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印象
2018-7-6图文:把酒听风
再游槟城,是和几位同学一起,忽然想起2014年游完槟城,写了一篇拙文,连同4年前的图片发在此,也算是4年的一段纪念吧。 ---题记
站在槟城古城城堡的墙上,望着眼前的马六甲海峡,烟波浩渺。那一抹海风,那一束阳光,依旧延续着旧时的模样,没有变化。身前这尊生铁铸成的西方殖民者的古炮,也依旧朝着马六甲海峡的方向,默默无语。 槟城的过往,在这尊古炮的注视下,一幕一幕的被记录下来。
槟城原名为槟榔屿,并不是因为岛上生长着美丽的槟榔树,而是因为这个岛形象槟榔而得名。 当年英国殖民者从吉打苏丹手中接过槟榔屿管辖权的时候,为了鼓励人们进岛开发,传说莱特船长用大炮将金块射入岛内。各民族人们的涌入,为槟榔屿的开发注入了活力,使得岛内很快就繁荣起来。殖民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了奢侈的生活,用花岗岩石料,修建了许多美丽的建筑。这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
通体洁白的圣乔治教堂,便是那个时代的建筑之一。教堂在绿树草坪的陪衬下,显示着一种圣洁的美。
这座漂亮的建筑是槟城市市政厅。曾作为电影《安娜与国王》的取景地。
槟城市立法院议会,这座建于19世纪初的建筑,曾作为总警局和法院使用。

从码头步行不远,就能看见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而建的这座美丽的钟楼。

丹绒码头,槟城世界文化遗址的一部分,已有百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

光阴荏苒,风云变幻,浮华随着海风飘散了,时光却在古城中刻下了它的印记,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来到槟城,一定要坐着花车走走,这些被车夫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三轮车,极像过去那个年代里媚俗的老妇人。不过坐上它穿街走巷,心情会十分的舒畅。那些车辆稀少的老街,寂静但不沉闷,在现代的阳光照射下,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气息。那些怀旧的情绪,不需要刻意引起,就会随老街油然而生。
老街上的花车,载着人们穿街走巷,去寻找旧日的好时光。


这对骑车的姐弟是立陶宛青年艺术家在街头抓拍的场景,孩子们欢快的情绪感染了他,后来被他画在墙壁上。看画的女孩情不自禁的要抓住脚踏车吧,后面的一只大手抓住了她。

后座的弟弟紧紧搂住姐姐的腰,一定在大喊着:姐姐快骑,坏蛋来抓我们了。

这位美丽的少妇倚靠在放包笼的脚踏车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当阿公伸出手指喊出来三只包时,其不懂事的孙也会开怀大笑,此情此景你不会被感染吗?

虚位以待的秋千你不想试试吗?

当这位姑娘的加入,画面便生动起来。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演员,演绎着自己的生活。好与坏,快乐与失意,全靠我们自己。生活没有彩排,只有参与,遇到就是缘分,参与其中,便会寻找到自己的快乐。 生命,就是一场旅行,享受每一个过程,去发现一些细微的美,不要在乎终点在哪里,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感到很快乐。

据说,槟城和中国早有联系,早在清朝时极乐寺的开山住持妙莲法师就把募捐而来的几万块银元献给清政府,作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

康有为,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也都在槟城活动并留有遗址。这个建筑便是孙中山纪念馆和光华日报社,其创刊的“光华日报”至今仍在发行。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张弻士,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们并不了解,但其创造的品牌“张裕葡萄酒”,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 俗称蓝屋的张弻士故居,保存的很完好。

寂静的古街处处都有风景,无人的街道,漂亮的门脸,那些匾额,那些招幌,有的离我们很近,有的相距甚远。



槟城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有的庄严雄伟,有的雕龙画栋。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特点和各种宗教文化元素。徜徉其中,现代的文明和旧时的风情,交相融汇,十分和谐。



走走看看,时光就这么流淌着,无声无息。远处,豪华游轮静静的停泊在丹绒码头,仿佛在召唤你随它去走远方。有的路,你迈不出脚步就永远不会走,背起你的行囊出发吧,梦想总在远方......


再附上2018年的照片,补充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