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秋鸽(野草逢春)
关注 已关注 已关注

22.格律诗转句尤为重要

“转句”是章法最重要的一环。“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它的重点就是要有变化,即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否则就流于平淡。 注意转的时候不能与起、承相并列,必须与前面有区别,即另起一层意思。同时,还必须势均力敌,不能笔力转弱。“颈联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除非是通篇抒怀或者通篇写景,转这一环一般是在颈联。 A、与承的关系:转对承来说,要有承接,这就是“相应”。眼界要宽,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前后都要有照应。 B、与合的关系:转应该为结句作铺垫,又不能直接抢了结句的风头。 C、转句在全篇中的作用:基本上转要在起、承描写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照应起、承,为合作铺垫,阐明主旨。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转句的方法。 一、景入情转法 我们来找首古人的律诗来研究一下,看是不是由景入情方法。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家来分析一下。这个转,是在写景色呢?还是在抒情呢? 从“海日”“残夜”到漂泊很久的无奈。虽在写景,但其实是抒情。 诗人用眼中所见,身之所感,来写昼夜交替、时序转换,举重若轻。 大家注意下这几个词组“海日”、“残夜”、“江春”、“旧年”两两对照。 单独看,这“残夜”、“旧年”两个词组绝对不是写景,但又和景色连在一起。 残夜,就是天要亮了,所以海上日出了,为什么从纯粹的写景,到了作者一夜不眠的状况呢? 怎么和前两句那种刚离开家乡后沿途的喜悦之情不一样了呢?下一句中就有了交代,因为一年已经过去了,就是说作者在外漂泊已经很久了。 这样,我们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一联中体会到的是作者的无眠和无奈。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就是说,这个句子虽也在写景,但其实已经是在抒情了,把自己的那种情绪,糅合在了景色中,使读者也超越具象,获得蕴含丰富的哲理性的启迪。 这一联主要就是抒情,起码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

象这种以抒情为主的“转”,我们就叫景入情转法。这个情,我们要把握好,必须符合“律”。 所谓律指的是符合我们所遵守的规律、符合正常的情感。不是神经质的、不是莫名其妙的、不是精神错乱的情。总之,要符合大众接受的、大众认可的情感。 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情要求要“细腻”,哪怕是写某人粗犷,也要细腻的表现。不能够因为他性格粗犷,就连下笔也粗犷。 写作的时候,可以轻轻的抛出,也可以着力掷出,豪放的时候,就着力,婉约的时候,就轻轻。以便配合全诗的情绪。 关于这些也有要求: 1、不疏远,承接上文,见景生情。 2、不脱离。无论轻轻或着力,都不可脱离,不疏远主题,不脱离主题。 3、承上启下,所写景或者事、抒情要和承、合有紧密的关联性。 4、为合埋下伏笔。 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禅院所见山林风光使鸟儿感到喜悦。“山光悦鸟性”,紧接着花木深来写,保持了与承的连接。 这是说自然真实可爱的一面;山色、花木倒映在清澄的潭水里,使人心变得空明。 这是说万物终究只是一种幻象,按照佛教的理论,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但这虚无又通过“有”来表现。 由“有”入“无”,是返归佛性、把握世界的方式。 空的心,仿佛感觉不到万籁争鸣。 此时此地,万籁俱寂,惟有寺院中的钟、磬之声悠悠扬扬。 但人心沉浸到佛的境界里,便只听到佛的声音。 后句埋伏下的空心,引起了尾联的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此诗的特点便是将佛家关于“空”的义理融化在景物中;即使你不明白作者隐藏的意图,也能感觉到某种很特别的气氛。

又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落日”即景比喻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颈联写惜别,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浮云”、“落日”即景设喻,来表明心意。 颌联的万里征和颈联的浮云完成了连接(云的行程不止万里)。 而颈联最后的“情”字为挥手去,班马鸣埋下伏笔。从行和送两方面对照写来。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无依状况; 转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 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的转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浮云行踪不定,正好用以比喻游子的飘泊;而夕阳在坠落时显得十分迟缓,似乎不愿将光明带走,即使下落后,还往往溅起满天红霞,这份执着不舍正如我对你的深情厚谊。这两句比喻恰当,平仄对称,音韵优美,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反转法 反转法: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 但注意,其主旨还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刻画而已。不同的节点之处,就是这个转。但是要注意,同样要和承、合有联系。如《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作者:[唐]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由喜转到悲的变化。“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句意为:“欢笑”之态,今日重新聚首,欢愉如昔,情谊依旧,但岁月无情,各自的两鬓都已染上了霜华。“萧疏鬓已斑”五字尽现衰色。 久别重逢,欣喜异常,然而世事沧桑,悲从中来。 我们可以看出颈联由喜转到悲的变化,笔法是那么跌宕,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一喜一悲,一正一反,交互为文。 这种转,转出作者一副衰老的形象,世事沧桑,个人的悲欢离合也尽在不言中了。 以萧疏的华发抒写蹉跎岁月、老大伤悲之情,反映了相对倾诉的神态。此句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构思、剪裁、抒写也很流畅自然,由此我们可以证明起承转合章法转句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反转法。

