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胃炎、胃溃疡、胃癌风险越大。 40岁之后,胃癌发病率将增加1倍。 近年来,胃癌发病人群不断年轻化,35岁以下胃癌患者占病患总数的6%-11%,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胃癌如此钟爱中国人? 中国美食世界闻名,各种腌制类食物深受大家喜爱,而大量盐的摄入,对身体负担很大,并且直接损伤胃表面黏膜。加之致癌高危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不断对脆弱的胃粘膜进行破坏。这都是胃癌高发的原因! 虽然饮食习惯相似的日本和韩国,胃癌发病率也十分高。但是因为早期筛查的普及,大于30岁以上的都要进行早筛,5年生存率能达到79%,远超中国22%的生存率。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旋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生存于口腔、胃及十二指肠内,胃溃疡、胃炎患者中,90%都感染了该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有媒体报道,我国80%的人携带或曾感染该菌。大多数阳性者若无症状可暂时不治,但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防治其在体内寄生很有必要。
全国顶尖的消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的翟教授介绍: “国人饮食油腻、重盐、重口,过了30岁,不定期的开始胃痛、胃胀、反酸恶心等,这些胃癌的高发人群,很多直到晚期才意识到要做检查和治疗,不仅生存率低,家人的健康可能也受到威胁。” 全世界的胃癌,中国占了一半!!! 根据《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报告,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95.1万例,死亡72.3万例。其中,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占了全球将近一半。 按照一年新发胃癌病例,因胃癌死亡病例32万粗略计算,我国每天有近1100人被确诊胃癌,每5分钟就有3人在胃癌的折磨中丧生。
而中国由于缺乏早期诊断,约有80%的患者等到发现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及日韩的1/3,大量家庭面临胃癌就是生离死别的痛苦。 近六成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发展中国家,约有60%左右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中国是幽门螺旋杆菌重灾区!
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可以攻破胃黏膜,并且会让受损面积不断扩大,形成炎症,甚至癌前病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至3倍。全球约有44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中国有7亿人被感染,感染率高达59%。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粪-口”传播和“口-口”传播。接吻、共同就餐、共用牙刷等都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而中国人吃饭不分餐,也喜欢亲朋好友聚餐,自然成为感染大国。这也是为什么往往一人感染,就会使全家人一起感染的原因。
母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者,其子女感染也呈阳性的概率是90%。 翟教授反复强调: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规避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别把高危菌种熬成了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病毒有多种基因型,其中含有CagA基因型为高危型病毒。 高危菌种可以在体内潜伏数十年,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速胃癌的发生。
(CagA基因型幽门螺旋杆菌破坏胃细胞) 翟教授表示: “高危菌种是胃癌的一盏红灯,尽早发现感染,相当于在发病之前,就将胃癌危险扼杀在摇篮里,也大大降低了患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和复发几率。” 高危菌种的根除,主要靠药物杀菌,根除后再次感染的几率不足1%,比胃癌治疗成本低得多。
但由于感染高危型菌种没有任何症状,很多人有家族胃病史,甚至已经有了胃部不适的症状,仍然没有及时筛查。 殊不知,如果发展到胃癌甚至晚期再治疗,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可能还会将胃癌的风险通过一起吃饭、饮水等方式“传染”给家人。 医生建议: 以下4类人群如果是高危型,癌变几率大,应该及早做分型检测,及早治疗: 1. 年龄在30岁以上,从未做过早期筛查 2. 有经常胃痛、胃胀、反酸恶心、打嗝、呕吐反胃、黑色粪便等症状 3. 家族有胃病或胃癌史 4. 本人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病史 筛查不仅是爱自己,更是爱家人 同时,有很多国内外的论文文献,都对幽门螺旋杆菌分型治疗给与肯定。







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抗菌作用的研究 文章指出:东亚地区胃癌高发,与CagA基因型的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关联。
除了白藜芦醇具有抑菌功效之外,以下多种生命活性物质,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很强的抑菌功效。

