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浏正街东起浏城桥,西至东庆街,全长300米左右,因其过去是出入浏阳门的主要通道而得名。清代称东正街,也称浏阳门正街,简称浏正街。幸运的是,在大拆大建的长沙,浏正街似乎是被人遗忘了一样,没有被“棚改”,没有在它的上面规划新的马路,她像一位“老人”,世人任其“老”着,终于成为长沙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古街之一。
导言
浏正街唯一一块街牌,立在浏正街与建湘南路交汇处。遗憾的是,听街边居民说,自从它立在这里之时,指向就是错误的,其指的浏正街“西”,其实是建湘路“北”。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浏正街口——浏阳门旧址处,立碑纪念上世纪20年代因修建环城马路拆除的浏阳门。
时光进入21世纪,浏正街以不变和慢变的淡定,迎接它四周的现代化。有着百年历史的浏正街,隐匿于都市的繁华之中,慢慢变老。
生意篇

浏正街90号是“隆兴寄卖行”,老板姓张,70多岁了。他不仅做“当”的行当,还做房屋等中介业务。他说:“冒么子生意呢。”得知我专门拍摄老街,他非常高兴,把手机里存的《美篇》上的文章“难忘儿时浏城桥”给我看,告诉我:“作者就住在前面。”

街上开有各种商店,一家挨着一家。

街上商店。

年轻人开的卤粉店。在推销上用了不少脑筋,但生意并不太好。

浏正街128号是董娭毑糯米粽子店。店子很少做宣传,主要靠口碑来撑着。来买粽子的以街坊邻居偏多,也有电话预定的,由店家送过去或是自取。图为6月18日端午节拍摄。

董娭毑糯米粽子店平时经营工艺品。老板身穿粗麻布衣,手转菩提珠子,似有一身仙鹤之气。

这家南食店的老板没有生意,就玩手机。

下午4点多钟,“歌老汇”的老板就开始搬出椅子,在街边摆摊子,准备迎接晚上的生意。
生活篇

浏正街当街的房子基本上都做了门面,居民住到了街巷子里面。当街住的,主要是住在这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居民宿舍楼的居民。

小孩在街边玩耍。

居民在街上晒豆壳,让人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

浏正街136号的吴茂华娭毑每天早晨不到7点,就在家门口生火。她现在仍在烧12公分的藕煤。

“五谷窑鸡店”的老板娘开门第一件事是给自己美肤。

浏正街上曾有省茶叶公司和长沙市电视大学这两家单位。如今,这两家单位办公都搬走了,留下了单位宿舍。谢嗲,新化人,88岁,1949年8月参军,攻打过宝庆府。1964年营级干部转业。每天早上,他都要在这坐坐,看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街上有发生什么事,吸引了他们?

街头一景——哭与笑。

从省群众艺术馆宿舍走出来的年轻人。

邻里之间。

这位娭毑坐在药店门口,望着街的那一头,不知在愁着什么,盼着什么?
小巷篇

浏正街两侧有许多小巷。这些小巷都有自己的巷名,每个巷都有自己的主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更有自己的故事。图为梅园巷,一名时尚女子走进只有一人宽的小巷。

芋香巷。浏正街小学所在的小巷。浏正街小学过去是清一品大臣李星沅所建芋园的一部分。巷名芋香巷就是为了纪念芋园而取。民国初期,芋园建有湖南第一师范教师宿舍,毛泽东为了向老师求教,经常来芋园找老师。

荣阳里。这对夫妻租住在荣阳里3号,靠给公司送盒饭为生。他们送的盒饭分12元、15元一盒两个档次,一天送100盒左右。

菜根香巷。南县人鲁师傅每月花1000元租了1号的房子,开了“湘长粮油专卖店”,其实他主要固定给单位送米、油、肉、鱼、蔬菜。他和妻子来长沙20多年了,在这个门面做了10多年了。

螃蟹岭巷。这个院子住的都是外来打工的人家。这位妹子是邵阳人,跟随做环卫工的父母来到长沙读书。

浏正街第一条巷。通过这个老门,从浏正街就来到了肇家坪。

小巷的房屋往往成了前店的加工场地。地上的热水瓶是等着灌绿豆稀饭。

从小巷看正街。
结尾的“画”

2018年7月22日早晨7时30分,浏正街上行人稀少,只有饮食店铺开了门。但随着太阳的升起,不要多久,浏正街就会人流如潮,要到晚上夜市收摊,街上行人才又变得稀少。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每天就重复着这样的景像。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希望直至永远,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