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人
2018-7-9覃颉/摄影、文、编辑 部分文字转自:何冠醒自传
何冠醒: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美术协会会员 肇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肇庆画院画师 肇庆民间工艺大师 肇庆市政协书画院理事 中学美术高级教师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人
何冠醒,六十年代出生于花席产地肇庆市高要莲塘荷村。 舂草织草席,是当地人谋生的一种传统技艺,一般是妇女编织草席。从4、5岁开始,母亲和外婆就教她编草席,12岁学会织花席,中学期间已经是村中的编织能手,编织图案已经做到随心所欲。
1988年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学的教学工作。工作之余,她坚持绘画创作和花席编织。1996年开始研究花席编织的创新技艺。将传统的花席编织技艺提升到理论上的认识。 过去的传统花席编织,注重实用性。现在,她将绣花技艺融入花席编织,在较小的面积里编织复杂的图案,图案清晰而突出,提高了花席的艺术装饰性。
她的草席作品《草席歌》正是以这种技法织成,作品再现了割草、晒草、舂草和编织等花席编织工艺的劳动情景。

今天我来到何冠醒老师的艺术工作室。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的味道, 是那种淡淡的草的清香味。 久违的草席, 久违的蒲草味道。

蒲草在她手里上下飞舞, 一条一条,有红有绿, 那些曾经编织着生活的经纬线, 纵横交错, 织出多少记忆中不曾忘却的故事?


被岁月打磨的草席磨石, 坚硬光滑圆润, 沾着蒲草的清香, 磨砺着草席上的坚强意志, 默默地守候传承者的人生。



沉重的木质捣槌, 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握紧母辈传下的捣槌, 将蒲草的形状来改变。 沉闷的舂草声音, 默默诉说劳动者的艰辛。

在蒲草的清香里, 娓娓道来, 草席编织的今昔往事。

何冠醒老师展示介绍传统的草席枕席。
过去的草席素色无花,用于各类的包装和床上用品。到了清代中期,国外染料传入。人们把蒲草染色处理后,编织出有色彩和图案的席子,称为花席,其图案朴素大方,实用且有艺术价值,是地道的地方工艺品。

经过长期的编织研究,她发现花席的传统样式基本程式化,编织的图案千人一面,面积大图案不显,注重实用性。

蒲草,天然植物,手工编织,吸水吸汗、透气,人体接触凉而不寒,虫蚁不蛀,美观耐用。 作为传承人,她常常思考如何让这传统技艺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出:天然蒲草不晒、不染、不漂,不破坏草的天然成分,保持蒲草的原色原味,返朴归真,让传统的花席成为完全的绿色保健用品。

这是何冠醒老师在传统的花席编织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的绿色环保保健花席。

以麻棉布封边,克服了传统花席容易卷角的缺点,同时起加固和美观作用。

这些以新的技艺与绿色环保理念编织的花席与生活用品,融进多少家乡草席的情怀,浸透多少传承的心血汗水!

何冠醒老师是一位勤奋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坚守岗位的同时坚持绘画创作,涉猎的画种多,她热爱家乡,以家乡儿时劳动生活的经历与感受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漆画、版画、编织作品,并且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她喜欢水彩的润泽与透明,喜欢水印木刻版画肌理痕迹,喜欢油画的色彩鲜艳厚重,喜欢中国画的水墨意境,她最痴迷大漆的色彩大漆的魅力。

《童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漆画展》并获优秀奖(最高奖)作品被组委会收藏。获肇庆市2013年文艺精品奖。

《金色的阳光》入选《厦门2007中国漆画展》

《将逝》2013年入选《广东省首届美术与设计教师作品双年展》获优秀奖

《西江晨曲》2009年 入选《首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并获肇庆市2011年文艺精品奖

《童年趣事》2013年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13年中国厦门漆画展》获肇庆市2015年文艺精品奖




何冠醒老师还在百忙中抽空带我去了花席产地高要金渡村,拜访村中草席编织能手。

肇庆市高要金渡村。
肇庆草席,即金渡花席,自宋朝已开始生产。到明朝中叶,蒲草由福建传入肇庆高要金渡、白土、莲塘等地种植。种草织席,这一家庭手工业普遍发展。

金渡一带是草席的生产发散中心,质量最好,所以金渡花席闻名于世。是送礼佳品,创汇的产品。 过去,村里的村民家家户户妇女编织蒲草草席。如今,村里愿意编织草席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跟随着阿婆来到她家的房间里。




熟悉的蒲草味道中,看阿婆双手熟练快速的编织草席。



读光阴的故事,似时光倒流。




时至今日,由于床上用品日渐种类繁多,草席已不是人们的必用之物,很多人不用草席了,草席渐渐被遗忘,草席市场已成萎缩消失的趋势,传统编织技艺频临消失。

告别了淳朴的阿婆,我们离开金渡村,前往何冠醒老师的学校。

如今,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何冠醒老师成立了“金渡花席编织传习所”。草席编织技艺的传承人何冠醒老师已经将传统的金渡花席的编织技艺融入中学的手工纸编教学的活动中,手工纸编已经成为学校美术教学的特色教学活动。

学生的纸编作品。




在蒲草的清香里,静静的坐在何冠醒老师的画前,读传承者的故事,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品味生活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