三、直抒扩转法 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描写的范围之转法。如: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仍未休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从诗的题忆字,由直白露明月转到忆兄弟各分散。“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此联用了赋笔(即是陈述境况)直抒对兄弟的眷恋之情,,也是对“忆舍弟”原因的具体回答。兄弟各奔一方,不是为了郊游,不是为了求仕,而是为避难, 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虽有兄弟, 却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彼此都居无定处, 去哪里探问他们的生死呢? “有”字与“无”字,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兄弟离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诗人把两联由承联“白露、明月”转而到忆诸弟到分散于四方兄弟,范围扩展开来描写。

四、进一层转法 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推进一层,是说的这样的手法,叫做层层递进。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转句中,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五、地点转法 地点转法就是转处所写的地点,场面与起、承所写的地点场面不同的。如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军队奉命出征那种严肃、隆重、雄壮的情景。承上颔联而转,由“雪暗凋旗画”视觉来描写的;“风多杂鼓声”听觉来写的。 从视听两个角度极力描写将士们血洒疆场画面。这与颌联所写的出征的场面不一样吧。象这种情况的就是地点转法。 第三联,正面描写了战斗场景。和上一联以虚写不同,这一联句句写实,又在实中见虚。 以上两联,对仗工整,用词精整,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战斗场面的雄阔和悲壮。

又如王维《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转句:写出归猎的场面,一切都是那么轻松、快意,与承句的射猎的紧张气氛形成了鲜明对照。此联进一步刻画出了围猎活动的高潮场面,同时表现了部队的训练有素,用笔酣畅,一气呵成。 六、写意转法:就是指转在意义上与承相对或者相反的,在意义表达上有所转折。如杜甫的《旅夜抒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联进一步刻画出了围猎活动的高潮场面,同时表现了部队的训练有素,用笔酣畅,一气呵成。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 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树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七、抒情转法:就在承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这个特征是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如李白的这篇《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读了之后,你会想象出一幅辽阔粗旷的楚地风光的画面,山峦重叠,平野无际,大江奔涌,倾入荒原,浮云变化,有如幻境。 浏览如此壮阔的风光后,最妙的是尾联的那句“故乡水”,只有故乡水含情,才能送我波涛万里荡舟行。以写景色为主,诗人将自己融到了景色之中了。我们应该注意到,五律中的前两联基本是以纯景色来描述的。 起是入境,颔是扩境,而第三联(颈联),虽然也多是以景色描写为主的,其实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描写了,不是景色的大小远近层次的不同,而是将“人”“心”给托出了画面。

如何写好转句? 转句是前分句就是上章和下章的分水岭。当我们写作时候就要在第二联承接得自然,写景或运事都必须顺势而下。第三联需要起伏,否则尾联难以妙合。 在今晚分析中,我们知道他们的区别就在于颈联是可以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的意思相应相避,要有变化。也就是说: 一是如果颔联是风景,颈联最好离风景远一点,否则就原地踏步,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浪费笔墨。 二是如果非要继续写景的话,要安排一下次序,如颔联写远的,颈联写近的。颔联写现在,颈联写过去。颔联写虚的,颈联写实的。颔联写辽阔的、粗犷的,颈联写具体的细致的。颔联如果是面,颈联则可以精确到点。颔联写实实在在的景色,颈联写由眼前景色产生的联想或者心理体验等等。 转的上下衔接,不断裂,这一点要求大家不要光顾着转,而不管衔接性了。

转句中的最难点: 起承转合一般有两个难点:一是转的断裂了,二是合的无力。形转而意不转,这里的转,只是形上的转,并不是指意上的转。不是说从这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当你实在不知道怎么转的时候,可以从字面上来进行转。当然,这是在实在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笨方法。写诗都有一个脉络。如果你立意过后,谋篇工作做得好的话,那就会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只要严格按照这个脉络去安排,那么转的时候你想断裂都不会断裂。 好了,格律诗的转句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2733 投诉
秋鸽专集
本专集共有 120 篇

喜欢我的作品,就赞赏支持哦

我的赞赏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给作者赞赏

记得在赞赏留言中写下名字哦


已有158位小伙伴点赞了哟!
21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至善秋鸽(野草逢春)
创作 191 粉丝 1738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

收藏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