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醉思仙•葛玄绿茶 ——与闻达评茶授课马老师共勉(约茶日记之第153篇) 词 文/城市牧童 正韵/邢化娜老师 雾合阳,默照华顶上,茗圃流芳。 葛仙天台坐,眉染凝霜。 抬望眼,龙井盛,海外拓茶荒。 两千年,刹那事,道盈成罩禅光。 唤应归云洞,天师拂子轻扬。 宴佛天雨露,帝苑仙浆。 色绿润,叶披毫,味嫩爽、透心香。 起分别,竟然问,众茶谁配称王? ——城市牧童2018年7月31日作于约茶商贸•夫唯茗典茶室 【葛玄绿茶】葛玄绿茶属于天台山云雾茶。产于浙江省的天台山诸峰,以最高峰华顶所产为最佳。天台山云雾茶又有“华顶云雾茶”之称。天台山人工植茶的历史为江南一带最早,是名副其实的茶乡肇始之地。葛玄绿茶品质特点:外形细紧绿润披毫,香气高锐浓郁持久,滋味浓厚鲜爽清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冲泡数次而不减真味,具典型高山云雾茶之特色,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美称。此茶为半烘半炒型绿茶,系手工炒制,经摊收、杀青、堆凉、轻揉、初烘、烘干等多道工序,形成外形细紧圆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法治醇郁的高品位生态云雾茶。天台山区,山高多雾,种茶历史悠久.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早在东汉末年,高道“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山”。距今已有1700余年,这是浙江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茶之地,“葛仙茗圃”也就成为浙江茶文化之源头。天台山是中国茶叶、茶文化传往世界各地,尤其是东传日本、朝鲜半岛的发源地。曾“形成一条从古老的天台山经古越国都绍兴到古明州(宁波)出海东渡的茶叶‘海上之路’,天台山传播的茶种不仅成就了世界级的名茶‘西湖龙井’,更成为日本、韩国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早在南朝谢灵运引天台山茶种植于杭州灵隐香林洞一带,开杭州种茶之先声,最终形成了现今名贯四海的西湖龙井茶。(《西湖全书》中的《西湖龙井茶》分册开篇就开章明义“西湖茶树天台来”)公元804年,日僧最澄来天台山拜师学法,回国时带去茶籽,播种在比睿山,人称“日吉茶园”。如今日吉神社附近的池上茶园内还矗立着一块高大的《日吉茶园之碑》,记载了最澄在天台山携回茶种辟园种植的历史,这也是中国茶种传往国外的最早文献记载。南宋时,被誉为日本的陆羽的荣西二度来山, 云雾茶的种、制方法再度东传。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写道: “登天台山,见青龙于石桥,拜罗汉于讲峰,供茶汤现奇,感异花于盏中”。据韩国最早历史文献《三国史记》(1145)卷十《新罗本记》记载: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唐文宗召见遣唐使金大廉于麟德殿,并赠予天台山茶种籽,金大廉带回茶种籽,始植于韩国全罗南道地理山(今智异山),其地立有“茶始培地”之碑。1999年浙江大学茶学系韩国留学生李恩京以《中国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的研究》为题,经三年研究,最后得出韩国智异山茶树原于天台山的结论。天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和深厚的佛道文化共同孕育出了兼容并包的天台山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从“仙茗”到“佛茶”,天台山云雾茶这一原本普通的植物,被赋予内涵深厚的文化意韵,并推入了“道”的止境。深谙佛教天台宗的唐朝诗僧皓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就把饮茶与得道视为同一境界,并首次提出“茶道”概念:“一饮涤昏寐,神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提到“茶道”两字及概念的记载。)天台山云雾茶的冲泡步骤:烫杯之后,先将80℃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又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葛仙茗圃】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他的足迹遍及天台山,开天台山种茶之先河,植下“茶祖”,建成“茶圃”,并开创茶道,以茶养生,人称“茶仙”。宋代白玉蟾作《天台山赋》有“释子耘药,仙翁种茶”之语。据记载,唐代“茶圣”陆羽曾登上华顶归云洞,日本高僧最澄入唐求法,到天台山学习佛教“天台宗”,回国时亦捎上华顶葛玄茶圃里的茶种,在日本栽下第一棵茶。“葛仙茗圃”是他留下的重要遗迹之一。细考“葛仙茗圃”在天台县石梁镇,海拔1098米,唐代高道徐灵府在《天台山记》中说,华顶山上“松花仙药,可给朝食,石茗香泉,堪充暮饮”。南宋文人胡融《葛仙茗园》、高道白玉蟾《天台山赋》、清康熙《天台山全志》与齐召南《台山五仙歌·葛孝先》等,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在天台山华顶峰规模施种茶树,建造茶园。唐宋以来,其茶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浆”之誉。198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3株进化型古茶树,乃葛玄手植所留。此处为迄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人工植茶之圃,堪称中国最早人工种植之茶文化的源头,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 【词牌档案】《醉思仙》,调见吕渭老词,因词有“怎惯不思量”及“当时醉倒残缸”句,取以为名。本篇格律采用蔡国强先生《《钦定词谱》考正》之《醉思仙》第一体。双调八十八字,前段十一句五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具体格律如下:(上)仄平平(韵),仄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平中仄,中中中,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下)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中中仄,中平中,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中仄,仄平中仄平平(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