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峰,海拔4158米,是自东向西绵延1200公里的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境内的一座山峰。也是瑞士大力打造和宣传的一个旅游热点。这是从因特拉肯(Interlaken),透过劳特布伦嫩山谷,看到的少女峰。
从琉森出发乘火车在因特拉肯,格林德瓦,小沙伊德格换三次车,能到达少女峰观景台(Jungfraujoch)。让我们一段一段,且行且看。
一早,搭乘“黄金专线”(GoldenPass Line)列车,前往因特拉肯。
黄金专线,机车挂全景车厢,是专为旅游开通的线路,从琉森,经过六个州、八个湖、两个语言区,到日内瓦湖边的蒙特利尔(Montreux)。一路风景优美。黄金专线分三段运营,中转站为因特拉肯和茨巍斯曼(Zweisimmen)。我们今天只走东段。
乘客不多,这半节车厢就俩人。

琉森湖。

阿尔卑斯山。


瑞士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旅游,凭借他们的好山好水,和环境保护。


别样人家。




习大大,连同川普,又上瑞士新闻头条。


静动两相宜。


布里恩茨湖。过了布里恩茨(Brienz)很快就到因特拉肯东站,我们在那里换车去格林德瓦。瑞士旅行,换车很频繁,好在方便。

这张立体图显示上山和下山的路线,上山走格林德瓦(Grindewald);下山走劳特布伦嫩(Lauterbrunnen),去米伦(Murren)住店,不走回头路。

格林德瓦到了。一个海拔1034米,有3800居民的漂亮小镇,是上少女峰的必经之地。



阿尔卑斯稀有物种:岩羚羊(雕塑)。



左边是马腾博格峰的一部分;右边是2710米高的宏里峰;两峰脚V字尖白色部分是正在消失的格林德瓦冰川。远处的雪山是海拔4049米的费歇宏峰。

按时刻表,回到格林德瓦火车站,登上齿轨火车,继续上行。


随着火车爬高,但见树木越来越矮小,植被也越来越稀少,而雪覆盖的面积多起来。

山谷里的小镇—-小沙伊德格(Kleine Scheidegg ),绿绿的、静悄悄的。小镇是每年两项重大活动的要“点”:九月少女峰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终点;以及整个夏天,全程325公里的阿尔卑斯徒步毅行季的歇脚点加油站。

而高坡上的小沙伊德格火车站(海拔2061米)却是白雪皑皑。去少女峰观景台的齿轨火车,一年365天,天天运营。

天气越来越不好,人却特别多。我们预计要上的班次满乘,只好在露天站台等半个小时之后的下一班。


终于上了红色的齿轨火车,走起!

火车行进在冰天雪地。


从这个口子进去,就算是“进山”了。为到达少女峰,他们打穿了艾格峰(Eiger)和和尚峰(Monch),用了16年终于建成了这条通火车的隧道。

火车爬升非常快,这就到站了。全封闭的少女峰观景台火车站(1912年投入使用),海拔3454米,是欧洲海拔最高的火车站。
然后乘电梯上行一百多米,去到他们骄傲地称之为“欧洲之巅”(Top of Europe)的建筑。

借一张航拍照片来一展“欧洲之巅”的风采。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赶脚?
欧洲之巅(海拔3571米),建在和尚峰和少女峰之间的“鞍点”上,包括了一个天文台,电讯中继站,和一个对公众开放的观景平台。下面是餐厅,商店,还有展览厅。当然还包括通过电梯连接的下面100多米处的火车站。

可惜,天不作美,来到观景平台,外面正下着雪,一片白茫茫。

雪花飞舞中,看到的少女峰是这个样子的。呜呜,呜呜。

如果是晴天,我们期待看到大约这样的景象:一字排开的艾格峰,和尚峰,和少女峰。可惜,只能用这张借来的照片弥补一下缺憾。
聊以自慰的是,有人说,先后上来四次,都是“鬼”天气,终未见“少女”真面目。平心而论,如果是这样的“鬼”天气,不值得上来。

留个影吧。来过欧洲之巅了,对吧?

欧洲之巅展厅内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冰窟,里面有些冰雕;再就是,修建历程。

这边还有一个出口,外面是一片广场,接一条羊肠小道。下着雪,路滑,能见度低,只好放弃走走山路的打算。

广场上,有幸和披着白色“幕帐”的少女峰一起,见证了一对恋人的别出心裁的爱的宣誓。




姑娘在小伙的配合下,完成了一个直体翻转180度。终于,他们幸福地吻在一起。围观的吃瓜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送上祝福。



餐厅人多,决定下山。乘火车返回小沙伊德格,预计行程35分钟(上山用时50分钟)。钻出隧道,又见天日。


瞧见有人滑雪。


慢慢白雪退让给了绿地,又见生机。

这是一个围山造林工程。青山不都是白给的,哈。

从山谷看过去,少女峰依然笼罩在雪雾中,不见轮廓。


来到山谷小镇,劳特布伦嫩,海拔802米。

镇上留个影。

换乘这样的宽敞缆车上行。


缆车上,回望劳特布伦嫩。

渐行渐远。

缆车平稳上行,目的地,米伦,今晚留宿的小镇。


随着缆车爬高,又有和雪山比肩的赶脚。


米伦到了。这一天经历了许多,明天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