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曰我们一行20人结束了15天的北戴河休养旅游之行,8位朋友直接从秦皇島市回杭州,我们12位老同学乘车到了济南,顺便在回程路上继续游览一些景点。 7月1日这天,首先走进了闻名全国的济南趵突泉公园。 我们从公园南门进入,大家纷纷在大门前留影。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繁华地段,是以泉水,人文景观为主的文化名园。
公园以泉水闻名: 园内散落着28处名泉,如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无忧泉,杜康泉,石湾泉,湛露泉,登州泉,望水泉,一齐都被列入了济南72名泉之列。

隨着公园的不断修建,更为名泉园内添增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如沧园,万竹园,白雪楼,李清照纪念堂,尚志楼,还新建了泺园,百花园,五•三纪念园。 至今,全园已有18个景区,列为全国优秀公园,十佳公园。





我们走进的是南大门,也是正门,建设得最为壮观,气派。仿宋建筑,被园林专家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 此外,园内还有东门,北门。

大门的门额上挂着三块牌匾,我们从正面可以看到二块: 外面的红色牌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趵突泉 为乾隆御筆。 门里面挂的黑底色牌匾,上书三个金色大字:泺源门 为王羲之手书。 走过大门,从里往上看,也挂着一块牌匾,上书二个金色大字:激湍 为康熙御筆。 从牌匾文字可以了解到,大清朝二位皇帝曾亲临济南趵突泉,对名泉大加赞赏,还亲筆写诗题字与以嘉赏呢。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史称"天下第一行书",原籍山东临沂人,后迁居浙江绍兴。 公园内留有他的的手筆,说明趵突泉古时叫泺源泉,泺源就是泺水之源,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古时称泺源门,怪不得门前的大街叫泺源大街,原来街名景名和东晋的王羲之取名有关呢。 趵突泉既历史悠久,又闻名天下了。

园内风景如画,綠树成荫。

没走几步,就看到"沧园"。


沧园原是书院,1964年扩建时划入公园,现改为王雪涛纪念馆。 内分四个展厅,为"积翠厅","无陋山庄","籍华楼","萝月堂",珍藏和陈列王雪涛的遗作212件,名人字画6件,以及先生用过的文房四宝。

石上刻有:一代精英

王雪涛雕像: 1903年一一1982年,河北成安人,自幼喜爱绘画,师承陈师曾,王梦白。抗战中卖画为生,又拜齐白石,陈半丁为师。是近代我国卓有影响的花鸟画家,列任中国画院画师,院长,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人大代表。

馆内陈列着王雪涛的画作


参观画展后合影

园内有一沧泉


走过戏台,就看到一座木牌坊,一面上书"洞天福地",另一面上书"蓬山旧迹"。 过了牌坊,就到了来鹤桥,这里挤满了游客,都是来观看著名的"趵突泉"的。

趵突泉,历史悠久,古代称泺。 远远看去,池水中一旁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据说为明代山东巡撫胡缵宗题写,另一石碑上书:第一泉,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趵突泉水后,封为"天下第一泉",上面的字由清代王钟霖题写。

旁边的导游讲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水中石碑中的"突"字少了点,为什么呢? 有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当年喷涌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了,流到大明湖里去了,所以大明湖的"明"字多了一点。(引来一片笑声) 另一种说法是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少写了一点。


细看池中喷涌的泉水,三窟喷着泉水,水面形成三个圆圈,三个圈中心喷水突起,翻着水花把清泉送到池中。 似乎喷力不是很大,与池边走廊墙上刻写着: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趵突腾空,有点差距。据说旧时喷水达二三尺高,白浪翻滚,巨泉涌出,声响四周。


池中能一年四季涌清泉,令人称奇,所以泉畔有了许多名人石刻来称诵赞美名泉,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其中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赞美道: 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虽说蒲仙说的是清代时的"无双""第一",几百年过去了,从现在角度看,我认为说的还是事实。 镇江的第一泉,无钖的第二泉,杭州的第三泉,上饶的第四泉,扬州的第五泉,除第四泉外,其他我都去过,无论规模,水质,景色都比不上济南的趵突泉的。





来鹤桥的另一面仔细看看,在清澈的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水中不时冒出一簇簇,一串串水泡,飘飘忽忽,如泄珠玑。

观澜亭中是观赏趵突泉的最佳位置,可惜铁栅栏着,游客不能进入亭中观泉。 亭子后面竖立的大石碑上刻写着"观澜"二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





泺源堂: 在趵突泉池边北面,进深殿堂有三间,原是娥英祠。 门额上馏金隶书:泺源堂 两边悬掛木刻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摘自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趵突泉》诗句。

趵突泉池南边是走廊,有许多名人题刻。




双御碑: 碑前刻"激湍",为清代康熙所书。 碑后刻《再题趵突泉作》一诗,为乾隆御筆。



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

向东走去,离东门不远是假山,这样从东门进园起到障景作用,峰回景现。

走过假山,就能看到一座玲珑秀美的太湖石伫立在那,此石名叫龟石,高约4米,秀,漏,透,瘦,皱,堪称济南第一名石。相传是北宋皇帝宫苑遗物,由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收藏。 龟石,即延年益寿之意。

