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冗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6月29日 2018

我们的西游记 内蒙古篇

— 原创 —

2018年6月28日,与刘茂林、刘慧自驾西游。当日到达呼和浩特市。这是傍晚时分观音寺前的宝而汗佛塔。

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系成吉思汗17世孙。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功卓着。蒙古人尊呼他为“圣狮”。 阿拉坦汗在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土默特部经济,使丰州滩得到空前的开发。阿拉坦汗发展农业,主要依靠出边汉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阿拉坦汗到边境招收各种匠人来土默川筑城建寺。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至明神宗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仿元大都的体制建城,明朝廷赐名为“归化”(今呼和浩特),后逐步成为内蒙古中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

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无论在呼和浩特市还是后来的巴彦淖尔、额济纳,百姓都是彬彬有礼,汽车注意礼让行人,让人印象深刻。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广场的塞上老街。

未到额济纳,已见胡杨林……

额济纳胡杨林景区的大门。

流沙中倔强的胡杨,号称“三个一千年“。即”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

“三千年的守望”……

胡杨林来了新客人……

额济纳胡杨林景区留影。

额济纳旗的清真寺。

胡杨树厚实的叶片和成长中的果实。

额济纳的魅力,吸引我们在此盘桓一天。 早餐后赴居延海。 这条小路引起茂林对北大荒钢厂那条道路的回忆。

沿路有胡杨林相迎……

参观策克口岸。据工作人员介绍,面前与对面的蒙古贸易往来不多。仅有蒙古的煤运进来,都是空车回去。

口岸的业务大厅,以马头琴为装饰,别具一格。

额济纳旗的街道既安静又干净,真正的宜居。

生态环境在内蒙是头等大事。这是额济纳旗建设中的纳林河生态公园。

怪树林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西南约28公里,该区内百年前是一片原始森林,由于自然因素,大片枯死的胡杨树东倒西歪,神态各异,其奇异的造型给人以死一般的沉默和童话世界中的仙境奇观。这里枯死的胡杨“陈尸”遍野,呈现出古老的原始风貌。冥冥之中,渗透出一股狰狞恐怖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神秘的“怪树林”。

一般的旅游,以怡情益智为主旋律。第一次看到向人们揭示死亡的景点,最初的感觉是触目惊心,继而不由自主地引发了许多思考,不能不说是触及了灵魂……

光怪陆离。刘慧摄。

这一处景观的名字令人泣下,叫“生死相依”。是一棵胡杨依靠在另一棵已经死去的胡杨身上……

这两棵树的名字叫做“生离死别”……

我们三人在这里的共同感觉就是仿佛看见了累累白骨……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

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

城为长方形,全城面积超过十八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献资料。

黑水城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故又有“威福军城”之称。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国以前就已建成。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在西夏建国以前,黑水城一带就已有大量居民,在这里耕耘牧猎、繁衍生息。西夏建国后,为了加强这一地区的管理,以防东面辽国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后调集两个统军司来驻守黑水城及整个居延地区。并将大批人口迁到黑水城一带定居,让他们在当地屯垦造田、生产粮食,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当时的黑水城内,官署、民居、店铺、驿站、佛教寺院以及印制佛经、制作工具的各种作坊布满了城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黑水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额济纳河而得名,额济纳,原是西夏党项族语,意为“黑水”。该河来源于祁连山的雪水。每年,祁连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汇成河流,向北流向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草原,最后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这条由雪水汇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称为“黑水”的额济纳河。

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绿洲,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华昌盛的黑水城也变成了一座废城。现在它们的痕迹依稀可辨。砖石,瓦块,陶瓷残片,铁器,雕刻,泥佛,风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块垒等当年的遗物。在古城遗址的西北角上,端坐着12米高的西藏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是黑城的标志性建筑。

黑水城遗址所出文献数量众多,其中数量最大的为西夏文、汉文写本与印本,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藏文、回鹘文、叙利亚文以及波斯文等,卷帙浩繁,有八千多个编号,内容丰富,大多属于西夏、宋、金、元时期之物,距今已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20世纪继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以后又一次重大出土文献发现。由于历史原因,这批珍贵的文献大部分流失于海外。 但是除收藏在俄罗斯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柯兹洛夫获自黑水城“著名的塔”中的文献比较完整外,柯兹洛夫得自黑水城其他遗址的文献以及随后斯坦因所获黑水城文献则基本上全是散卷、残卷、残片,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编为3949号,编号下附残片,总共有7300件。1983年和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黑水城文献中,汉文文献2200件中基本上都属于残片或纸屑。

城外的这座礼拜寺相对保存完好。

风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隋朝时,有一天天气显得十分怪异,忙碌的人们虽然在心里嘀咕,但都无暇深究,在沉闷的城中往返穿梭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并高声叫卖他背的枣梨:“枣梨!枣梨!”虽然老人叫卖得非常起劲,但由于他的要价太高而无人问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当时驻守此城的隋朝大将韩世龙闻听此事觉得十分蹊跷,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枣梨不正是早离吗?”遂果断地率领全城军民离开黑水国。果然,在人们离开不久,狂风大作,风沙从天而降,整个城池很快被沙掩埋……这一传说还有史料记载,说韩世龙“去后一夕被沙掩埋”。

额济纳宾馆是政府所办,隔壁就是军营。清晨一睁眼就是窗外晨阳下的白杨。传来战士们早操的口令声,感觉真好!

西游进行中,敬请关注下一集:新疆篇……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1978 投诉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王开冗
创作 119 粉丝 801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6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