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贺然
+ 关注 已关注 相互关注
5月22日 2018

杂谈57《也看三重门》

《也看三重门》 偶然在儿子的书架上看到了《三重门》,还没来得及看,只注意看了出版的日期。从2000年5月开印至同年7月,已经是第六次印刷了,应当说是非常热门的。儿子是韩寒的同龄人,他购此书时尚在读高二,可是他从来没有与我谈过此书,更不要说感想了。那时只看到他在看原版的《简爱》,我大体感觉到儿子已进入“青涩”时期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可以问问他当时的感觉了,我认为同龄人的感觉应当是比较准确的,尽管现在对此书的“出处”争议很大。之后我“也”仔细看看,再之后“也”说说自己的感受。前面的“也"字是问,后面的“也”字是答,这样就算是参与啦,谁说观众不是一场戏的组成部分呢?只是同样的戏(书也一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观众,它所产生“效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延伸到对作者看法甚至“置疑”,我认为是件很正常的事,而且由来已久了、、、 很少有针对性的去看一本书。一般情况下都是正好看到某作者的一本书,觉着对胃口才想去看看他的其它著作。比如说,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你一定会去看他写的《1Q84》。再如,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了莫妮卡、张的《难言之隐》,自然想看看她的另一本获奖作品《盐之书》了,尽管后者还不如“难言”的那本。 那么,这究竟是本啥书呢?是十七岁时的韩寒写的《三重门》。这本十多年前曾风靡少男少女的另类读物,(偏才?天才?)最近,由方舟子引起的“作者是谁”的大辩论,居然在网上持续了整整一年。期间,某明星愿出千万打赌、韩寒亲自摊出了三千页漂亮的手稿自证,以及媒体推出的他在面对记者时语无伦次的视频,还有起诉、撤诉,等等,使这场“扑朔迷离”的闹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且不说结果如何,当事人都获利了---“出名”!韩寒虽名誉受损,但此书的销量大增、“埋尼”入袋,却颇为实惠。所以,将此闹剧定义为一出好的“双簧”,应不为过。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在辩论中,自己一直是看客,而且到了这个岁数,还对“看戏”有兴趣,至少心态是年轻的。 前面说过,正好翻到儿子十多年前买的这本书,无奈正值大暑无心浏览,这几天才刚看完。 老实说,这是本很不对胃口的书。(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尤其是看到作者炫耀自己是如何从“偏才”成为“天才”的过程,以及无情抵抗、抨击“教育制度”时耍的“小聪明”,看得使人很不舒服。 比如说,他说的:给人制造“愉悦”和“痛苦”的都能卖钱,前者是妓女,后者是老师。还有就是写信给在大学念书并“其貌不扬”的表哥,催他如何“办了”如花似玉的女友等,(尽管是长辈的“生米变熟饭”意思)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未满十七岁的少年手笔。如真是那样,韩寒还真无愧于那个“早熟”、“绝顶聪明”、“天才”的称号! 用为此书写《序》的曹轶文的话说,“仅从书本上看了的东西,也是能创作的。”因为“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幅样子,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看来,“曹”的“且听下文”说法,才称得上真正的“老谋深算”,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场争论了。那么,还有啥好说的呢? 2013.9.22

展开阅读全文


阅读 427 投诉
杂谈汇总
本专集共有 106 篇
糖水设置
原创标注
隐藏封面
图片留白
水印
权限
保护 
私密 
公开 

 访客只有输入正确答案才能阅读 
确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糖水作者
关注本文作者,TA的更多作品
吴贺然
创作 114 粉丝 163
关注
查看个人主页
推荐原创
我写我读,原创是内容的灵魂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关于糖水 | App | 小程序 | 电脑版

本页面内容由用户上传 | 用户协议

© 2014-2024 糖水APP

忘记密码
0
收藏
投诉
取消
操作
发送
×

作者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

你还没有开通赞赏功能

糖水赞赏实时到账、0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