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光,原名郑兰舟,字妥盦,号屠龙术人,别署郑元。著名书法家,收藏家,书法教育家。祖籍山西太原,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人。生于1899年,殁于1975年。
先生在赤峰可谓大名鼎鼎,其“生平”简略在赤峰市志、红山区志以及红山文化志均有记载。
2009年7月29日,当代书法界创刊最早,影响最大的《书法报》第29期以整版篇幅对先生的生平、书法特点及艺术思想做了详细介绍。

赤峰市文联、赤峰市书法家协会、赤峰书画院、巴林印石社于2009年8月8日举办了“纪念郑大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书法艺术研讨会”。 2016年9月25日,赤峰市政协、赤峰市文联联合主办了“郑大光先生追思会暨书法研讨会”;赤峰日报、红山晚报亦有亲朋好友缅怀文章和记者采访报道。

传世有《郑大光书法》一书。



先生自五岁入塾攻读经史,二十岁专事书法艺术研习,先后师从王玉林,清道人李瑞清等近代书法名家。 四十岁后为了开阔眼界,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地,结识了许多中国当代书法史上卓有成就的士林名宿。同时遍游名山大川,广搜金石书画及碑帖书册,日积月累,收藏颇丰。 1958年将藏品绝大多数无偿捐献国家。而后在家乡潜心书法实践和理论研究,并从事书法教学,广授徒众,弟子逾千,被誉为“赤峰书法一代宗师”。



先生毕生与书法结缘,理论功底深厚,实践造诣颇高,真、草、隶、篆、行,五体皆能,其中“北魏”尤为精彩。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其书法作品就在赤峰地区名声大震,许多商家牌匾为先生所书,官方感其勤奋,并据其成就破天荒为先生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其作品受到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叶圣陶、老舍等文化名人的好评和赞誉。



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授徒,不论身份职业高低贵贱皆倾心授之。 此中有医生、教师、学生、工人,农民、商人、军人等各界人士,加之业余习其字者,桃李空前。人或非之,以为“雅滥”。先生有自见解,常说:书法是艺术,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是令人高兴的事,别人高兴了,我也高兴。各行各业的人,对书法会有不同的认识,其悟性也因人而异,广而纳之,对提高大家的整体文化素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研究宣传中国书法有好处。这与郑燮的“雅俗共赏”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生由于当时时事所限,知名度仅限于地方,然其弟子、再传弟子或受其书法影响的,在全国名世者亦不乏其人,若王福全、吴银成、宁广瑞等都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可使先生在天之灵聊以自慰。




先生认为追求审美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他经常吟诵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的一首诗: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他早年曾心无旁骛的努力走进古人,中晚年又旷达睿智的从容走出了古人,个中甘苦滋味恐怕只有先生自己才能真正说清。据其弟子讲,当时赤峰书法界主流推崇“馆阁体”,先生别具一格的书体一度引发争议,有人称之为“野派”,先生皆一笑了之。 “精华欲掩料应难”,实践证明先生的心血没白费,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书法愈来愈受人欢迎,其墨迹虽百求而无一得。 有书法爱好者感慨的说:“能欣赏到先生的书法作品是享受,他的字不仅仅是气度不凡,百看不厌,风格面貌也的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58年,先生将平生收藏积累的所有书籍、画册、印章、笔砚四百余件(套)悉捐于市政协文史馆。藏品中不乏传世名家之作,亦有数件稀世文房,弥足珍贵,当时在市图书馆展出,各路专家面对如此众多藏品啧啧称赞,反响强烈竟成为一时间茶余饭后重要谈资。 翌年,先生被推选为市政协委员。面对赞誉和荣誉,先生看的很淡。因为他很早就说过:这些藏品不仅仅属于他个人,它们是国家财富,应该在有生之年献给国家。 所惜生不逢时,这样一位艺术大师,本应有一个富贵热闹的人生,可生前名气却限于塞外边城,在全国书法界默默无闻,最高社会地位仅一县级市政协委员矣。"文革"期间还被断了生活出路,穷困得不仅买不起宣纸,甚至用普通白纸写字都难以为继。 先生喜饮,囊中羞涩,无钱沽酒,只得以廉价“小烧”加水代之。先生素健,饥寒交迫加之酗酒消愁损伤了身体,致使心力交瘁,高血压、血管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频仍袭来,又无钱医治,最后殁于中风。

为纪念郑大光先生诞辰110周年,赤峰书法名家吴银成,黄凌云,宁广瑞,宋英达等题词敬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