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绿叶甲子年
2018-5-2060年前,我考进了当时上海比较有名的市南中学,前身是创建于1860年的清心书院。
托微信的福,失联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有了聊天圈,近几年网上联系不断,而且一年总有两次见面。
我为聊天圈起了“清心绿叶”的名字,“清心”是学校最早的名字,“绿叶”,是我们1961年毕业年份的谐音,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我们都老了,老后更应清心寡欲,保持良好心态和青春魅力。

去年下半年的同学聚会上,我提议今年上半年的聚会是否去母校看看,因为今年是我们进市南中学正好一个甲子年,得到同学们的响应。

在群主~上海交大毕业的高级工程师张加年和市二医院退休的资深医护人员玉敏的努力准备下,5·19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的活动得到母校的大力支持,校方还安排地方和人员接待,提供瓶水,赠送不少资料,令我们有一种回娘家的感觉。

在赠送的452页厚的《人才从市南走出》的书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姓名。

母校仍在陆家浜路597号。这个号码像一个常用的外语单词,永远铭刻在脑里。必竟少年三年,几乎天天会来这里。

校区没扩大也没缩小,保存着的优秀建筑风貌依然,这是当年的图书馆。

这是当年的办公楼,现在还作为办公使用。



这是科学馆,当年我们就在此楼上化学、物理、生物实验课。


读初一时教室所在大楼~建设堂拆了,成了高层教学楼。

读初二的教室所在大楼~和平楼和读初三的庚午楼也拆了,換建了新的教学大楼。

看到旧貌换新颜的教学楼,我不禁想起那三年谆谆教诲我们的班主任杨永然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想起自己的调皮劲。

班主任杨老师是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女教师,教我们俄语。再调皮的孩子,见到班主任,总有点敬畏。上她的课,说闲话、做小动作少,思想比较集中,因此我俄语成绩相对要好。这也许是考大学选择俄语专业志愿的原因之一。

学校的运动场还是在老地方,螺丝壳里做道场,虽然很小,但场地、设施已经焕然一新。

我喜爱体育,当年的体育老师的名字和容貎尚有记忆,记得有董亚冠、徐嘉英、朱哲、王超群,还有一个姓葛的和姓姜的老师。

董亚冠是嵩山中学调来的,他是刘翔的老前辈,曾获得上海市200米跨栏比赛冠军。

那时,年年会举行区中学田径运动会,开运动会的那天,全校停课去斜桥沪南体育场观看助威。市南中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区内只有大同中学能同市南决一胜负。

排球更是市南的体育强项,有一年,在上海市中学生决赛中击败时代中学,荣获冠军。作为初中生,我参加过学校红领巾排球队。

足球我不大踢,当时市八女中旁边近海潮路的地方有个足球场,叫新操场,也归属市南中学。然而,与排球相比,我更喜欢篮球。记得下午课外活动课,常会在校门口的一间小屋窗口前排队,用学生证借篮球。

班级篮球队除体育委员崔妙发和我外,还有周林权、徐银岳、王宏参、陈汉隆、刘栋萍、施礼奎等。这是我和崔妙发的合影。

在校区漫步中,见到一对海外老年男女也在市南踱步寻根。

男的是长期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女的是正宗美国人。

女士显示的照片是1945年的复制件。

原来男士的姐姐是1945年清心中学的毕业生。

漫步校区,旧事跃现;边走边拍,思绪万千。

我为来母校的十位同窗,在旧建筑图书馆、办公楼、科学馆前一一拍照,留下纪念。

时间有限,各位同学配合默契,本着女士优先的原则,按照我的指点,迅速摆出功架显摆。











在科学馆前拍摄十人照。

请母校保安拍一张十一人集体照。

这是母校游泳池旧址。当年偌大的上海,数以百计的中学,有游泳池的独此一家。不过,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游泳池里养起了供猪食用的小球藻。

告别母校,向中午聚餐处小南门走去。学校旁边的小弄堂,当年摆着四只康乐球盘。打一盘康乐球,化费二分钱,当年常玩,玩玩健康又快乐。

当年不少同学的老宅在小南门一带,我们专门选择小路小巷走。虽然几十年未走,但熟门熟路。

天下着密密细雨,同学们却谈笑风生,意犹未尽。

旧屋、老路勾起了尘封的一个个回忆。

走到了刘同学的老宅,聊起了他当年作为社会青年赴新疆,后来又返沪的㰞㞹经历。尽管也邀请过他,他始终不愿参加老同学的聚会。

走到董家渡路中华路口,这里原来是老城厢热闹商业区之一,现在看上去有点凄凉。

聚餐饭店是老牌的德兴馆,原来这里是老城厢家喻户晓的响当当的“一家春”餐馆。

德兴馆是本帮菜,老上海人都喜欢。不过与菜肴相比,我更喜欢德兴馆的双挑焖肉面。前些年,金陵路的分店,是我平时授课时午餐的首选之地。还有福建路、广东路口的总店、福建路、北京路口的分店等,都是我的常去之处。

人都有乡情,尽管魔都国内外特色菜肴、点心小吃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玉珉、月芬两位女同学未去母校,她们已预先定好包房,在餐馆等着我们。

忆同学少年,青涩稚嫩;看古稀老人,童心未泯。弹指一挥间,一个甲子年。夕阳无限好,珍惜朋友情。
玉珉每次聚会最辛苦,饭店和菜品都是她根据同学们的要求,精心选择,既好吃又实惠。

玉珉选的菜肴,其中德兴馆的特色菜应有尽有,数量不多不少。老同学没有虚情客套,敞开肚子吃,吃成兜底翻,省得饭后打包。


饭毕,请店员拍了这次活动13人的全家福。

走出饭店,几位同学握手言别,我和另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去小南门周边走走看看。

这家百货店几十年还是老样子。

上世纪,我在此店买过𧙕子。以前隔壁还有一家照相馆,我小、中、大学毕业证书上的标准照都在这里拍的。

百年老建筑小南门钟楼是小南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上海的最高点,曾作为上海瞭望台和火警钟楼使用。

为几位朋友拍照留念。

尽管小南门留下我无数次身影,在照相馆外拍照还是第一次。

当年闹猛的小石桥街现景。


探访乔家路。

沈鸿钧老宅就在附近,我们跟着他走。



走进弄堂,柳暗花明又一村。









弄堂里鲜花盛开。


向当地老人考古。



光啟路上一长一短两个东东引人注目,一个短的窜出小屋屋顶,一个长的用栏杆围着,明明有碍交通,有关部门却熟视无睹,据说这是明代遗留下来的门坊遗迹。





我和应方正同学走到大南门。

大南门邮电局也是老建筑,那时门口有红头阿三(印度人)当保安。

走过跨龙路,这里好象是老同学寿兰芳的家。

以前夏天走过此地,常会见到寿兰芳在家门口坐在竹椅上乘凉,不过从来不打招呼,因为那时男女生授受不亲,我初中三年,没有同任何女生说过话。

又走回到陆家浜路,对面建筑是市八女中(前身是清心女中)。市南中学原来是男中,就从我们这一届(1958年)开始,招收少量女生。记得当年文工团,市南市八是联合组团的。

在清心堂门口,我和应方正同学彼此为对方拍照后,分道扬镳。

活动一整天,收获满满的。下面照片裤子袋内装着充电宝,足以证明照片拍了一大堆。回家后,搁下其它案头事,先弄成这篇格图。

展开阅读全文