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为什么读“大拾烂儿”?
多少了解点儿北京文化的都知道,前门外的闹市“大栅栏”,老北京人都说“大拾烂儿”,只有外地人才一本正经的照字面念成“大炸蓝”。如果哪位旅游者傻里瓜唧问路:
请问“大炸蓝”怎么走?
那一准儿得让老北京笑掉大牙,称之为“老塔儿”。
千万别读成大炸蓝
大栅栏怎么来的,听我一说
明永乐年间在前门外修建廊房,就是一排一排的房子,修完之后开始招商,这些街道就相应地叫做廊房头条、廊房二条一直到廊房四条,廊坊四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栅栏这一条街。

各种老字号

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的时候,为了加强外城街巷的治安管理,要求各个街道在街口竖立栅栏,早晚定时开关。廊房四条这儿的商铺比较多,大家多出点钱把这个地方的栅栏修得比别的地方高一点儿,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正是“大栅栏”。现在的样子跟清朝末年的时候差不多。


所以,我的猜想是:因为铁门上方写着“大栅栏”,而“栅”字有两个读音——“炸”和“山”,意思都一样,但用的地方不太一样,比如“栅栏”一般念成“zha栏”,电子管里面的“栅极 ”则念做“shan极”。
而前门一带市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有好几个形似的字如“珊”“删”“跚”“姗”全都念shan,于是“栅”也同样念成了shan,这个词组就念成“大山栏”,而北京方言爱加儿化音和轻声,于是,“栏”字被儿化,而“山”被读成轻音,听起来就成了读成轻音,听起来就成了“大拾栏儿”。道理就这么简单!

另外,那个“栏”字,也没读成二声“蓝”,而是读成四声“烂”,这又是为什么?我想也许市民们没注意,把“栏”和“拾破烂儿”的“烂儿”给弄混了,所以整个就读成了“大拾烂儿”,好像那地方成了一个“大大的拾破烂儿”的地方了,哈哈!当然,这只是猜想,至于有没有道理您惦量。


其实我们一分析就清楚了,这个所谓“古音”不正是从“栅”(shan)来的吗?不就是清乾隆年代之后才产生的吗?不就是老百姓嘴里的别字吗?
但正因为北京是文化中心,所以无形中北京的一切都跟着神圣起来,都成了“文化”,即使错别字也变成了“文化”,读成正音反倒成了“没文化”。




其实就跟咱们长春八里堡一样,我记得小时候我和我爸做公共汽车去我四大爷家,我那时候去学习过一个列宁的文章,我就得读音叫圣彼得堡【bao】,这里为啥叫八里pu

你现在要在长春说八里【bao】那一下就知道你是外地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在民间啊


为啥叫,大拾栏,北京地名为“大栅栏”的有几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胡同口原来都有一道铁栅栏门

究其历史,前门大栅栏曾经是皇家的珊瑚库和珊瑚加工厂。
















作为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商业街,在大栅栏有不少国内外闻名的老字号,如经营中药的同仁堂,经营布匹绸缎的瑞蚨祥,经营帽子的马聚元,经营布鞋的内联升,经营茶叶的张一元,经营酱菜的六必居,此外还有一品斋、步瀛斋、聚顺和、长乘魁等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



地处北京城正阳门(前门)的西南侧,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门西大街。面积1.2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47万人,常住人口5.5万人。辖9个社区,办事处驻西城区棕树斜街26号。是北京著名的古老街市和繁华的商业闹市区,有大栅栏商业街和琉璃厂文化街(东街)。





曾经在京城流传顺口溜“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以此作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其中提到的马聚元、内联升、八大祥、四大恒都是大栅栏的商户银号。

茶庄老字号




饿了,吃个鸡翅包饭










二锅头老字号



























商业街画艺术家


榴莲雪糕

除了商号,大栅栏还曾经是京城的一处娱乐中心,历史上曾经有过五个大戏楼: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广和园、同乐园;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电影院大观楼也是坐落在大栅栏的。




老佛爷爱吃的酱肘子

夏天也能吃糖葫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