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静芳 图片/徐长 恺华
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 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 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首。
初夏荷花季节,有机会去了一个叫朱家角的江南古镇。 为了一睹古镇的清静,头天晚上夜宿在古镇附近,早上七点不到,我们已经在空无一人的石板老街,古街幽弄,黛瓦民宅的深巷窄弄里漫步了。 朱家角果然让我喜欢,是那种超过价值的意外欣喜。


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
全镇九条老街,依偎着漕港条条支流,宛如一把张开的大折扇。 我们安静的站在折扇的结点处。


密密稠稠的民居古宅,重重叠叠,白墙片片,黑白相间,布局紧凑而典雅。



早起的朱家角居民,在晨曦中的老街开始了一天的生计。 这是一座有人气,有烟火气的古镇。 朱家角与有些古镇不同,是有自己的原住居民,而有些古镇已经打造成了旅游景点,原住民已经搬空,古镇成了博物馆。镇上每一扇木门的后面,不是生活着的人,填充着的都是取悦旅游客人的场景。换取的是价格不菲的进镇门票,而朱家角是不收门票的。




小河穿镇而过,人就与水亲近了,家家临水而居,清澈的河道水系用古老的青石板围绕,舟船在水道摇曳,拖出绿色涟漪,此情景无数次进入电影电视剧剧情,也被我收入镜头。

早上8点,第一批游客走上放生桥,你所看到的朱家角就不是真正的朱家角了。什么时候清静?你清晨在古镇里兜一圈,在简陋的小点心铺里吃上一碗野荠菜馄饨,就能感觉到它的清静味道了。

站在现在已经不多见的绿色的邮筒前,想起了木心先生的那首叫《从前慢》的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朱家角北街208号有座暖心茶楼,有百年历史,每天凌晨3:30分为古镇上384位早起老人开门,免费供应开水,为他们泡茶。还有3元擦一笔皮鞋的服务。


镇上的老年人每天在这座百年茶馆喝茶,自带茶叶,茶馆免费供应开水。中午还有评弹演出。

现在已经不多见的竹壳热水瓶。

十年前在朱家角棵植园内住过一宿。对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印象深刻。 令人惊讶的是与棵植园紧邻的还有这座叫和心园的私人花园。 如果没有徐长夫妇的推荐引导,我们是不会发现的。

和心园门内有只硕大的鹦鹉,色彩艳丽,活泼好动,与它逗弄玩耍,它与你会有互动,给它拍照,会摆出姿态迎合,憨态可鞠,引人哈哈大笑。游客被它吸引,迈步进得门来与它逗笑。

进入园门,门票20元,恺华半月前已经来过,不再进去,我们付了三人的钱,随意的就进去了,一起入内后恺华坐在迎门的一个叫‘’缘木斋‘’的楼閣里休息,倒是拍到了几张很不错的图片。



买票的设备是清朝时期的原物,有钱投入,自动的转动轴承变化出数字,扎出票据,很有趣。

和心园是当代美籍华人赵国良花巨资所建。是清末明初江南最大的庄园式私家花园。 一位当地人装束的阿姨在打扫庭园,充当了半个导游,她讲的是夹杂着苏州口音的本地话,我们倒能听懂六成。她告诉我们,为了保护这个带有博物馆功能的私家花园,对外不作宣传,不希望游客太多,大门口买的联票号也不包含和心园的门票。只有真正感兴趣的游客,会进来参观。我们一路游来,偌大的庭园,只有我们四个人。

园內是园主几十年來从各地收集明清家具,圆明园的石雕件,唐代的石雕,徽派的砖雕门楼,还有小长芦馆集 帖五十块石碑。

园内人少,摆放的家具收藏品都可以触摸感受,也可以坐下休息。

如此清静雅致的所在,真是难得。感谢徐长恺华推荐引导,让我们没有错过。


二侧高达近四米的红木顶箱大柜,其西番花纹的雕刻精美极致。与北京故宫泰和殿内摆放的很相似。



‘’和心园后花园,博采苏州园林精华之作,有拙政园的湖心亭,网师园的引静桥,南园的太湖石叠山,狮子林的太湖石造景。‘’——这是和心园后花园的介绍,我记录下来,备忘。


这是座连排双亭,看上去斑驳陈旧,来自四川三峡水库,建于嘉庆年间,因为建造水库,有缘遣于此园。 园主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一砖一瓦,以一己之力,将散落在各地的各个年代的珍宝收藏于此园。


我和恺华在缘墨斋内,清中期瓷板红木圆台上,摆放着晚清太湖盆景。堂后板有精美的徽派金漆雕刻门扇。


和心园在江南的晨曦中变得朦胧。退出这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朱家角那片富土,也由于和心园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在清静无人的小镇的小巷子里漫步,晨色中青石板变得朦胧。 有朋友说,对古镇的思恋是一种病,这种病,叫古镇病。 一次次一年年,每次对古镇的探访,就似春蚕褪去陈旧的皮壳,一点点的长大,吐丝结茧,化蛹成娥。留下了蚕茧,一针针一梭梭织出华美的锦缎,在杭嘉湖平原上闪铄飘逸飞翔。 这里是公元2018年5月8日下午时光,我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和图片一起,听听光阴的味道,备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