1,玛卡 益胃生津,这是对玛卡的养胃功效的描述,玛卡能养胃抑制胃病。“玛卡”在原产地秘鲁应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它滋阴补虚效果卓著,罕见稀有,素有滋阴圣药的美誉!当地人常年食用玛卡,迅速补充体力,可以使人解除疲乏。 玛卡能使人血中的促胃液素浓度升高,而促胃液素是由分布在胃窦及小肠上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的,有益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 玛卡能促进胃肠排空能力,并能保护胃黏膜减少和免受损伤,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者症状; 玛卡对脾胃病中的致病菌——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治疗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症,是脾胃病的理想药物。
2,花青素 多项研究表明:花青素是非常强效的抑菌剂,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细菌黏附在胃壁,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 含花青素的食物:黑枸杞、蔓越莓、蓝莓、葡萄籽、紫甘蓝、茄子、紫薯、樱桃、桑葚、黑米,这些食物的颜色为深红色、艳红色、蓝紫色、玫瑰色、紫色、淡紫色,并且颜色越深含量越高。
3,叶酸+维生素B12 补叶酸是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一种重要方式,相信这是大家对叶酸的普遍认知。叶酸,又称维生素B9,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主要作用为:预防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神经管缺陷,预防孕妇贫血、先兆子痫,促进胎盘发育。这决定了其服用对象多为备孕期女性或者孕妇。 然而,有研究表明,服用叶酸对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也有疗效。 研究者选取H.pylori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胃蛋白酶);治疗组给予常规疗法+叶酸、维生素B12,分别于0、12、24周对患者叶酸、维生素B12、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积分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叶酸、维生素B12能改善H.pylori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组织学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此外,另外一组研究同样观察了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疗法结合叶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远期效果。选取123例行H.pylori根除治疗的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组(n=71)和单纯根除组(n=52),单纯根除组患者给予标准三联H.pylori根除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根除H.pylori成功后口服叶酸片3 mo.在治疗后2年进行胃镜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肠化生评估(OLGIM)和萎缩评估(OLGA)分期,根据治疗后2年的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联合组患者分为H.pylori根除成功组(n=49)和H.pylori再感染组(n=22),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CAG病变评分。得出结论: H.pylori根除治疗联合叶酸能显著改善CAG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促进其病情恢复,远期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且H.pylori成功根除者的效果更好。 综上,叶酸不仅可以用于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中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叶酸可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单独大剂量用叶酸,还有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因此临床上通常配合应用维生素B12。
4,黄芪
黄芪是益气固表,性温味甘的中草药。 中医虽然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说法,但黄芪对幽门螺旋杆菌性胃溃疡治疗是有效的。 常见药理认可黄芪提高免疫能力、提高人体营卫之气。胃溃疡多数属于脾胃虚弱之症。黄芪性微温、入肺脾经,所以对胃溃疡有帮助。 研究表明:中药抗幽合剂(黄芪、蒲公英、苦参、黄芩、黄连),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好的抑制功效。

5,诺丽果 国际保健营养学会执行长、中山医学大学前校长、中山医学大学王进昆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临床发现,长期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质,也是第一个被确认可对人类致癌的原核生物。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胃溃疡的潜伏敌人,中山医学大学研究团队发现,诺丽果实可以减少幽门螺旋杆菌附着机会,且能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所引起的发炎反应,降低溃疡与癌症的发生风险,利用菠萝打成果汁,可大幅减少胃溃疡发生机会。
6,黑孜然(黑种草) 有研究发现新疆孜然(Cuminum cyminum L.)提取物具有杀灭抗幽门螺旋杆菌,对多种大鼠胃溃疡模型均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作用原理包括抗幽门螺旋杆菌、胃黏膜修复和保护、降低胃酸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等。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黑孜然(黑种草)在临床上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活性的作用,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