晴雨溪: 说明牌介绍,是园内一大奇观,太阳高照溪面上水雾蒙蒙,雨点珠珠,如同晴天下雨。 但我只有凉爽之感。

再向北走,就是李清照纪念堂了。

漱玉泉: 长方形,四面用汉白玉栏杆砌成,泉水从石壁上溢出。传说李清照居住时常在此洗激打扮,构思词句。



我们在潄玉泉旁小憩。

李清照纪念堂: 在公园内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面积扩建为4000余平方米,分南北二院,由回廊连接。 门额牌匾上书"李清照纪念堂",1959年由郭沫若题写。正面"一代词人",背面"传诵千秋",都为郭沫若的墨宝。


正厅是"漱玉堂" 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下联:潄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讲述的是李清照一生著名词集《漱玉集》以及后来她为丈夫的《金石录》所作的序。 正厅从图,文,书,画,像不同层面展现了李清照一生及其伟大成就。

李清照全身塑像 背后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飘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秋是著书。 也是对她一生的概括。

李清照像一侧墙上挂着她的木刻像,两边是古琴状木刻楹联: 上联:词人称三李 下联:宋代有二姫 落款舒同,不知三李二姬是谁,朋友们猜得出来吗?! 右侧是介绍李清照生平简介,她一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词作。

院内绮丽多姿,花木扶疏,回廊曲曲,十分雅致。



静治堂内还陈列李清照不同生活时期的四组蜡像,分别是: 父母教海一一生于书香之家; 诗坛绽秀一一十六七岁就有名气; 志同道合一一嫁宰相之子赵明诚; 流寓江南: 蜡像描绘的是当年金兵入侵中原,夫妇南渡,赵明诚病死建康,当时她只有46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定居杭州。 图中李清照奋筆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惊世名句,爱国之情喷诵而出。

"易安旧居"内立着李清照的第二座雕像。 号易安居士,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她怀着对死去亲人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于杭州,享年73岁。 展馆中最后说明: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的杰出代表,诗词文赋无所不工,尤以词的成就最为卓著。也是一位爱国文学家,享有极高学术地位,是一位光采夺目千古第一才女。

馆内西院,小桥流水,奇石松竹,亭阁耸立,叠石假山之上建有一座四角方亭,名:淡月亭。 游览后,深感这座纪念馆文化底蕴厚重,从建筑到布景细节独特。配上蜡像,字画,李清照创作的诗词,以及启功等名人书法题写,使该馆成为公园文化景观的亮点了。

靠近公园北门,建有五三惨纪念馆,由五三堂,五三钟,五三牌坊,五三亭组成,以纪念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日侨,出兵杀害国民政府山东特派员蔡公时等17名外交人员,进而强占全城,姿意杀害中国士兵和市民近万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 1986年为纪年五三惨案而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蔡公时烈士铜像

五三钟,警钟长鸣,不忘国耻。


往南走,看到板桥泉不停涌出清泉,然后流向小溪。


这里是游人在溪边休息的好地方

泺苑是公园内新建的景点

房屋沿西面的小溪而建,游人较少,很是清静。


有个小店

向南走,是悠然亭。

滿井泉己成孩子们玩水地方

走几步就到的登州泉也是孩子们玩水,打水仗的阵地了。
公园小溪内,还养着二只海豹,游来游去,一会儿翻身肚皮朝天游,一会儿滚动式游,特别吸引着小朋友观看。 看着看着,不禁起了个疑问?海豹怎么在淡水里游水,莫非它适应了淡水环境了!

一路是泉,杜康泉,它的水特别可口吧? 再向南走,就是万竹园了。

万竹园,因园中多竹而得名,原是山东督军张怀芝的私家花园。花园面积4782平米,分三套院落和花园,三个庭院180多间屋子,有5桥4亭相连,内有东高泉,望水泉,自云泉。86年开始,内设18个展室,展出李苦禅大师的展品。



李苦禅纪念馆共18个展室,常年展出遗作和生前藏书文物400多件。

李苦禅出生山东高唐人,花鸟画家,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委员,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巨幅花鸟画

画鹰专家,筆力雄健,气势浑厚。

画鹭鸟高手,风格独特,大气磅礴。

他一生力倡: 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

李苦禅出生贫苦家庭,早年从徐悲鸿学习西画,1923年拜师齐白石,是齐门第一位弟子,自石老人赠其手书云"苦禅",1930年应林风眠校之聘在杭州艺专任教授,1937年参加抗战,1946年徐悲鸿聘为北京艺专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院教授。

李先生终成写意画一代宗师,素有南潘北李之称。


万竹园的房子,有5桥4亭1花园,走进里面院院层进,空间一环接一环,有庭园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走过桥,是花格窗门,里面是院子,两面住房。

走过院又走桥,看到池中望水泉,前面又是花格窗门。

这是个双亭套在一起大亭,亭内涂有彩绘,新颖而奇特。



园内还有个花园,绿树成荫,假山上还建有亭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