的空处,树脂流淌,枝节断裂。横亘在山洞口的斜卧躯干,偃仰在山腰上的躯干中段折曲。纹理斜曲干粗百围者也如坚冰破碎,纹理正直高达千寻的也如屋瓦破裂。背负树瘿如长着赘瘤,被蛀穿的树心成了鸟的巢穴。树怪木精睒眼灼灼,山鬼妖孽暗中出没   况且我遭遇国家衰亡,羁居异邦不归。不能吟咏思人深切的“采葛”诗篇,又怎能如伯夷、叔齐的食薇不辱?沈沦在穷街陋巷之中,埋没在荆木院门之内,既伤心树木凋零,更叹息人生易老。《淮南子》说:“树叶飘落,老人生悲。”就是说这个意思呀!   於是有歌辞说:“建章宫三月大火之后,残骸如筏在黄河上漂流万里。那些灰烬,不是金谷园的树木,就是河阳县的花果。”大司马桓温听后感叹道:“过去在汉水之南种下的柳树,曾经枝条飘拂依依相惜;今天却看到它枝叶摇落凋零,江边一片凄清伤神的景象。树尚且如此,又何况人呢?” 赏析: 《枯树赋》 - 赏析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280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心淡薄冰
创作 35 粉丝 159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