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贺然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6月6日 2018

杂谈59《水土不服》修改稿

— 原创 —

《水土不服》 最近一直有人在谈论“知青上山下乡”对于知青本人来说,究竟是“有悔”还是“无悔”?我不明白这个“命题”有何实际意义?之前,我也说过:“有悔”怎么啦?轮得到你“悔”吗?至于“无悔说”,一位有点“分量”的老知青替我说了句实在话:你倒是别回来呀! 换句话说,那“一拨”城里的年轻人,就像洪水中裹挟的沙砾,随着洪流的退去,一下子都被拍在了那个“广阔天地”的“岸上”了。十年后,突然起了一股子狂风,把这些眼看就快要被埋在泥土里的沙砾们,又吹回了他们来的地方。作为一颗沙砾,究竟是怀念洪流、还是感激狂风呢?其实都不是,那不过是你经历的一场奇特的自然现象而已。而洪流为何而起?狂风又从何而来?都是有迹可查的,且都能书写出“悲壮”的故事来,但与“悔不悔”不相干。(此为后话不提) 当然,当你拖着疲惫不堪(甚至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城市后,面对“物是人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似的冷漠,一定是一片“茫然”的。纵然你有十八般“修理地球”的功夫,却一概“无用武之地”。因此,大多数的回城知青,只能混迹于类似“生产组”、“街道工厂”等社会底层,一切从零开始。 可是,因为有了比较,自然会逼出来“自主选择”的机会。又因为“特别能吃苦”,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过上了好日子。从“摆地摊”、“洋插队”,上学、从政、经商等“沙场”上,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相对于自主选择,那些期待重温被“搬来搬去”感觉的极少数的“沙砾们”,我不能说他们不怀好意,但至少是脑子“坏忒”或“好了伤疤忘了痛”。这就像今天我要谈论的那场著名的“水土不服事件”一样,虽然最初的痛楚,一般人都难以忍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一定会“服了”并被逐渐淡忘掉的,剩下的只有无奈。 我们上海去到东北的知青,绝大多数都要经历水土不服这“一劫”。从最初的口干舌燥、嘴唇开裂、流鼻血,到浑身红肿、起水泡、溃烂等等,其痒、其痛、其过程之久,绝非南方一般常见的“风疹块”可以比拟。还有那种莫名其妙的腹泻,更让“瘤长脖”医生无计可施。我们常常面对“肠胃感冒”这个诊断,百思而不得其解。那时,一碗号称“病号面”的“处方”,已经是相当的“奢侈”了。 其实,不单是我们这些外来者要忍受水土不服,那些当地的老职工也要忍受另一种水土不服,且比我们所遭受的更可怕!因为,良种站(龙镇农埸)所在的“德都”地区的水、土壤,甚至种出的庄稼里都缺少某种微量元素,以至于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非常普遍。(因不是每个人都会得,不知谁会中奖,才可怕!)这种病人我见得多了,他们的手脚关节巨大,严重者不但疼痛无比,手和脚都无法伸直(佝偻),以至于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都难以自理。 据倪连长说:有条件的,小孩子九岁之前,最好送到外地去养。否则,万一得了这种不可逆转的病,会误其终身。总之,水土不服是件非同小可的事,那时还没什么有效措施来控制。面对这可能出现的可怕的结局,我们这些注定要“扎根一辈子”的知青,不管你“悔”与“不悔”,只要不离开,都将一辈子生活在这种名曰“水土不服”的阴影中!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828 投诉
杂谈汇总
本专集共有 106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吴贺然
创作 114 粉丝 16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4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