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郑方 图片:网络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譬如剧目传承的断层,传统戏曲的传授模式是师徒关系的传授,突出流派的特点,各派传承不尽相同。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戏剧学院教育模式。新中国建立以后,真正意义上的戏曲院校才建立起来。又经历了文革“扫四旧”运动,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在文革中及文革后大多去世,这是很多优秀传统剧目失传的主要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风东渐的加速,现代社会中的文艺类别及形式,日新月异,百花齐放。中国演出市场的传统戏曲观众也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剧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求生存,步履维艰。尽管剧团也时常免费送戏上门进入高等学府以争取年轻一代的观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更多的青年喜欢流行音乐、现代舞蹈,这是不争的事实。再次,传统剧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今天、明天的社会生活呈渐行渐远之势,而任何脱离了社会现实感的文艺样式,终将日趋式微。所以戏曲表演的主题和内容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推陈出新是维持生命力的必要手段。譬如京剧艺术,建国以来,现代题材的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出现了可喜的现象。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戏曲演出市场的降温,剧团人才的流失,难以实现良性运行。总之,中国戏曲的发展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有志于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的业内人士任重道远。



你提出的昆曲音乐节奏太慢,难以与当代生活下观众的审美情趣相适应,应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到昆曲音乐中,以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从而实现传统戏曲的发展。其愿望是好的!然而任何文艺形式与内容都是相协调而统一的,且内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另外,任何文艺形式都有其历史成因,且不可避免地走过由兴起、兴盛而衰落的过程。无论是地方戏曲还是后来居上的国剧京戏,都将走向式微。就如同文学样式中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笔记小说一样,曾经是如此辉煌灿烂,却不复再现。尽管今人也有喜爱旧文学形式者,热衷于创作旧体诗文。然而也只是寥落晨星,不成气候,更遑论在水准上与古代作品相提并论了。 内容决定于时代,形式决定于内容。昆剧或京剧的表现形式,包括表演手段、音乐(特定的乐器)、道具、舞美等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一旦发生较大变化,就不再是原汁原味的韵味。传统贵在“正统”,反对异化。就犹如中国地方菜系中的某一道名菜,食材主料、佐料,调料、刀工、火候、烹制方法、入锅顺序都有严格要求,否则口味肯定不同。对传统的创新,是一种厚积薄发,是一种各方面、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通力协作,当然也需要持续的财力支撑。即便如此,也是难以逆转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何从民国时期到建国后十年里,京剧与昆剧都有了回光返照般地璀璨?大师级的人才辈出是一个重要原因,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明清时期的生活极为相似,所以京昆剧仍拥有广大的观众。时至今日,那个时代的优势(传统戏曲生存的社会基础)已一去不返。所以,今天再谈振兴传统戏曲,唯有一声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