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Chason)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8月8日 2018

(154)倾杯乐•帕沙能丫朗古树茶 ——与云南帕沙哈尼族茶妹杨慧颖共勉(约茶日记之第154篇)

— 原创 —

(154)倾杯乐•帕沙能丫朗古树茶    ——与云南帕沙哈尼族茶妹杨慧颖共勉(约茶日记之第154篇) 词 文/城市牧童  正韵/邢化娜老师   格朗和乡,帕沙村寨,家家古树盈望。 此地普洱,蕴藏异品,最是能丫朗。 犀牛已去塘犹在,引巴乌惆怅。 哈尼印象,迎贵客、有土锅茶欣赏。 入席,乐歌旋舞,瓦壶烧水,竹器汤斟上。 略苦伴竹香,舌根三涩,口唇甘怡淌。 醉眼迷离,天仙瑶境,杯落诗情长。 韵难忘,仙蜜露、与谁共享?   ——城市牧童2018年8月8日作于约茶商贸•夫唯茗典茶室 【帕沙古树茶】帕沙茶山在格朗和乡境内,格朗和为哈尼语,意为幸福、吉祥。帕沙山很大,绵延10多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北接苏湖,西接勐混镇的贺开,东与景洪市小街乡接壤,最高海拔1950米,平均海拔在1800多米。帕沙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村委会。帕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哈尼族乡,地处格朗和乡政府西南边,下辖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帕沙新寨、老端、南干等6个寨子,全都是哈尼族寨子,从唐代开始就一直居住哈尼族。古茶树主要分布在这些寨子周围,目前保存下来的古茶园面积3000亩,前后延绵10多公里,茶树树龄在200-500年,其中帕沙老寨有棵茶王树,树围粗达2米,树高7.8米,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帕沙古茶园与贺开古茶园相连,帕沙老寨有条古道通往贺开茶山的班盆老寨,顺着这条古道一直往前逛2个小时,也走不出古道。从现有资料来看,老班章寨子建于1476年,至2017年已经有541年的历史,照这样推算,帕沙老寨的建寨时间比老班章还长,至少在550年以上。当地哈尼族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较好。很多哈尼族仍然居住在传统的干栏式木楼里;村民多穿民族服装,交谈也多用哈尼族语言。当地生态环境也保存完好,茶树与当地动植物自然混生,常年自然生长,枝繁叶茂、翠绿葱茏。帕沙古树随着海拔的增高,品质越好,毛料初期品起来涩感重,做成饼后涩感减淡,品饮后涩化得很快,后期陈化后肯定是一款好茶。特点:第一泡至三泡汤色为青绿色,香气高扬,水路比较细,喉咙没有干燥感,反而很清爽,舌面回甘 生津很好,能感觉到一点苦味,涩味也很轻,化得比较快。第四至八泡汤色还是青绿色,香气高扬,汤水柔软,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有苦味,基本感觉不到涩味。至十五泡汤色青绿,香气还是很好,汤柔水甜、生津不减,有层次变化,略苦无涩。十五至二十泡色较淡,香气减弱,汤柔水甜,舌尖还有生津,略苦无涩。纯正的帕沙茶以清甜而著称,海拔越高,茶的韵味越足。外观:条索匀整,色泽翠绿,毫毛显著。汤色:绿中带有金黄浓郁感。气味:香气浓郁。滋味:水路比较细,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略有苦涩味。帕沙古茶树数量是整个西双版纳茶区最多的,古茶树自然生长至今,没有杂树混生。 【哈尼族】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称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从“和”音,其义均为“和人”哈尼族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 云南省哈尼族位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云南省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在红河南岸哈尼族社会中,神灵鬼魂有主次之分。其主要的神有天神、地神、山神、寨神和家神。这些神灵是须臾不可怠慢的,要定时祭祀。“龙树”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各地每年都要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公共的龙树,有的地方如红河南岸一带还有家族自己的龙树。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 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双辫,并把辫子缠绕在头上。在云南哀牢山哈尼族流传着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阿培:祖先,聪坡坡 :从一处搬到另一处,也有逃难之意),记录了哈尼族漫长曲折的迁徙过程。神话传说和“史诗”是哈尼族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创世纪》解释了天地物的来历、河流山川的起因。《合心兄妹传人种》是叙述人类经历了严酷的江水灾害继续繁衍的故事,还有《祭龙春规矩歌》、《叫谷魂》、《老人安葬歌》、《讨媳妇的歌》等,反映了哈尼人多神崇拜的宗教观念和富有民族色彩的习俗,是了解哈尼族的思想意识和习俗的重要资料。哈尼族能歌善舞。“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六、七寸,7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哈尼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独绳秋千、打陀螺、爬杆、射弩、抢拔竹签、撑杆跳高、蔑帽舞、拔河等。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词牌档案】《倾杯乐》,唐教坊曲名。《乐府杂录》云:《倾杯乐》,宣宗喜吹芦管,自制此曲。见《宋史·乐志》者,二十七宫调。柳永《乐章集》注:宫调七。一名《古倾杯》,亦名《倾杯》。本篇格律采用蔡国强先生《《钦定词谱》考正》之《倾杯乐》第一体。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具体格律如下:(上)中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中仄仄,中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中平仄仄中平仄,仄中平平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韵)。(下)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仄(韵)。仄平仄(韵),平仄仄、中平中仄(韵)。

哈尼族土锅茶茶具

哈尼族土锅茶茶具

帕沙一号

特此说明:此文照片由云南帕沙哈尼族爱尼人杨慧颖(汉族名)提供!非常感谢!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388 投诉

支持原创作品,期待你的赞赏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文道 · 老沫
经由正向的文字,通达形而上的精神体验,用文道讲述生命。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牧童(Chason)
创作 219 粉丝 930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