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思帝乡•《圣经》无茶 ——阅读惠似姐《岁月有痕》有感(约茶日记之第146篇) 文/城市牧童 感谢惠似姐赠书《岁月有痕》,被其一篇篇精彩美文、美图和流畅的文笔所吸引,所感动,感动着慧似姐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感动着慧似姐的大气、智慧和善良,感动着每篇美文中蕴含的思想。仔细读完后,意犹未尽。作为茶人,有“职业病”的茶人,从中要找些和茶有关的文章进行细读,其中《品茗雅仕阁》一文中提到的广东潮安县生产的凤凰宋种东方红茶感非常好。但特别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以下五篇文章:《游以色列——死海篇》、《游以色列——耶路撒冷圣墓教堂》、《游约旦——尼波山和摩西的故事》、《游约旦——佩特拉古城》和《在以色列经历“911”》。为什么呢?因为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圣经》里是否提到茶?《圣经》是由《新约圣经》27卷、《旧约圣经》39卷共计66卷大型丛书系列汇合而成,是犹太人和欧洲人信仰的经典。在这本对世界影响非常非常大的书里是否提到茶?这个问题一直在多方求证。先是询问了神学院的朋友,并让其确认《圣经》中有无提到“茶”,答案是否定的;又询问了前段时间到在以色列出访的河南资深茶友姜永杰先生,让他关注以色列的茶,他回答是“以色列无茶”。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上帝)角力并取胜,神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并把这里作为他的“应许之地”。以色列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然而,《圣经》里无茶,以色列无茶。这确实让我有些吃惊。正好这次惠似姐的赠书来了,我更加关注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以上五篇文章读了又读,以发现其中关于“茶”的蛛丝马迹。 其实,《圣经》里无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圣经》从约公元前1500年最早成书的《圣经•约伯记》到约公元90—96年最后成书的《圣经•启示录》,历经1600年左右。最后成书时间是中国的东汉时期,而中国茶对世界影响的开始时期在唐朝。那时候,中国的茶和茶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当时中国的丝绸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刚开始,因为“丝绸之路”最早定义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我们已经知道了《圣经》里无茶,也就是说中国的茶文化、茶哲学对西方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小。这也间接解决了我另外的一个疑问。为什么耶路撒冷从我记事以来就在打仗,一直打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而耶路撒冷又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教都尊耶路撒冷为圣城。但这里却战争不断。从三教的起源和教义典籍来看,很多是重叠的。《旧约》和《新约》是基督教的信仰经典,《旧约》是犹太教的信仰经典。伊斯兰信仰的经典《天经》有四部,其中降示给穆罕默德的是《古兰经》,降示给艾萨(耶稣)的是《引支勒》,也就是《新约》,降示给穆萨(摩西)的《讨拉特》,也就是《旧约》,降示给达伍德(大卫)的是《宰不热》。其中《古兰经》很多都是圣经中的人物和故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比如亚当和夏娃在《古兰经》中则是亚丹和哈娃,耶稣在《古兰经》中则是以撒。既然三教的重叠点这么多,为什么历史上战争不断呢?尤其是在耶路撒冷一直都没有停过。就像惠似姐在《游以色列——耶路撒冷圣墓教堂》里提到,“这个地方在三、四千年的历史中三十八次被占领,进行了十八次重建,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其实分析一下,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神教的信仰,都在强调自己信仰的是唯一的真神(真主),缺少人文的包容性(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赘述,涉及到摩西(伊斯兰教叫穆萨)十诫)。 反观中国茶文化、茶哲学是包容的,中国的茶文化和茶哲学的核心就是“正清和雅”,在禅茶文化中体现最深。下面摘录一段净慧法师在第一届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今天在场的年纪最长的我国著名的国学、佛学泰斗文怀沙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之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以上净慧法师概括说出了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和社会功能,通过茶用“正、清、和、雅”四个字把儒教、道教和佛教完美融合,让人在感恩、包容、分享和结缘中实现禅茶的精神。 理想地说:解决耶路撒冷的战争的根源还是要用东方的禅茶智慧,让不同的宗教在一杯茶里融合并正能量化,众教合一,天下大同,彼此充满感恩和包容。 就说这么多吧!下面把一篇短宋词《思帝乡•《圣经》无茶》送与惠似姐。 (146)思帝乡•《圣经》无茶 ——阅读惠似姐《岁月有痕》有感(约茶日记之第146篇) 词 文/城市牧童 正韵/邢化娜老师 无他。旅人寻个家。 查遍《圣经》词句,却无茶。 泪看哭墙苦路,登霄处矫杀。 买醉正清和雅,大同霞。 ——城市牧童2018年5月29日作于约茶商贸•夫唯茗典茶室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语中意为“和平之城”。 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分述如下:1、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的发祥地和教徒们心目中最圣洁的地方,是该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民族复兴的象征。旧城内锡安山上的西墙是公元70年遭罗马帝国摧毁的第二圣殿残留的遗迹,原第二圣殿庭院西侧的围墙,是犹太教徒的朝圣地。相传罗马人占领此城时,犹太人每逢安息日常来西墙下哭泣哀悼,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此后,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嚎哭,故又称“哭墙”。该墙已成为阿克萨清真寺西院墙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著名的大卫塔、圣安妮教堂、圣雅各教堂等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建筑和众多的古犹太会堂等;2、耶路撒冷又是基督教的圣地。据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其12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后,被犹太祭祀长和守殿官并长老拿住,罗马帝国犹太省执政官彼拉多判无该死的罪后,迫于犹太民众和宗教人物的压力将耶稣钉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圣经》称,耶稣去耶路撒冷仅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为救赎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后复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稣一生中在最关键的时刻度过的地方。对基督教来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救世主。耶稣被钉死的受难地,最后一次晚餐餐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伦娜太后于公元335年巡游耶城时在耶稣墓地上建造的圣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地;3、耶路撒冷自7世纪后又成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伊斯兰教第三圣地。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52岁时,在一个夜晚被天使从梦中唤醒,骑上一匹银灰色人头牝马,追随天使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脚登一块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启”后,于黎明返回麦加。用这块圣石萨赫莱(阿拉伯语意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旧城东部锡安山台地上的26万平方米的圣殿区里。该寺建于公元668-691年,结构严紧,色彩绚丽,造型美观。圣地南端有座建于公元709年的宏伟的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阿拉伯语为“极远的”意思,来源于传说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游。该寺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没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备的宣礼塔。在伊斯兰教寺院中,该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堪称第三大圣寺。 【词牌档案】思帝乡。单调三十六字,七句五平韵。本篇格律采用蔡国强先生《《钦定词谱》考正》之《思帝乡》第一体。具体格律如下: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韵)。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