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7月10日 2018

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读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文/徐丽芸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些心酸。 张宏杰描写了一个圣人的养成,也还原了一个人的人性挣扎。 面对丛林法则,曾国藩外圆内方,张弛有度。这是一个历史名人在大家脑中完人的形象。但往往,人们只看到成功人士表面的光鲜,却无法深刻了解其内心的煎熬和背后的艰辛。 “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地深深扎入,直没刀柄。”柴静这样形容。 曾国藩的一生,写满了苦痛,起起伏伏。公然受辱、地方官宦排挤、皇帝不信任、朋友诋毁、战事失利……对此,曾国藩打碎牙齿和着血吞,独自忍受,独自化解。他是孤独的。 咸丰七年,是曾国藩最困难最痛苦的一个时期,他训练的湘军转战三载,皇帝却对他有所防范,进入江西受到当地官僚的刁难,父亲去世,他赏识的自认为是知己的左宗棠反而对他嘲讽打击。当一个人,失去信任,失去尊严,失去亲人,失去朋友,该是怎样的痛。 曾国藩是个圣人,但首先是个人。他也有很多缺点,也有贪玩的时候,也会耍耍手段,也有不清不浊的时候,也会情绪不稳定,甚至颓废到自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种艰难面前,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犹豫,有彷徨,有退缩。他曾后悔步入仕途,想逃到“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的野人生活。 而每当失意忧郁、萌生退志之时,曾国藩选择读书、自省、静心,告诫自己“和光同尘,兼收并蓄”。于是,退堂鼓又变成了战鼓,他向自己宣战,把挫辱转变成了意志,化成一股巨大的能量,不断修行、自我革新,让自己的心变得强大起来。 一道道似乎难以逾越的坎,被曾国藩迈过去了。 对外,圆通包容;对己,敢下猛药,自我解剖,毫不留情。我想,曾国藩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勇于直面自己,自我攻伐,自我砥砺。 假如将曾国藩的日课放到现在的朋友圈,是多么可贵。就算现代的人们再怎么发心灵鸡汤,再怎么正能量,估计也没有几人敢像他一样剖析自己。 我觉得世上最难的事,就是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曾国藩做到了,并且践行终身。他能终身学习,终身自省,他读诸子百家、悟理学、伏案牍、写日课……让自己刚毅、坚定,又干净。 曾国藩与左宗棠,可以说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但二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曾做事是责任使然,而左更在乎事功且争功,他缺乏曾的心性功夫。郭嵩焘评价道:左宗棠“只知进取,不能静处”,而曾国藩“进可做大事,退可做圣人”。 当然,这样的心性功夫,这样的能进能退,是曾国藩下了苦功夫得来的,是泪水与伤痛换来的。 其实,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这样活得太无趣了,太“自虐”了,让人心酸、黯然。张宏杰说:圣人标准就是“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博杀,针针见血,刀刀剜心”。这是常人难以忍受、难以做到的。 可纵然历经千折百磨,曾国藩的志向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初心不变,保持操守。一想到这,我又不禁感动得泪盈。 “至刚无刚,至柔不柔”,曾国藩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这八个字,浓缩了他的为人处事之道,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当日积月累,自我革新已成为习惯,成为自然,应该就不会痛了,这就是一种境界了。在世事的磨砺和自我浸润下,曾国藩早已不同往日,他开启了一扇大门,迈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理想与现实相互滋养,深雄与静穆相得益彰。正如钱穆所言“气象阔大,包蕴宏丰”“平正通达,宽宏博实”。 我想起香港导演楚原,白发苍苍的他获终身成就奖时感言:“人生大概都是失意多,如意少。‘人生’就是‘欢声’与‘泪盈’四个字组成的。无论发生什么事,管他喜怒哀乐,都当是菩提明镜……” 内圣之路很难,很苦,很远,但我相信,终会获得安宁和辽阔。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572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发自圈子
本作品入选糖水兴趣圈
人已加入
好书推荐
读一本书,然后跟着他读更多的书。
加入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橄榄树
创作 48 粉丝 476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